书城传记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5297000000023

第23章 明英宗——“俘虏”皇帝朱祁镇(1)

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明宣宗朱瞻基死后,朱祁镇继位。朱祁镇两次登基,在位共22年,病死,终年38岁,葬于裕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历史上的第六位皇帝,是一个宫女的孩子。明英宗朱祁镇9岁登极,年号“正统”,14年后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所俘,失去帝位。8年之后,通过“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重登宝座,年号“天顺”,在位8年,两阶段共在位22年,38岁时驾崩,庙号为“英宗”。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历史上唯一用过两个年号的帝王。

明英宗朱祁镇虽然寿命跟他父亲明宣宗朱瞻基一样,但扬汤止沸祁镇的一生却比其父要曲折得多。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是明朝历史上由强而弱的转折点,大明帝国正从繁荣走向衰落。明英宗朱祁镇虽然和他父亲明宣宗朱瞻基一样,也是英年早逝,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令人慨叹不已。

皇帝个人档案

俘虏皇帝——明睿皇帝朱祁镇

姓名:朱祁镇,庙号:英宗

本名: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生肖:羊,陵寝:裕陵

职业:皇帝——阶下囚—皇帝,祖籍:今江苏句容

生日:明宣宗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出生地:北京

死亡时间:天顺八年(1464),当皇帝机遇:以皇太子身份继位

寿命:38岁,父亲:朱瞻基

身高:不详,母亲:孙皇后

体重:不详,配偶:钱皇后及三宫、六院众多妃子

学历:皇室教育,初婚年龄:25岁

性格特点:生性多疑,子女:8子,8女

谥号:睿皇帝,继承人:兄弟朱祁钰,长子朱见深

生平最耻辱之事

被蒙古俘虏

明宣宗朱瞻基逝世后,遗诏命皇太子朱祁镇继位。7天后,9岁的朱祁镇第一次登上皇位,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活,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小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初期,由皇太后和仁、宣朝重臣“三杨”等人辅政,国家比较安定,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如果按照历史发展的正常逻辑,明英宗朱祁镇可能会像先辈一样,做个守成之君、太平天子。但在明英宗朱祁镇亲政之后几年内,却发生了一件对明朝历史影响极大、并改变了他本人命运的事件,即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明朝的江山是推翻元朝统治,从蒙古人手中夺过来的。明朝建立后,蒙古人虽然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区仍然有很大的势力。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不久,就命徐达领兵出征北元。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逃离大都(今北京市),返回漠北。虽然蒙古无力与明朝一争天下,但时刻都是明朝的重大威胁。

明朝历代统治者都把北元作为心腹大患看待。明太祖朱元璋分封秦、燕、晋、宁、辽、岷等边塞诸王,分镇要害边地,形成了一道抵御蒙古的防线。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还多次出兵打击蒙古势力。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并先后5次亲征,使得北部边境稍得安宁。在最后一次亲征途中,明成祖朱棣病逝。自仁、宣时期起,明朝对蒙古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攻代守、主动出击转变为镇守九边、互市往来的以守为攻的方针。

蒙古瓦剌部本来有三大力量,其一是马哈木,其二是太平,其三是把秃孛罗。永乐年间,明朝封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明英宗正统初年,脱欢杀掉“贤义王”和“安乐王”,兼瓦剌各部,成一方强主。脱欢本想自称可汗,但诸部多有不允,无奈之余,只得以元朝皇族的一个后代脱脱不花为“大汗”,脱欢自己当“丞相”。明英宗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脱欢病死,其子也先袭位,称“太师淮王”。

过不了多久,也先地盘越来越大,不仅收服了“三万水女真”,还向东挨近明朝辖下的朵颜、福余、泰宁三卫,成了明朝的重大威胁。

明英宗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也先集结沙州、罕东和赤斤蒙古诸部进攻哈密卫。明廷不仅不救,还敕令修好,哈密重地落入也先掌握之中。此后,也先不断凯觎明朝西北边地。

“土木堡之变”的事端起于朝贡事件。瓦剌蒙古最早入明朝贡的使臣只有三、五十人,在北京等地总是受到明朝政府级别很高的接待,并得到很高的赏赐。一来二去,瓦剌觉得占便宜很容易,就不停增派“贡使”的人数。到了也先时代,每次均有一、两千人之多。明朝负责接待的礼部对此早有发觉,屡次告诫瓦剌贡使不能越来越多,但也先我行我素,不断增派。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年春,也先遣“贡使”二千人入京,这还不算,他又诈称人数是三千人,以冒取明朝的回赐。同时,他们带来向明朝“进贡”的马匹,也多疲劣不堪,以次充好,无赖的嘴脸暴露无遗。

当时的第一“宠臣”、大内总管王振得知此事后,非常恼火,大骂蒙古人不识抬举,敢敲诈大明天朝。王振告知礼部:“只按实来人数赐银,一分银子也不多出。至于马价,以质论价,不让蒙古人占到便宜。”

有大太监王振发话,礼部依教行事,使得蒙古人大失所望。也先觉得十分没面子。

此外,在数次通贡过程中,明朝的各级“通事”(外交接待人员)收受了也先大笔贿赂,向蒙古人尽告国内虚实。也先曾要求明朝下嫁公主到蒙古,明廷还不知道,下边的人却已经拍胸脯答应下来。所以,这次“贡马”,也先让使者向明廷表示是“聘礼”,朝廷才知道还有这回事。

王振愤怒异常,遣礼部以皇帝名义答诏,明白告诉对方,朝廷没有许婚之意。

这一下惹恼了也先,八月,也先联集塞外蒙古及诸番部落,分三路入寇。也先本人统中路军,率军直攻大同;“可汗”脱脱不花自兀良哈率军,侵入辽东;阿剌知院率军,进逼宣府(今河北宣化)。

数十年过去,明太祖、明成祖那一茬兵将雄风不在,明军战斗力远远不如从前。当也先瓦剌军进至猫儿庄(今内蒙察哈尔右翼前旗)时,明将吴浩迎战,战即败。四天之后,大同总督军务宋瑛率数万明军迎堵也先于阳和口(今山西阳高),本来兵势不弱,但监军的太监郭敬胡乱指挥,使得明军大败。西宁侯朱瑛等人战死,只有“政委”太监郭敬躲在草从中才捡得一命。

接连的胜仗壮了也先的胆子,这样一来,瓦剌军势如破竹,连陷塞外诸军事堡垒。而瓦剌的阿剌知院所率军队又从独石口南下,占据了马营堡(今河北赤城)。心惊之下,马营堡守将弃堡逃遁。阿剌知院乘胜,又攻下永宁城(今北京延庆)。

败报频传,高踞北京的王振不忧反喜,觉得自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再立大功以示威,增强自己本来不甚光彩的威望。王振先派出井源等四个将领率四万多人先行去大同。然后,王振鼓动不乱之舌,力劝明英宗朱祁镇“亲征”。

明英宗朱祁镇此时已经23岁了,他自小就喜欢观看军队演操习武。“王先生”这么一窜掇,23岁的英宗对兵事同王振一样一窍不通,对战争只有浪漫的想法,能有机会成就二祖那样的事业,当然欢喜。两个天真汉就这么一拍即合。亲征命令刚刚下达两天,马上就要御驾起程。

消息传出,满朝震惊,以吏部尚书王直为首的大臣纷纷苦谏,苦劝英宗皇帝千万不要“御驾亲征”。确实,也先几万人的敌寇,完全犯不着大明皇帝亲自出马。

王振不放过这个使他大出风头的机会,他下令兵部两天内一定要调集五十万人马。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7年)农历七月十七日,王振、明英宗朱祁镇率五十万胡乱集合的人马从京城出发,留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由太监金英“辅佐”)在北京留守。至于阁臣曹鼐、张益,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六部尚书,全部随驾从军。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政府要员,全部随皇帝而行。

当日,明军行至龙虎台驻营,“方一鼓,众军讹相惊乱,皆以为不祥。”值此军国大事,王振自信满满,但事情远远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五十万大军,随行役夫就应该有数十万之多,王振对这些琐事不屑一顾。23岁的青年皇帝,在王振的挟持下,率领50万大军,匆匆忙忙从北京出发。大军出发没几天,后勤补给就跟不上来了。军中闹起饥荒,许多士兵饿倒在路边。

秋雨时至。几十万大明军队,冒着凄风苦雨,出居庸关,沉重前行,过怀来,至宣府。“连日风雨,人情汹汹,声息愈急。”随驾群臣察觉士气低落,接连在军中上表,恳请英宗皇帝回鸾。王振认为他们扫了自己的兴头,罚他们顶着风雨,跪在路边的荒草丛中思过,吓得成国公朱勇等人禀事时,“咸膝行进”。

阁臣曹鼐跪言:“臣子固不是惜,主上系天下安危,岂可轻进!”

王振回答:“如有不测,也是天命!”

王振恨这些人阻止他立不世之功,就下令群臣分编入各军,“悉令掠阵”,吓得大臣们尽皆失言。

“亲征”的过程极端不顺,大同还未抵达,由于军中乏粮,明军冻死、饿死不少,“僵尸满路”。同为太监的彭德清也以天象不利为由,劝王振还军,王振不从。

农历八月初一,数十万明军终于得抵大同。瓦剌部也先见状,佯装避去,实际是想诱敌深入。王振听说也先“退军”的消息,登时来了精神,力劝皇帝立刻北向出击。恰恰此时,先行派出的井源等部明军,其实已经大败亏输。

关键时刻,王振的心腹、老同事郭敬入见。这位郭敬在阳和口见识过瓦剌军的厉害。郭敬哭劝王振,为持重保身之计,千万不要冒进。郭敬还告诉王振,也先绝非是害怕才后撤,而是诈术,就在不远处埋伏,等待明军。

听闻此言,王振心凉。郭敬又劝说:“趁也先退兵,正好以此为借口,我们现在退军,不算败绩。如果前行无功,那时候就不好收场。”

王振在这时显示出“果决”的一面,立即下令退军。明军八月初一到大同,八月初二即“班师”。真是“兵贵神速”。五十万人马,原路后撤。

本来,明军应该经大同由居庸关回北京。中途,王振想衣锦还乡,便下令改道由紫荆关(河北涞源)入京。王振的庄田在蔚州(今河北蔚县)。王振想请明英宗朱祁镇到自己府第走一趟,借此炫耀自己的权势。于是,王振指挥部队向蔚州方向撤退。走了40里地,王振忽然想起,眼下正是庄稼成熟的季节,人马杂咤,踩坏庄田中的庄稼就太不合算了。于是,王振又仓猝下令,改道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进,仍从居庸关返回。如此反复逡巡,不仅使也先军队追蹑上来,又使明军侧背全然暴露给了瓦剌军。

就这样,拖了8天之久,明军才退至宣府。同时,也先骑兵也不慢,一路追赶,恰巧跟上。

王振心慌,他接连派出成国公朱勇等四员大将率两路兵返。阻击也先,皆被打败,将死兵亡,损失惨重。

八月十三日,明军退至怀来以西的土木堡。五十万明军。被几万瓦剌军一路追赶。一路上,王公公还要等他一千多辆大车的黄白财物,迟迟不走。犹豫之间,兵部尚书邝埜又苦求明英宗朱祁镇率精锐部队拼杀突围,皇帝犹豫不决,大太监王振偏执脾气又上来,坚决反对。

邝埜见不到英宗皇帝,想闯行殿亲自进行说服工作。王振大怒:“腐儒岂知兵事,再妄言,必杀汝!”

邝埜回言道:“我为社稷百年着想,干吗以死惧我!”

王振命卫士把这位尚书赶哄出去。

明朝窝里争执期间,也先的瓦剌兵马源源赶到,把明军包围在土木堡。

土木堡并非是一个军事据点,其地原名“统幕”,讹称为“土墓”、“土幕”、“土木”,不仅未有城墙护池,荒地无水草,土木堡南面十五里处有一条河,却已经被也先派人首先占据。明军水源被断,军心大乱。

八月十五这天,中秋月圆,数十万明军被围,又饥又渴,精神几乎崩溃。也先分出一支军马,从土木堡的麻谷口向明军发动进攻。坚守谷口的明军都指挥郭懋死战一夜,瓦剌军未能攻破。但瓦剌后续兵马源源不断,给守口明军造成巨大压力。当时人在宣府的明朝将领杨洪过于“持重”,龟缩于宣府坚城之内,闭门不出。

也先为了麻痹明军,他派人进入土木堡,表示要与明朝讲和。明英宗朱祁镇、王振听到这个消息,如久旱逢甘雨一样,喜不自胜。忙不迭立刻让阁臣曹鼐拟写敕书,并派两个“通事”与瓦剌使臣一起前去也先处商谈和议。

明军士兵被围两三天,渴得要死,听闻双方终于讲和,一下子从精神上松懈下来,纷纷四出找水找草料,脱离了各个关键防御地点。

王振觉得大势不好,急忙传令移营,“逾堑而行,延徊之间,行伍已乱。”明军南行才三、四里地,瓦剌军队蜂涌而上,四面围攻。蒙古人打猎一样,用箭射死不少明军。然后,马军步兵一起上,刀砍斧剁,明军几无还手之力,“兵士争先奔逸,势不能止。”

混战之间,也先在关键时刻派出后备队,皆精甲铁骑,冲入明军蹂阵。这些骑兵高举长刀,逢人就砍,并大呼“解甲者不杀”。明兵在心理上早已崩溃,纷纷解甲。任由手持大刀的瓦剌军人屠戮,“(明军)众裸袒相蹈籍死,蔽野塞川。”文武大臣中,英国公张辅,尚书邝埜、王佐,阁臣曹鼐以及张益等数百人,皆在乱中被杀。特别是张辅,自年青时代随父亲张玉为明成祖朱元璋东闯西杀,战功卓著,历事四朝,尽心尽力。明英宗朱祁镇出征,张辅已是75岁老翁,“默默不敢言”,只能从行,但王振不让他插手军政。至此,老头子竟不能善终于家。

《明史》中讲:“(王)振乃为乱兵所杀”,应该是混战中被瓦剌军砍死或者被自己人逃跑时踩踏而死。明朝随臣中,只有萧惟祯等少数几个人命大,连同数千军卒拼死逃得入关。

明英宗恐惧至极,在数百禁卫骑兵的扈卫下想突围,几次均未成功,身边人被杀的越来越多。无可奈何,明英宗朱祁镇下马放剑,坐在地上发呆,周围仅有十余个剩下的禁卫军和太监喜宁陪同,眼睁睁地等着瓦剌人把自己抓去当俘虏。

以几万人打败五十万明军,已经出乎也先本人预料。现在,竟然能活捉大明天子,也先大出意外。

但是,对于怎么处理手中的这个大明天子,也先感到非常棘手。也把明英宗朱祁镇当成可居的奇货。也先押着明英宗朱祁镇到宣府城下,胁迫明英宗朱祁镇传旨叫守城将士开门出迎。守将杨洪、罗亨信立于城头,向明英宗朱祁镇传话:“我们所守的是陛下的城池,现在天色已经晚了,不敢奉诏!”也先见用明英宗朱祁镇的名义赚不开城池,就改而用这个俘虏皇帝的名义勒索财物。

明英宗朱祁镇被迫写了一封信,派一个一道被俘的卫兵送到怀来城中。怀来守将不敢开门,用绳子把也先的信使吊上城,马上转送北京。八月十七日,百官在宫内集合,虽然都听闻大败的消息,一时不敢确实,也不知明英宗朱祁镇下落。也先的使者来了,大家才知道皇帝被人活捉,惊惧异常。

朱祁镇名义上的母亲孙太后接到来信后,把皇宫中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搜罗起来,用八匹骏马驮着,送到也先营中,想赎回儿子。也先当然不肯放人,他要把明英宗朱祁镇攥在手里,捞取尽可能多的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好处。

土木堡事变后,朱祁镇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而此时在朝廷内部,因朱祁镇被俘,一时国中无主,人心不安。面临瓦剌对京城威胁的情况,在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的拥立下,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登上皇位,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立他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第二年改年号为“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