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惠姓春秋
5295500000029

第29章 惠姓人物(6)

1936年底,由中共中央派遣回西安。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陕西省委成立,惠子俊为省委委员,负责职工运动。1937年1月,任中共西安市委副书记兼市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3月下旬,中共西安市委改为中共西安市工作委员会。1938年春,惠子俊任市工委书记。他深入工人群众中去,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培养骨干,吸收积极分子入党,建立秘密党组织与进步群众团体,壮大了革命力量,推动了西安地区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被捕,经中共党组织多方营救,于6月获释出狱。后赴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

1943年初,惠子俊奉调到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任贸易公司副经理,在保障边区广大军民物资供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44年10月13日,因病逝世,年仅34岁。遗体安葬在绥德城外二郎山上,1957年移到绥德革命烈士陵园。

惠美珏(1918-2004),化名周惠,江苏省灌南县新安镇北惠庄人。惠浴宇的7弟。幼年在新安镇县立第3小学读书。1930年因惠浴宇被捕,又遭抄家,在大哥惠美珊与大嫂带领下,离开家乡,历经沭阳、太仓、无锡、金坛四县,在颠沛流离中读完了小学、中学。1937年告别兄长去南昌工专读书。在校长陈丕显的影响下,参加革命,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随陈丕显去延安,先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到彭总部队任职,跨过黄河,东进抗日。1941年初,被调到中央北方局工作,先后任北方局青年委员、群委秘书、偏城县工作团团长等职。1944年担任中共太岳区二地委委员兼士敏县(今沁县)县委书记。1945年春,调任中共冀南二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党委委员。在8年抗战中,多次历险,均转危为安。1947年任中共夏津地委书记。1949年任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兼中共益阳地委书记。1951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常德地委书记。1952年以后先后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常委、省委副书记、省委书记处书记、代理第一书记等职。1959年庐山会议被错误罢官,安排在交通部工作,文革中受冲击迫害(1979年平反)。1977年秋起用交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78年7月,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第二书记兼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同年10月担任第一书记直到1985年。在主持内蒙古工作期间,积极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冲破阻力,较早地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牧民得到实惠,促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在改善交通、发展工业等方面做了不少基础性工作。1986年退居二线,1987年,在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

周惠是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列席了党的第十五、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家权延赤着《天道》(又名《周惠与庐山会议》)一书,记述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高贵品质。2004年11月1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

惠世如(1910-1992),又名惠继民,河北省泊头市人。因家境贫寒,随父逃荒到热河省围场县(现河北省围场县),父亲节衣缩食供其读书,16岁考入热河省立师范学校。在校期间,接受革命思想,毕业后担任镇小学教师,积极宣传革命道理。1931年侵华日军在吉林制造“万宝山惨案”,他加入了“鲜案后援会”和党的外围组织“民众抗日后援会”,做组织宣传工作。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内蒙特委机关交通员、巡视员,化名魏永坚,来往于北平、热河、张家口传递党的机密文件和宣传刊物。1933年10月因叛徒出卖,被捕押解南京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在狱中备受严刑逼供,仍坚贞不屈,团结难友进行罢饭和反穿囚衣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以政治犯获释,在天津、泊镇等地组织“工人抗日革命团”,寻找党组织。1938年4月在献县找到八路军115师骑兵营,遂奔赴抗日前线。历任冀中一分区一团政治处干事,分区政治部民运干事、总务科长,分区教导大队政治处副主任兼党总支书记,冀鲁豫南进支队直属队总支书记,南支32团总支书记,南支后勤处总支书记,所在支部多次被评为模范党支部。后任冀鲁豫九分区供给处副政委。1944年到平原分局学习。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供给部政委、第二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部民运部长、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政治部民运部长兼湘桂留守处政委,参加了平汉战役、鲁西南战役、豫皖边战役、豫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

1950年任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副部长,1956年任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后恢复了工作。曾任贵州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第五届政协副主席。当选为中共贵州省第一、二、四届党代会代表,贵州省第一、二、三、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在贵州统战工作领导岗位上,认真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积极慎重地开展多项统战工作,在协助军事接管、剿匪、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大改造中,都注意发挥党外人士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排除“左”的干扰,积极落实各项统战政策,极大地调动各方面人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为贵州的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到政协工作后,为加强人民政协建设,为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造性的工作,为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和民族文化,积极组织抢救文史资料,并带头撰写文章。他生活简朴,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有坚强的共产主义信念,把自己所得稿费全部上交党费。

惠庆祺(1912-2003),陕西清涧惠家塬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清涧县苏维埃二区赤卫军支队政委、清涧县城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延水县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延水县苏维埃政府部长、县游击支队政治委员等职。1935年10月至12月,他任绥清延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绥德县委宣传部部长。1936年1月,参加了瓦窑堡中央党校的学习后,随军东征,任地方工作队党支部书记。之后参加西征,任野战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队副队长,为红军东征、西征做了大量的后勤保障工作。1936年6月至1939年9月,任陕甘宁边区盐池县县委书记、定边中心县县委书记。1939年10月至1940年10月,在延安马列学院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和有关中国革命的理论。1940年11月至1947年7月,先后担任关中分区党委、地委组织部部长,西北局组织部干部科科长,陇东南特委副书记。1947年8月,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地委工作队党委书记、团长。

1949年2月至1952年11月,他先后任庆阳地委书记、平凉地委书记。在庆阳期间,他指导各级党委、政府继续配合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发动青年参军、组织民兵抢救护送伤员、筹粮筹款等后勤保障工作。平凉解放后,他组建巩固新政权,开展“三反五反”和土地改革运动,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晚清时期,把宁夏一个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称为“化平”川厅,1913年民国政府又改为“化平”县,群众对此名称很反感,解放后,反应更加强烈。他主持地委调查研究,建议改为泾源县,中央很快批准。1951年正式将“化平”县改为泾源县,得到了少数民族的拥护和称赞。

1952年底,惠庆祺同志奉命调到北京工作,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局局长、商业部干部局局长。1962年,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监事会副主任(副部级)。文革期间在“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至1981年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顾问、党组成员、纪检组长。1978年至1993年,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5年12月离休。

惠世恭(1914-1997),字子敬,陕北“六马”闹革命故事中的“马五”,陕西省清涧县小岔则村人。早在1928年上学时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革命工作。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1933年任清涧城区区委宣传委员。1934年9月任清涧县委宣传委员。1935年2月新编清涧红2支队队长马三(化名,真名惠世良)在战斗中阵亡,惠世恭临危受命,担任2支队队长兼政治委员。他有胆有识,接连瓦解了店子沟民团,全歼乐堂堡民团,扫除了几处敌人据点,游击队迅猛发展。同年5月,2支队、17支队、第1游击支队合编为6纵队,惠世恭任总政委。1936年1月任红30军263团政委,军政治部秘书长,同年6月进入红军大学学习。西安事变后任红30军3团政治委员。1937年10月起先后担任八路军留守兵团第3团政治处民运、组织股长、副主任、主任。1941年8月进入延安军政研究班、中央党校学习。1943年1月任警备1旅3团政治处主任。1944年5月任新宁县县委书记。1945年11月任警备3旅8团政治委员。1948年1月任三边军分区副政委,同年5月担任陕北军区政治部主任。1950年3月担任中共榆林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53年5月任陕西省工业厅厅长、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三办”主任,中共陕西省委工业部副部长、陕西省建设委员会主任。1958年秋担任陕西省经济委员会主任。1963年被评选为省委常委,任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1969年6月任陕西省革命委员会生产组副组长、工交办副主任。1977年9月任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12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82年9月离休。他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惠世恭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参加革命工作,积极开展军事斗争,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着名的东征西征战役和保卫边区、保卫延安的伟大战役。他身先士卒,出生入死,多次光荣负伤,在加强地方武装建设,打击反动势力,保卫陕甘宁边区,巩固解放区政权方面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一直从事陕西工业经济建设的领导工作,是陕西工业交通经济建设的奠基人之一。文革时期,他受到迫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认真纠正工交系统的冤假错案,使一些积怨多年的案件得到平反。

惠世恭具有丰富的工交生产、经济建设组织领导经验和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50年代初,他担任中共榆林地委书记期间,带领一班人加强党的建设,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对榆林地区恢复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担任省工业厅厅长、经委主任时,认真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重视基础工业设施建设,从全省工业总体规划,到一些项目的选址、建设、投产都亲自去抓。略阳钢铁厂是60年代初陕西省的一个较大的建设项目,为选择厂址,他多次翻越秦岭,从水源、电力、交通运输等方面进行调研、论证和比较。担任副省长期间,他不辞辛苦,跋山涉水,走遍了全省各地市和大部分区县。经常深入到工厂和基建工地第一线检查指导,帮助企业解决困难。离休后,他长期担任省老年大学顾问等社会职务,组织成立陕西老年人书画协会,为陕西省的老年事业忘我工作。自己潜心学习研究书法,形成了俊秀、金石味浓的独特风格,受到专家的好评和社会的承认。

他时刻关注着陕西的经济建设,延安到榆林铁路立项时,他已身患绝症,毅然抱病到陕北实地考察,就设计路线向省委、国家计委、铁道部反映情况,写出报告,提出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

惠中权(1916-1968),化名秤锤儿。陕西清涧后将军沟村人。1929年清涧第一高小上学,受地下党组织影响,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涉足革命。1933年夏毕业回村,任小学教员。翌年3月,加入共产党。先后任村团支部书记、黄陵县区团支部组织干事、团延水县委书记。1935年12月,任团陕西省委巡视员兼吴堡县委书记。在残酷斗争中,中权动员青年参加红军,发展壮大团组织,培养了一批青年干部。

1937年4月任中共甘(泉)洛(川)县委书记,10月兼任甘泉县参议会议长。甘泉时属统战区,国共两个政府并存,国民党经常制造事端,肆意破坏。中权坚定执行毛泽东主席的路线,领导人民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壮大了抗日队伍,孤立了顽固势力。

1940年11月至1943年8月任靖边县委书记和县参议会议长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针对该县地近沙漠、气候寒冷、粮食低产、生活困难及经济发展潜力颇大的特点,领导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农林牧副成绩斐然,1942-1943年,“引水拉沙”,修水地7000亩,实行复种、套种,单产提高八九倍;修水漫地1000亩,产量大增。1942年,全县粮食基本自足。其倡导建立人工草园1000余亩,种苜蓿2000亩,当年繁殖羊羔6万只。面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他提出了“一驮盐一匹布,一斗盐二斗麦”的口号。1943年,全县运盐3.5万驮,获利8750万元(边币)。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上作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表扬了惠中权,强调指出:特别是靖边同志这种认真努力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各县效法。1943年1月14日,毛泽东为大会受奖的惠中权书赠“实事求是,不尚空谈”8个大字。8月,任中央三边地委组织部长。1944年2月,调任西北局政策研究室兼毛泽东秘书,为毛主席研究和领导边区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信息。1945年1月,任陕甘宁边区建设厅副厅长,4月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

1947年春胡宗南进攻陕北时,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中权参与延安疏散工作,勇敢沉着,不畏艰险,敌人已到城南二十里铺,他还在城内指挥饲草抢运,直到后半夜才撤离。是年,陕甘宁边区天灾人祸,40万人大饥,中央命令山西太岳解放区接济粮食10万石。时值隆冬,敌军封锁,运输条件十分落后,中权被任命为运粮前线总指挥,他沿途设站,分段运送,动众10万,跋涉千里,将9.34万石粮食安全运回,受到西北局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的表彰。他还担任过西北财经委员会委员和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