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山西旅游导读
5294600000004

第4章 自然旅游资源的生成基础(1)

(第一节)地质地貌基础

[本章导读]

山西的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生成基础复杂。地壳活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多次地壳活动形成了山西“表里山河”的地貌格局。随着山脉走向的不同,山西的河流水系众多、湖池泉瀑多样。本地区的气候气象独特,珍稀动植物繁多,形成了本区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

[学习目标]

1.理解地质地貌、河流水系、气候气象对自然旅游资源生成的重要性,了解山西省地质地貌形成的重要时期。

2.掌握山西的地貌特征,熟悉七大山脉、五大盆地旅游资源分布特点。

3.了解山西水体景观的特征,掌握主要的河流、湖泊、泉瀑的开发价值。

4.了解山西省内的森林古木、草原草甸和珍稀动植物的分布与旅游开发价值。

地质就是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是自然旅游资源特别是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的生成基础和前提。而人文旅游资源中的历史遗迹类、古建筑类、古代陵墓类、城镇类、古典园林类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地质的影响和制约。

一、地质特点地质研究

资料表明,山西省在太古代(约46亿-25亿年前)到早元古代(约25亿-18亿年前)时期就是一个地壳运动相对活跃的地区。此时期地壳运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大约在元古代时期的震旦亚代(约18亿-5.7亿年前)时发生的吕梁运动,使山西地区隆起,此后有一段稳定时期。

古生代的石炭纪(约3.5亿年前)到二叠纪(约2.5亿年前)时期,是山西地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这个时期叫造煤时期,持续大约1.2亿年。石炭纪早期,山西地区刚刚升出海面,形成了广阔的大陆,当时的气候温暖而湿润,类似于今日热带、亚热带气候,陆地植物茂密,形成了巨大的森林群。大型树木直径2米,高40米-50米,整个山西地区都被这样的森林覆盖。不久,大地重新沉入海中,经过长年累月的挤压形成煤层。从石炭纪到二叠纪晚期的大约1.2亿年间,这样的沉浮进行了几次,每一周期都形成一个煤层。这样山西地层中形成了丰富的煤矿资源。到了中生代晚期(约1.3亿年前),山西地质运动到了骨骼构造时期。在这一时期的燕山运动中,地壳运动激烈,火山喷发频繁,大量的有色金属矿形成,运动中吕梁山脉和太行山脉拔地而起,构成了山西地区群山环绕、中间下陷的地貌雏形。到新生代的第三纪末(约2700万年前),又发生了喜马拉雅山运动,这次运动表现为断裂控制的差异性升降运动,产生了中部以断层陷落为主的一系列大小盆地和吕梁、太行、五亿年地层沉积岩性矿产次生黄土冲积层马兰黄土离石黄土黄土午城黄土三趾马红土红土角页岩统页岩石盒子系山西系石千蜂系地壳运动喜马拉雅山运动陇山运动燕山运动印支运动海西运动山西地区地质时期变化。

五台运动

古生代元隐古生代宙台、恒山、太岳、中条等上升为主的山脉,基本上形成了山西现在的地貌雏形。到了新生代的第四纪全新世时期(约1.1万年前),地壳新构造运动使古老的山地重新抬高崛起,断陷盆地进一步下陷,盆地内冲积扇平原形成。当时气候变冷,出现了四次冰期,大量的黄土堆积,生成黄土高原,人类及人类社会出现,地质时代结束。

地质遗迹是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演化而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地质公园,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地质遗迹资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保护地质遗迹的目的。地质公园可作为科学家科学探索的基地,它还可成为普及地质科学知识、进行启智教育的生动课堂。

由于山西地质构造齐全,地层发育典型,境内有珍贵的地质岩层和冰川遗迹出露,形成了不可多得的自然旅游景观。经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旅游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等部门的专家评审,山西先后申报的黄河壶口瀑布、五台山、宁武万年冰洞、壶关太行山大峡谷4处地质公园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临县碛口、陵川棋子山、红豆杉大峡谷也被国土资源部评定为省级地质公园。此外大同火山、晋城珏山、析城山也在积极申报国家地质公园。

二、地貌特征地貌是地表的起伏形态,也叫地形。地理学上山地的概念是相对高度在500米以上的山岭和山谷。丘陵是指相对高度在500米以下的小山岭。山西境内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40%,丘陵占40%,盆地、台地占20%,地势起伏明显,相对高度大,最高峰为五台山的北台顶(叶斗峰),海拔3061米,最低处在垣曲县境内的西洋河口,海拔仅167.7米,最大高差达2893米以上,与其东侧海拔不足100米的华北平原和西侧海拔1000米的黄河两岸峡谷高原相对比,山西高原呈明显隆起。

山西地形虽然复杂多样,但排列整齐有序,大致可分为三大系列:

(一)东部山地区山西东部和东南部为一系列山地,以中部太行山为主,自北向南有六棱山、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等山脉,海拔大多在1500米以上。此外还有由太行山、太岳山环抱着的沁潞高原及其散布在高原上的寿阳-阳泉、武乡-襄垣、黎城、晋城等盆地。由于岩溶作用,东部山地发育有多层溶洞和泉眼,山地内奇峰幽谷,树茂林密,山顶部多为亚高山草原草甸,是省内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集中之地,大部分尚未开发。

(二)中部盆地区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山西中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大断裂沉降带。受断裂走向及其所夹地块相对隆起的影响作用,形成了山西中部雁行式排列的系列盆地,由北向南有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这些盆地边缘,多活动性断裂构造,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属汾渭地震带的一部分。受地质作用影响,盆地边缘多奇峰峻岭,清泉幽谷,形成了众多的自然旅游资源。盆地内河流纵横,灌溉便利,是传统的农业区,省内人文旅游资源大部分集中于此。

(三)西部山地高原区内长城以南,汾河谷地以西,黄河峡谷以东的山西西部,是以吕梁山为主的山地和黄土覆盖着的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米-1500米,个别山峰海拔超过2000米。该区大部分地区被黄土覆盖,厚度均超过50米,有的地方达100米。由于气候干燥,植被稀疏,水土流失,高原黄土受流水切割和风蚀,形成了黄土高原特有的梁、峁、塬等地貌形态。该区个别山地森林茂密,山泉幽静,保存有大量的珍稀动植物,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三、纵横山脉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山西境内多山岭,若干相邻的山岭有规律地按一定方向排列形成山脉,这些山脉是山西自然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也是山地风景区的骨骼。山西的主要山脉有:

(一)恒山山脉恒山山脉位于境内东北部,为我国名山“五岳”中的北岳,其他四岳是山东泰山(东岳)、陕西华山(西岳)、河南嵩山(中岳)、湖南衡山(南岳)。恒山西南端在宁武县阳方口,与管涔山、云中山相连,绵延东北与六棱山连接,延伸进入河北境内,长约250公里,宽约20公里,海拔2000米以上。浑源县城南的天岭峰为其主峰,海拔2016.1米(五岳中,华山海拔高度为2154.9米、泰山海拔高度为1532米、嵩山海拔高度为1491.7米、衡山海拔高度为1300.2米)。

恒山是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的界山,也是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其西南部的阳方口、雁门关、茹越口、平型关等关隘为交通孔道,颇具战略地位。恒山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是我国着名的旅游名胜地。

(二)五台山脉五台山脉位于省境东北部的五台、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两省四县之间,由东、西、中、南、北五座顶部平坦的山峰组成,故名五台山。整个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130公里,方圆250平方公里,主峰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为华北地区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台山脉是地质运动的杰作。早在7000万年以前,五台山一带还是很大的剥蚀平原,新生代时期新第三纪末的喜马拉雅山运动,使五台山地块和恒山地块上升。后来该地受强烈的流水切割,形成峻岭深谷,只有山顶部分未受侵蚀,保留了古平原面,这就是五台山形成的原因。五台山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是着名的避暑胜地。1913年德国地质学家舒密特赫教授在中台和北台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

冰缘地貌,这种罕见的自然景观在华北地区独此一处。五台山是着名的佛教圣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与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齐名。而五台山佛教历史之长寺庙规模之大,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奇特的地理形势、气候特点、自然景观以及神奇的佛教文化、古代建筑使其成为我国着名的旅游避暑胜地。

(三)系舟山脉系舟山脉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定襄县和太原市阳曲县及阳泉市盂县之间,为忻定盆地与太原盆地的界山,又是滹沱河与汾河的分水岭。山北为海河水系,山南为黄河水系,在地理上有界限作用。山脉西北坡陡峻,东南坡平缓,海拔1800米-2000米。主峰柳林尖山,位于忻州市的忻府区和定襄县及太原市阳曲县之间,海拔2102米,山上建有禹王洞国家森林公园,是省内着名旅游景点。

(四)太行山脉太行山脉位于省境东部和东南部边缘,由河北省连绵入境,北接五台山、恒山,南连中条山、王屋山,长约400公里,宽约40公里-50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主峰观音垴位于左权县城南,海拔2180米。太行山西坡缓斜,多低山丘陵,东坡陡峻,多悬崖峭壁。受地质作用和河流切割的影响,山脉东坡多东西向的大峡谷,古代称为“陉”,着名的有八条,古称“太行八陉”,是晋、冀间交通要道,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巨大的太行山大峡谷群,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太行山在地理上有界限作用,它是山西、河北、河南的界山,也是我国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两个地理单元的分界线,亦是我国地形三大阶梯中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高大连绵的山脉还阻挡了东南沿海湿润空气的进入,是山西降雨稀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太岳山脉太岳山脉位于省境中部的太行山西侧,北起平遥县境内的六台山,南经介休、沁源、霍州、安泽、沁水诸县,在绛县的横岭关与中条山相连,长约200公里,宽约20公里-30公里,为汾河、沁河、漳河的分水岭,主峰霍山,又名老爷顶,位于霍州、洪洞、古县交界处,海拔2347米,为我国古代五镇中的中镇(其他四镇为东镇山东沂山、西镇陕西吴山、南镇浙江会稽山、北镇辽宁医无闾山)。山脉北段山势高峻,有绵山、石膏山、灵空山等名山,保存有大量的地质遗迹、森林植被和名胜古迹,山地顶部有花坡万亩大草原,已建有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此外,太岳山还有霍泉、广胜寺、沁水源头、陶唐峪等旅游景区。

(六)中条山脉中条山脉位于省境南部边缘,东北起于绛县横岭关,西南达于永济市黄河岸畔,长约150公里,宽约10公里-20公里,海拔1200米-2000米,是黄河、涑水河与沁河的分水岭,主峰雪花山,位于永济市东南,海拔1994米。山脉形若条状,位置居中,故曰中条。中条山中的五老峰、王官峪等地,山峰耸立,林木葱茏,多溶洞怪石、清泉飞瀑,是省内着名的旅游风景区。

(七)历山山脉历山山脉位于省境南部的临汾市翼城县、运城市垣曲县、晋城市沁水县和阳城县三市四县之间,西北起于绛县坡头山与太岳山相接,东南达阳城县老鳔山与王屋山毗连,最长约50公里,最宽约20公里,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主峰舜王坪,位于垣曲县东北,海拔2358米,为华北南部最高峰。舜王坪顶部为亚高山草地,花草烂漫,景色迷人。此地距省境最低处的西阳河口仅40公里,但相差高度达2290米,其间自然景观奇妙独特,有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地质遗迹、古人类遗迹、珍稀动植物等,是着名国家自然保护区,具有极大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

(八)吕梁山脉吕梁山脉位于省境西部的黄河与汾河之间,东北起于大同市西南部的洪涛山,西南止于河津市禹门口北龙门山,长约400公里,宽约30公里-100公里,为晋西高原骨脊。吕梁山脉海拔1500米-2800米,位于方山县境内的关帝山为其主峰,海拔2831米,为山西境内第三高峰。山上松林密布,山谷清泉细流,其间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腹地庞泉沟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省内着名旅游景区。山脉北段的管涔山、芦芽山也因保存褐马鸡和华北落叶松而建有国家自然保护区。两山还有汾源、天池、草原、冰洞、栈道等旅游资源,已得到初步开发。此外,山脉中段的黑茶山、南段的五鹿山、龙门山都保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旅游开发价值。中段的北武当山、南段的云丘山是着名的道教圣地,为我省重要的旅游景区。

四、系列盆地山西境内的盆地,主要位于省境中部,呈雁行式排列,省内90%多的人文旅游资源集中于此。盆地边缘多自然旅游资源。这些盆地由北向南为:

(一)大同盆地大同盆地位于采凉山、洪涛山、管涔山、恒山之间,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长约160公里,宽约20公里-40公里,面积约5084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1100米,有桑干河及其支流浑河、黄水河、御河、南洋河流经其间。盆地北起御河上游河谷,南到管涔山与恒山交界的阳方口,向东沿桑干河深入河北境内,东北包括南洋河形成的阳高天镇小盆地。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坐落于盆地中部,此外还有朔州、应县、浑源等城市,都是晋北人文旅游资源的密集之地。

(二)忻定盆地忻定盆地位于恒山、云中山、系舟山、五台山之间,面积约2157平方公里,海拔800米-900米,盆地内河流主要有滹沱河及其支流武阳河、云中河、牧马河等。盆地东北从滹沱河上游谷地开始,南到系舟山与云中山交界的石岭关,向东沿滹沱河进入五台山与系舟山交界的峡谷中。忻州、原平、宁武、代县等城市位于盆地中部,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三)太原盆地太原盆地位于系舟山、云中山、吕梁山、太行山、太岳山之间,由北部的石岭关开始,到南部灵石县的韩信岭,长约150公里,宽约30米-50公里,面积约5016平方公里,海拔700米-800米。盆地内的河流主要有汾河及其支流潇河、文峪河、龙风河。盆地为汾河冲积扇平原,山西最大的城市省会太原,坐落于盆地北缘,此外还有晋中、汾阳、孝义、介休、平遥、祁县等市县,是省内人文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