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山西旅游导读
5294600000033

第33章 边塞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2)

5.娘子关原名苇泽关,位于山西阳泉市平定县城东北45公里处,是长城上的着名关隘,人称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地处山西、河北两省的交界处,山西人把娘子关内外作为省内外的标志。关城坐落在悬崖之上,居高临下,桃河水由西南折向东北,环绕关城奔腾而过。这里山险沟深,形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山明水秀,风光绮丽,是旅游的好去处。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堡,似为检阅兵士和了望敌情之用。南门危楼高耸,气宇轩昂,坚厚固实,青石筑砌。城门上“宿将楼”巍然屹立,相传为平阳公主聚将御敌之所。门洞上额书“京畿藩屏”四字,展示了娘子关的重要性。关城东南侧长城依绵山蜿蜒,巍峨挺拔。城西有桃河水环绕,终年不息。险山、河谷、长城为晋冀间筑起一道天然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烽火台、点将台、洗脸盆、避暑楼等十多处景点,传说为当年平阳公主驻防时所建。

二、古堡古时在长城沿线修建堡城是为了驻扎少量军队,镇城、路城、卫所城、关城构成掎角声援之势。有史书上说,“长城必有台,利于旁击;台必置屋以处戍卒;近城必筑堡以休伏兵;城下留数暗门,以便出哨。长城内侧,从东到西,每隔25里就有一个堡城,规模都很大,有谚语:“堡离堡,二十五”。

(一)得胜古堡群得胜长城古堡群位于大同市城北40公里处,主要由得胜堡、马市堡、得胜口、镇羌堡构成的明代堡群和长城组成。该堡群是明代大同北部长城防线的重要屯兵之地,也是明代蒙、汉边贸的重要场所,地理位置相当重要。该堡群始建于明朝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于诸堡间隔距离适中,布局合理,并与长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所以在明代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和边境商贸的主要市场。得胜堡附近的长城是万里长城土城墙中保存较完好、最雄伟壮观的一部分,这段长城均建在山底,与护城诸堡互成体系,这在整个万里长中极为少见,全国独占一绝。

1.得胜堡得胜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北约45公里处,保存较为完整,是一座千年古堡,正门是边墙五堡之一,它的作用是驻军军营,古时交战的前沿,是明长城沿线上一个重要的“大市”,也是现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大型古堡,在明朝即建有全国最大的“马市”。在进入古堡之后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墙体已经很不完整的瓮城,到了南关,可以看到内砖砌券拱尚好,关门洞外的砖雕也还完整。关门内外各有一匾,分别书有“得胜”、“保障”。门洞内东西各嵌存一块石碑。沿“中心大街”往北步行300米,有一处建筑叫“玉皇台”。在其东南西北四向墙体上分别刻着“护国”、“雄藩”、

“保民”、“镇朔”。东西向的“护国”、“保民”表示了两边军政衙门的所在。东边本有一武官衙门,正三品级别,负责边防;西边本有一文官衙门,从七品级别,负责堡内居民和商户的行政管理。

得胜堡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隘,自古为联结晋北与内蒙古的主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由山西大同通往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国家级主要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由此口通过。

2.镇羌堡镇羌堡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据《三云筹俎考》载,堡城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设,万历二年(1574年)砖包。城堡“周一里七分,高三丈八尺,北距长城仅十五步”。此处原开有马市,今长城外侧紧傍长城尚存马市围城遗址。镇羌堡包砖早已被拆走,只有黄土夯筑墙体残存。此堡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为边塞首冲之地,据载,嘉靖三十年(1551年),俺答汗部曾由此入边大掠。

3.镇边堡镇边堡是明大同镇所辖“内五堡”之一,据《三云筹俎考》载:镇边堡原非官设住兵之城堡,初名镇胡堡,嘉靖十八年(1539年)重新土筑此城,以守备驻之,并以镇边堡命之。万历十一年(1583年)堡墙包砖。周长三里八十步,高连女墙四丈一尺。东、西各有堡门,墙的四角上有了望楼。堡内设守备官一员,统领官军七百二十二人,马、骡八十二匹,负责守护边墙长度为二十一里二分,边墩三十座,火路墩六座。兵堡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镇边堡北1公里即为罕见的台地长城,墩台密集,烽燧连天,非常独特而壮观。东汉时期,刘秀于建武十二年(36年)、十三年(37年)从代郡到平城“筑亭障”300余里。由此可见,此段长城的历史至少应该推到汉朝,距今近2000年,是阳高丰厚的汉文化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广武古堡广武古堡位于山阴县南的雁门关长城脚下,是雁门关内外的咽喉要道,故有“北门锁钥”之称。许多着名将领如赵国的李牧,秦朝的蒙恬,汉朝的卫青、李广、霍去病,宋朝的杨业,明朝的于谦等都曾经在此驻守屯兵,出奇制胜地杀败敌军。因此可以说,广武屯兵堡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与军事价值。

旧广武屯军堡的城墙非常高大,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目前在山西仅次于平遥古城。东边的新广武屯军堡,一半在山坡,一半在山前的川地。两座屯军堡遥相呼应,后面是雄伟的勾注山,山上还有积雪。蜿蜒在山上的一段长城如卧地的蛟龙,在阳光下斑斑驳驳,形态飘逸,与两座堡城相互衬托。战国时赵武灵王北破林胡、娄烦后,在勾注山建起勾注塞,即现在广武堡城的前身。北魏时期,广武一度是都城的南大门,皇帝御驾征南,大将出征回京,外藩的使臣朝观都从此处经过,昔日繁华可想而知。广武屯军堡地处雁门关外,旧广武堡建于西汉,清朝雍正年间重修,新广武堡建于明朝初年,依仗勾注山东西径口之险,辖十八处隘口。

(三)老营堡明长城山西镇重要关堡。位于山西省偏关县境内。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正统末置,弘治十五年(1502年)、万历六年(1578年)增修,周四里有奇”。老营堡,位于偏关城东40公里,关河北岸,建筑规模为偏关县境仅次于偏关县城的第二大城堡。老营堡周围群山环抱,中间地势平坦,其东、北两面紧靠长城,关河又绕城南西下。从战略位置来看,老营堡北控平鲁,西衔偏关,东接宁武,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堡城原为砖砌,今砖多已拆走,只存夯土。从高大的夯土墙尚可看出城堡原来的规模。老营堡有东、西,南三门,各门皆存门额石匾两块。东门瓮城内门额石匾已风化字不可辨,瓮城外门额石匾事迹清楚,阴刻楷书“老营城”,并署有“万历六年”等字。西门瓮城内门额石匾阴刻楷书“晋北锁钥”四字。外门额石匾阴刻楷书“威望关河”四字,两匾皆署“万历八年”。南门瓮城内门额石匾,阴刻楷书“南控雁宁”四字,署“万历八年”;外门额石匾阴刻楷书“保障”二宇,署“隆庆五年”。老营堡外长城上,原有老营东关河隘口,此关口外筑券拱砖洞三座,上置有关楼,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重修,此关口今已毁。

(四)新平堡地处晋冀蒙交界之处,是一个鸡鸣三省之地,与内蒙仅一墙之隔,一条边墙将一村划为两省,距河北省也仅10多公。历属山西天镇县管辖。由县城向北,沿208国前行道约30公里即到。这里自古为屯兵重镇,边关要塞。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此堡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置,隆庆六年(1572年)增修新平堡,与保平堡、桦门堡、平远堡相互呼应,扼守边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特殊的国际关系,这里也曾驻有重兵。“先有新平堡,后有天镇城”这句话就成了新平堡人颇骄傲的口头禅。据《天镇县志》载,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新平堡守备驻军近千人,守边18里,边墩26座,烽火台16座。明成祖朱棣曾御驾亲征,在此地与瓦剌首领顺宁王马哈木决战。现在堡墙大多毁损,但仍可看出残存的夯土城墙与城堡建筑的规模。堡东门尚残存砖券拱,城堡中有一座砖木结构的阁楼保存尚好,名曰玉皇阁。最让新平堡人骄傲的是,历史上它曾经有过发达的商贸业。据史书记载,明隆庆年间,新平设西马市,每年阴历七月初三至十四开集贸易,为明朝“国家级”贸易。与曾经的繁华相比,现在的新平堡十分冷落。但北街仍是商贸一条街,街面仅两步宽,但两边店铺有四五十家,商品齐全。令人惋惜的是,古老的店铺建筑已大都被改建或正在改建,旧建筑仅存一间,窗户上的木窗棂仍古色古香。每年的阴历五月十八,这里要开物资交流大会,周边晋、冀、蒙的村民纷纷来赶集,很是热闹。在新平堡村东南角,有一户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从大门一进去是一堵照壁,上面的砖雕十分精致。主人孙氏,他说现在住的房子是他的祖爷爷买的原明朝参将(新平路最高军事长官)的住宅,院落原是驻守这里的总兵府。

(第三节)古战场遗址

山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究其原因无非是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明清时顾祖禹在他的历史地理学着作《读史方舆纪要》中,曾这样论述山西地理形势:山西“东据太行,南通怀孟(河南沁阳、孟县),西薄(逼近)于河,北边沙漠”,“表里山河,最为完固”,占据着一个“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咽喉)”的位置,所以“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具体来说,山西不但是中原王朝的北方屏障和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主要通道,也是动乱时雄主逐鹿中原的起点和跳板,即使实力不足以争霸天下,山西因其完固的地理环境,仍然可以在此偏安数十年。于是,进可居高而攻,退可据险而守,从春秋战国一直到近现代,从来没有哪一个有志于天下的统帅会坐视不理,所以历史上一些重大的战争就爆发于此地,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但今天看来这些战场遗址无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旅游资源。

一、白波黄巾军屯军遗址东汉末年白波黄巾军屯军在今山西省襄汾县西南22公里永固村。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河东农民领袖郭太于白波谷构筑壁垒,号“白波黄巾”,聚众10万,声势浩大,转战太原、河东一线长达10余年,是数千年间山西地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组织最严密的农民起义军。

白波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东濒汾河湍流,背依悬崖绝壁,隔河为古晋阳与河东间的汾河河谷传统大道,是晋中与晋南间的交通咽喉和战略要冲。

迄今永固村及其周围的南五、西吉、东吉等村仍保留有5座白波垒遗址,均是黄土悬崖冲沟和夯土成墙的巨大土堡。土堡大者周长约700米,小者周长约500米,墙外侧高7米-10米,墙厚约8米。各堡中央有地道,堡外有护堡壕。城堡均依悬崖而建,尽可能借助悬崖代替板筑城墙,构造既险要又经济。这种要塞的构筑方式古来就很是罕见。

永固村东北的城堡前原建有大王庙,供奉的就是义军领袖郭太,邻近四乡每年农历二月都举行盛会祭奠。遗憾的是大王庙在抗战时期被日军毁掉了。

二、蒙坑之战的古战场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蒙坑之战的古战场遗址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曲沃两县交界处被发现。这里曾经发生过4次大规模的战争,分别是公元402年北魏与后秦的蒙坑之战,公元538年东魏与西魏的乔山之战,公元576年北周与北齐的蒙坑之战,公元909年的梁晋蒙坑之战。其中以秦魏蒙坑之战和齐周蒙坑之战最为重要,两次战争参战兵力都将近20万。

蒙坑,东踞海拔1160米的乔山,西至汾河岸边的柴庄,其间东西长30里、宽约1公里,相对深度100米,为一条巨大的黄土冲沟,成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天堑重隘。

秦魏之战由于北魏取得全胜,为其日后获得北方局部统一奠定基础。齐周之战的获胜方是北周,使得北周在周齐对峙中取得优势,乃至后来对隋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玉壁古战场促进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北朝东西魏玉壁之战遗址,就在山西省稷山县白家庄一带。

中国历史进入中古时期,北方长期陷于群雄割据状态。一度统一北方的北魏,于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西二魏围绕争夺河东战略高地峨嵋,在玉壁两度决战,西魏最终赢得胜利。后来以西魏为基础建立了北周,又以北周为基础建立了隋,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