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山西旅游导读
5294600000026

第26章 晋商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1)

(第一节)晋商文化

[本章导读]

晋商文化旅游作为山西旅游的品牌产品,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晋商文化中的创业精神、管理制度及典型代表形式-票号的传奇色彩,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而作为传统晋商文化重要载体的“晋商大院”,更是近年来山西旅游的热点景区。

[学习目标]

1.了解晋商文化的兴起。

2.了解晋商文化的精神和制度精髓。

3.掌握山西晋商大院的典型代表。

山西历史上以物阜天成、人杰地灵而着称。明清以来,驰骋华夏的晋商令国人瞩目,以平遥、太谷、祁县为代表的商贸金融前驱,举商贸大业,夺金融之声,票号汇天下,称雄数百年,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

一、晋商文化概述

晋商是山西商人的简称。山西商人自古代晋国时期出现,发展到明代中叶,随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的萌芽和兴起,商品交易的发达,山西商人以善于经营商品交易的智慧和才能,乘势崛起,逐渐形成一股以地域关系、乡土纽带为特征的商行帮会群体。

明清两代,晋商执中国商界之牛耳达500余年,涌现出一大批富可敌国的巨商大贾。晋商商路远达万里,款项汇通天下,经营商品无所不包。无论是蒙古草原出发的骆驼商队,还是由吴淞口扬帆出海的巨轮货船,无论是青藏高原进入内地的马帮,还是武夷山北上的茶商,都为晋商所垄断(霸盘)。晋商的分号甚至开到了国外,北到圣彼得堡、莫斯科和恰克图,南到香港、加尔各答,东到大阪、神户,西到伊犁、喀什噶尔,到处都有山西商人的足迹,被称为“只要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人经商”。巨大的商业利润,变成黄金白银,滚滚流回山西老家,晋商成为闻名全国的“海内最富”。

晋商主要集中于晋中市的榆次、祁县、平遥、太谷一带。这一带有众多的晋商大院。大院的民居建筑、雕刻艺术、民风民俗以及食品饮食形成了吸引游人的旅游文化资源。

二、晋商的兴起(一)晋商兴起的历史机遇晋商在明清时代,曾经4次抓住重大的历史机遇,得以施展其才能,从而取得长足发展。

第一次是在明初,明王朝为了防御蒙古各部南下骚扰,特设九大边镇,并沿长城线驻扎军队。数目庞大的军队和马匹,需要大量的军饷才能维持。为此,明王朝推行开中制作为解决军饷的重要手段。所谓开中制,就是由商人承办边镇需求的粮食等军需物资,官府给予商人盐业专卖权,以获取高额利润。山西位于长城内侧,九边之首大同镇及太原镇均在山西境内,宣府镇也邻山西。于是山西商人以“极临边境”的优势,一俟明初开中制实施,便捷足先登,纷纷进入北方边镇市场,集粮、盐、布商于一身,兴起于商界。

第二次历史机遇,是在明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开中纳粮制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弘治五年(1492年),明王朝把开中纳粮改为开中纳银,同时提高了盐引值。面对这一新情况,晋商不失时机改变经营方针,实行四个战略转移:即盐业经营从边镇转向各大盐区,经营项目由盐粮布转为多业经营,活动范围由纳粮开中地区转为向全国各地发展,经营方式上在独资、资金等基础上出现了行帮、伙计制等组合形式,增强了商业竞争力。于是从明中叶以来,晋商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地方商人集团。

第三次历史机遇在清前期。满清入关以后,随着国家的统一,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开发边疆地区经济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面对这一历史机遇,晋商大力经营,积极开拓。他们首先看中清王朝推行的满蒙友好政策,积极开展旅蒙贸易,接着,垄断恰克图对俄贸易。

第四次历史机遇在清道光以后。17世纪后国内商品货币经济已较活跃,赋役征收和薪饷发放已经用银支付,货币地租也有所发展。鉴于货币流通、资金调拨和结算的需要,山西商人又先人一步,看准商业对金融的需要,就在账局的基础上首创山西票号业,使晋商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二)晋商兴起的地理优势明初实行开中制解决边镇军饷的时候,山西商人便以“极临边境”的地理优势捷足先登,进入北方边镇粮食市场。山西位处北方蒙古草原单一的游牧经济区域和中原汉族广大农业、手工业区域之间,“路当孔道”。入清以后,山西作为“商贾之途”,设在山西境内的驿站,较明代增加了一倍多,对山西与省外经济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三)晋商兴起的资源优势山西的地质构造复杂,地层较为齐全,成矿条件优越,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山西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素以“煤海”着称;运城盐池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湖之一,是国内外罕见的产盐宝地,历代多次得到“贡盐”、“御盐”之封;山西铁矿的储量居全国第4位。此外,山西的铜、金、石膏等储量也很丰富。

山西潞绸曾一度兴盛,据顺治《潞安府志》载:“洪武初年,潞州六县有桑树8万余株,织机9000余张”,可谓“登机鸣杼者,奚啻数千家。”足见潞商经营丝绸业之辉煌。创作于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中有17处提到潞绸,同时期的另一部名着《醒世恒言》也多处提到潞绸。

山西丰富的物产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很多晋商的兴起和发展都离不开盐、铁、丝绸的经营。

(四)晋商兴起的人文优势山西历史上人口较密集,而粮食产量有限,人们生活较艰难,很多人为谋生,被迫外出走西口进行经商活动,这也从客观上促进了晋商的兴起。

晋商有开拓进取、俭约自律、礼让诚信的优良品质,又以义制利,用人唯贤,善于商术,管理有方,此乃晋商兴起的人文因素。

三、山西票号(一)票号的产生票号又叫票庄或汇兑庄,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专门经营金融的信用机构,它与当铺、印局、账局、钱庄、镖局的发展有关。票号产生的年代各有说法,较为可信的是清道光三年(1823年)西裕成雷履泰创立的日升昌票号为最早。票号最多时全国有51家,其中山西票号就有43家(平遥22家,祁县12家,太谷7家,太原2家)在全国及世界各地设立分号126处,网点更是多达566处。

(二)票号的经营内容1.存放款2.贷款3.汇兑京饷协饷4.汇兑海防铁路河工经费5.汇兑赈灾款6.借垫款各省财政及税关7.汇兑庚子赔款8.承办四国借款(三)票号的贡献山西票号首创民间汇兑业务,并实行股份制,掌柜负责制,密码制等制度,为现代金融业的前身,成为世界金融业的鼻祖。

1.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当时体现为东家与掌柜的关系,即经理负责制。具体做法是:财东凭信文出资聘请掌柜(经理的俗称)。聘用之前,先由财东对人选进行严格的考察,确定其有所作为、能攻能守、多谋善变,德才兼备,可以担此重任,便以重礼招聘,委以全权,并始终恪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道。经营决策、分号设置、职工录用、人员调配均由掌柜决断,与财东无关。财东可以在结账时使用权利,平时不得在号内住宿、借钱,不能指挥号内人员为其办事,也不能保荐学徒,更不能以票号名义在外活动。将资本人事全权委托经理负责,一切经营活动并不干预,日常盈亏平时也不过问,让掌柜放手经营,财东静候年终的决算报告。从而使掌柜在任职期间总揽大权,能够从容地调动人、财、物,达到最好的经营水平,取得最佳的经营成果。从而促成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财东享有所有权,掌柜(经理)享有经营权,与现代的两权分离极其相似。

2.股份制(银股与身股)

票号的财东为协调劳资关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地使用了人身顶股制。即员工可以用自己的劳力作股份,与财东银股(即资本股)一起参与票号的分红。总经理的股份由财东确定,票号内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分号掌柜、伙计顶股则由经理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来定。

通过人身顶股,票号内部所有员工的利益和票号业绩、业务发展紧密相连。可以说顶身股把员工和票号命运紧紧拴在了一起,从掌柜到伙计无不殚精竭虑,尽心竭力,从而促成了票号内部经营管理、服务态度、业务素质的全面改善。

3.密码制度为防止是假冒银票,票号采用了严格的密码制度。

12个月的代码是: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

30天的代码是: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图自利,阴谋害他人,善恶终有报,到头必分明。

10个数目代码是:“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或“生客多察看,斟酌而后行”。

万千百两的代码是:国宝流通。

如:9月20日汇出白银58130两,密码是细人璧国天宝赵流连传。

(第二节)晋商大院的开发

曾经创造过辉煌商业成就的明清晋商早已离我们远去。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有关着述的不断问世,今天的山西人重又了解到了先辈的辉煌业绩。余秋雨的《抱愧山西》更是通俗浅显地将晋商介绍给了全国的读者。如今,山西晋中被称为晋商文化旅游区,因为那里是晋商的起源地。更重要的是,当地集中着五座深邃富丽的晋商大院。这几处晋商大院不仅将民居建筑文化发挥到极致,体现了山西民居、甚至北方民居的菁华。同时,它也是晋商五百年兴衰史的见证,大院里一砖一瓦、每个细节局部都有晋商文化交织其中。

其实,当年那些显赫一时的晋商家族无一不在不遗余力地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营建一个归宿。但不是所有的晋商大院都能够保存到今天,有的大院虽然依旧能够找寻,但颓垣残壁之间,早已难觅当年的风采。譬如祁县城的何家大院、阳泉官沟张家大院、碛口西湾陈氏民居等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有关部门先后修复开放了五座晋大院,虽然这些力求恢复原貌的修复工程并不能完全还原旧日景象,甚至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遗憾,但今天的人们毕竟可以最直观去感受晋商文化。

一、祁县乔家大院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堡村正中。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整个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3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

乔家大院早在1985年就辟建为民俗博物馆,是最早修复开放的一座晋商大院,更因为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蜚声海内外。近年热播的《乔家大院》电视剧又将乔家大院的知名度推向了一个高潮,使乔家大院几乎成为晋商大院的代名词。

进入乔家院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6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4座,门楼、更楼、眺阁6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纵观全院,从外面看,威严高大,整齐端庄;进院里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我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顶上的140余个烟囱也都迥然有异。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完全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由小本生意起家,从闯荡口外的小伙计成长为垄断包头商业的大财东。包头城至今仍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俗语。乔氏家族的产业在第二代创业人乔致庸手中继续发扬光大,达到鼎盛。商行、银号开到了京津、东北、长江流域。徐珂《清稗类钞》中估计乔家共有资产四五百万两白银,事实上乔家的各类动产、不动产加起来应该有数千万两之巨,大约相当于现代的近百亿资产,这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天文数字。

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6年),以后有两次扩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扩建约在清同治年间,由乔致庸主持。第二次扩建为光绪中、晚期,由乔景仪、乔最俨经手。最后一次增修是在民国十年后,由乔映霞、乔映奎分别完成。从始建到最后建成现在的格局,中间经过近两个世纪。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后来的扩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构思进行,使整个大院风格一致,浑然一体。

乔家大院依照传统的叫法,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三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6个大院的称谓,表现了乔家大院中各个院落的建筑顺序。

清乾隆年间,现乔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乔家堡村的大街与小巷交叉的十字口。乔全美和他的两个兄长分家后,买下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主楼为硬山顶砖瓦房,砖木结构,有窗棂而无门户,在室内筑楼梯上楼。特点是墙壁厚,窗户小,坚实牢固,为里五外三院。主楼的东面是原先的宅院,也进行了翻修,作为偏院。还把偏院中的二进门改建为书塾。这是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传说偏院外原来有个五道祠,祠前有两株槐树,长得离奇古怪,人们称为“神树”。乔家取得这块地皮的使用权后,原打算移庙不移树。后来乔全美在夜间做了一梦,梦见金甲神告他说:“树移活,祠移富,若要两相宜,祠树一齐移。往东四五步,便是树活处。如果移祠不移树,树死人不富……”没有多久,此树便奄奄一息。乔全美恐怕得罪了神灵,便照梦中指示的地方,把树移了过去,树真的复活了,而且枝叶繁茂如初。这好像是“真神显灵”,真有其神,于是又在侧院前修了个五道祠,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同时主院与侧院间有一大型砖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衔灵芝的鹿等。土地祠额有4个砖雕狮子和一柄如意,隐喻“四时如意”。祠壁上还有梧桐和松树,6对鹿双双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顺”。

乔致庸当家后,为光大门庭,继续大兴土木。他在老院西侧隔小巷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又盖了一座楼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通天棂门,门楼的卡口是南极星骑鹿和百子图木雕。上有阳台走廊。上得走廊,前沿有砖雕扶栏,正中为葡萄百子图,往东是奎龙和喜鹊儿登梅,西面为鹭丝戏莲花和麻雀戏菊花,最上面为木雕,刻有奎龙博古图。站在阳台上可观全院。由于两楼院隔小巷并列,且南北楼翘起,故叫做“双元宝”式。

明楼竣工后,乔致庸又在与两楼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来连成一体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