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关羽:名将·武圣·大帝
5293400000024

第24章 走向神坛的关羽(1)

一 各种教派的神化

关羽生前虽然曾经创立过“威震华夏”的功业,是三国时期一位赫赫有名的战将,位列刘备的五虎上将之首。但是,他毕竟还只是一个普通“人”,位不过是将军,封不过是列侯。待到他去世以后,却逐渐被神化,由侯而王,由圣而帝,成为一个“殁有神威镇九天,万古寰区皆庙祀”、“封王祀典乾坤久,信史功名日月高”的一位具有无上权威的“神灵”,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与孔子被尊为文武二圣。文圣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但是,与武圣关羽比较起来,他在群众中影响的深广程度,还是比不上关羽。孔子还没有能够达到“妇孺皆称”的程度。

关羽的走向神坛,有众多的原因。

有一幅楹联这样写道:

三教尽皈依,正真聪明,心似日悬天上。九州隆享祀,英灵昭格,神如水在地中。

三教指儒教(孔教)、佛教、道教。

三教竞相推崇、神化关羽。“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

儒教(孔教)之所以把关羽推崇为圣人——武圣人,与其教主孔子并列,并非是因为关羽在儒教学说方面有什么创新之意,卓越的贡献;而是着重关羽熟读《春秋》,精通《春秋》;而且,身体力行着《春秋》大义,终其一生。堪称孔子之外的一个楷模。

儒教思想的核心是“礼乐”与“仁义”。“道(导)之(民)以德,齐之以礼。”这是孔子最高的政治思想。礼,指一切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德,指仁义。孔子想以“礼乐”与“仁义”来规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羽的思想、行为,符合着孔子思想的要求。唐代初期的着名书法家虞世南,曾经这样赞许关羽:

利不动,爵不絷,威不屈,害不折,心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

关羽一生活动,奋斗的终极目的是“并魏吞吴,匡扶炎汉”,使刘氏的汉王朝能够延续下去,以致求远。这种意旨,完全符合儒教的正统思想。

关羽一生追随汉室胄裔刘备,竭忠输诚,始终不二,“孤忠贯日辉中外,一统扶天绝正偏”,这种精神,正是儒教所倡导的。

关羽一生体行信义,“见义必为真勇烈,于心无愧是神明”,这种行为,也是儒教所认同的。

凡此种种,都说明,关羽的思想、行为完全合拍于儒教的经义,所以“儒称圣”,在儒教的殿堂中,他得到推崇,能够占有一席之位,也就势所必然。

关羽的走进佛门,有好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关羽败走麦城,在章乡丧命之后,怨气积胸,阴魂不散,悠悠忽忽,来到当阳玉泉山,他一路大声呼叫:“还我头来!”经在玉泉山结庵参禅的普净法师的指点,关羽幡然醒悟,于是,他便稽首皈依佛门。

第二种说法是,将关羽引进佛门的是陈、隋时期的高僧、智者大师——智。

智(538年-597年)俗姓陈,是河南颍川(一说是湖北荆门)人。他18岁出家受戒,后从高僧慧思受业。南朝陈宣帝太建七年(575年),智入天台山建草庵,讲授佛经9年。他是佛教天台宗(亦称法华宗)的创立者,因此,称为天台大师。他一生曾创建大寺院35处,度僧4000人,对佛教事世发展很有贡献,因此,名望很高。陈朝皇帝曾以国师礼迎他入太极殿。隋炀帝杨广在为晋王时,就很尊敬他,封他为智者,所以,又称智者大师。杨广即皇帝位以后,对智尤为尊崇。智在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年)到当阳玉泉寺。传说,他见到了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关羽请智在玉泉山建佛寺。七日之间,智在关羽的鼎力相助下,将佛寺建成,这就是玉泉寺。智便亲自为关羽授五戒,将他引入佛门。智并认为:关羽能济危扶因,乐义好施,智勇善战,便奉他为玉泉寺伽篮(梵文Samgharama的音译,意为僧院)的守护神。至今,当阳玉泉寺内还有一殿专门祀奉关羽的造像,而关羽的这尊造像,也不同于一般关庙内的造像,他是佛扮,这是很奇特的。

第三种说法是,唐代高僧神秀将关羽引进佛门。

神秀(约600年-706年),俗姓李,开封尉氏(今属河南省)人。少时出家,在禅宗第五祖弘忍门下,称为上座。他是佛教禅宗的北宗开创者,他在唐代特别受到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的礼遇。后来,神秀到当阳玉泉山传授佛法。传说,神秀在玉泉山修建道场时,将关羽祠毁掉;忽然间,乌云密布,雷吼电闪,关羽骑马横刀,出现在云端,神秀上前与关羽搭话,关羽指责他不该把他的祠宇给毁了。神秀当即表示要为他重新修祠,并尊他为玉泉寺伽篮守护神;一场纠纷才得以平息。

这些说法虽然不一,但是,都说是佛门高僧把关羽在当阳玉泉山引进佛门的,按照佛教的说法,关羽是在死后,取得了正果。

关羽之进入佛门,大概是得到了众多佛门弟子认同的。这表现在除玉泉寺外,还有许多寺院,如杭州灵隐寺、山西天宁寺、北京雍和宫……都敬奉有关羽的神像。这也同时说明了关羽在佛门中有一定的地位。

关羽被道教尊崇,是在宋代。

宋代皇帝崇奉道教。据道家自己说,宋徽宗崇宁二年(而河东盐池的有关盐书记载和民间传说,则说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河东盐池有蚩尤精灵作怪,影响到盐池生产和盐课收入,宋徽宗请护国张天师除妖降魔,张天师荐举了死后成神的关羽征伐蚩尤,结果蚩尤战败;因了这个原故,关羽被宋徽宗封为崇宁真君。道教把关羽列为他们信奉的神仙之一。在众多的道教宫观,如北京白云观,成都青羊宫,苏州玄妙观,崂山太清宫中,都有关羽的神主、神像,甚至为他专设一殿奉祀。可见,关羽在道教中,也是很受重视,并有一定的地位。

前人有幅楹联写道:

统乾坤以治幽明,晋王加帝名天尊,千古以来无二。问文武而兼之教,兴道佑儒护佛法,万古而下并隆。

在中国的历史人物中,或者说被人们敬奉的众多的“神”中,能够被儒教、佛教、道教共同尊崇的,除关羽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位。为什么关羽能够被三教共认同呢?这只能说,在关羽这个历史人物的身上,儒、佛、道三教有他们的认同点。说白了,就是关羽是他们所需要的,所以,他们才把关羽请进他们的教派,作为神、圣来供奉。

还有个有趣的传说:关羽是基督教徒。

《燕京开教略》一书有载:“公元六十九年耶路撒冷被灭,犹太基督教徒均逃难东来。此时正值佛教传入中国,传说关云长当时曾奉基督教。以上传闻之说,未能肯定,唯一般基督教史家皆相信。”

关羽这个历史人物,不仅被儒教、道教、佛教青睐,引进他们的教门,(不过,请注意,这是在关羽死后发生的事。)而且,也被基督教徒视为知己,要将他拉入信徒之列,而且,是在他生前就信奉基督教。

基督教于一、二世纪流传于古罗马帝国。第四世纪时,被定为罗马帝国国教。基督之传入中国,最早是在唐朝初期,即公元七世纪时期,当时称为大秦景教。唐都长安曾建有大秦寺,即大秦景教传教处所。

在唐朝传入中国的基督教称作景教,它属于基督教的一个异端教派——聂斯脱利派。该教派形成于东罗马帝国,因受迫害向东流亡到波斯得以立足和发展,并以波斯为基地传入中国。唐贞观九年(635年),一位名叫阿罗本(Alopen)的景教士来到中国都城长安,受到唐廷的欢迎和礼待,让其留居翻译经文。唐太宗李世民披阅其译经后,“深知正真,特令传授。”遂命在京师建造景教堂(即“大秦寺”)一所,安置景教士21人。

在唐代以前,中国与西方世界,曾经有过频繁的交往,但是,却没有基督教进入中国的任何记载。因此,生活在东汉末期的关羽,如何能接触基督教,怎样会成为基督教徒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绝对不可能!十分的遗憾,“一般基督教史家皆相信”关羽曾是基督教徒,那只是“一厢情愿”,并不是事实。不过,从基督教也器重关羽这件事本身来说,关羽这个历史人物对于他们在中国的传教活动,收罗信徒是有用的,也是一个可以为之利用的牌子!

二 历代封建皇帝的封谥

在关羽从人到神的过程中,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倍加尊崇,累累封谥,是“功不可没”的。

关羽最初追随刘备,只不过是一个马弓手,后来,成为统领部曲的别部司马,职位极低。

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刘备被拜为左将军,关羽和张飞均被授为中郎将。后来,刘备、关羽、张飞又从许都出走,拥有徐州,关羽暂行下邳太守职务。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征徐州,刘备兵败逃走。关羽被俘投降,随曹操去到许都,被拜为偏将军。当年,由于关羽解白马之围有功,被表封为“汉寿亭侯”。“亭侯”是一个爵位不高的封号,但是,对关羽来说,却是一种难得的荣誉。拜将封侯是曹操笼络关羽的一种手段,他想通过这种办法,引关羽为己用。对此,关羽并不十分领情。他认为自己是做汉朝的将军,得到的是汉朝皇帝的封赐,他心中念念的只是汉王朝。

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以关羽为荡寇将军,襄阳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王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这年12月,关羽遇害。

关羽生前的职位仅为将军,封号也仅为汉寿亭侯。但是,在他死后,对他的封谥却纷至沓来,不断升温,不断抬高他的地位。

最初的封谥是在蜀汉景耀三年(260年),后主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这是在关羽去世41年之后。与关羽同时被追谥的还有张飞、马超、黄忠、庞统以及赵云。

为蜀汉政权的建立有过卓越功勋的诸葛亮死于建兴十二年(234年),他当即被刘禅谥为忠武侯。但是,像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之一班曾为建立蜀汉政权而拼命沙场,功勋卓着的将领,为什么在死后许多年都未予封谥,直到蜀汉后期才被想起来,予以追谥,原因何在?笔者百思不解。用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来回答,也未必是真情。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在北宋时期,宋徽宗于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

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又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宋徽宗赵佶笃信道教,自称是上帝元子太霄帝君下凡,因此自命为教主道君皇帝。他在京都开封和许多大城市都修建了许多道教的宫观,还设立了道官二十六等,与政府官员一样领取俸禄。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是根据他的需要,有意将关羽和神权、道教合为一体,为他的统治服务。

宋徽宗在位期间,对关羽还有过两次封谥。即大观二年(1108年)封关羽为昭烈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再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关羽身后的荣耀不断升高,封谥由侯、公、真君,至此时而成为王。

偏安江南的南宋皇帝,尽管苟且偷生,醉生梦死,但是,仍像他们的先辈一样,对关羽倍加眷顾。

宋高宗于建炎二年(1128年)3月15日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

宋孝宗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11月21日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蒙古族建立的元代政权,对佛教很尊崇,也重视关羽。元世祖忽必烈以关羽为监坛。

这是继宋徽宗将关羽、神权和道教合为一体之后,将关羽、神权和佛教合为一体。关羽再次被视为佛教的神灵。在此之前,早在隋代开国之初,关羽便被智引进佛坛,在玉泉山成为佛门伽蓝守护神。

元文宗于天历元年(1328年)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又恢复关羽的“寿亭侯”。由于这个皇帝与官员的无知,不知“汉寿”为地名,“亭侯”是爵号,竟称关羽为“寿亭侯”,开了关羽一个玩笑。到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才又订正为汉寿亭侯。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赐关庙曰忠武庙。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封关羽为协天大帝。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应道士张通元的请求,进关羽爵位为帝,赐关庙曰英烈庙。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10月10日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同时封关羽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长子关平为竭忠王,次子关兴为显忠王,长期追随关羽的部将周仓为威灵惠勇公。

明代将关羽的封谥提高到一个新的地位:帝。由在世的皇帝封谥故去的人臣为帝,实在是荒唐可笑的。然而,由于是皇帝的“金口玉言”,且对关羽本人没有任何损害,只会增加他头上耀眼的光环,所以,世人还是接受了。

到清代,满族统治者对关羽的封谥,比之前代,有增无减。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封关羽祖辈三代,曾祖为光昭公,祖为裕昌公,父为成忠公。而且规定在关羽祖辈的供奉牌位上。“仅书爵号,不着名氏”。因为,关羽祖辈的名讳一直不清楚,直到卢湛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编辑的《关圣帝君圣迹图志》,收录王朱旦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撰写的《汉前将军壮缪侯关圣帝君祀墓碑记》的文章,才出现了关羽父祖三人的名讳,因“与正史不合,尊崇正神,理宜详慎。”这就是说,清王朝也怀疑卢湛志书中关羽父祖名讳的真实性,所以,采取慎重态度,不予署名,只写爵号。

同年,授关羽在河南洛阳的后裔为世袭五经博士。

清世宗雍正四年(1726年)依照洛阳先例,授关羽在山西解州后裔世袭五经博士。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年)又授湖北当阳关羽后裔世袭五经博士。

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关羽原谥壮缪侯为神勇侯。

清高宗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改乾隆25年(1760年)谥关羽的神勇侯为忠义侯。清仁宗嘉庆十九年(184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

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清文宗咸丰四年(1854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关圣大帝。

清文宗咸丰五年(1855年)又加封关羽三代祖辈为王,曾祖光昭王、祖裕昌王,父成忠王。

清文宗又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关圣大帝。

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关圣大帝。

清德宗光绪五年(1879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由于清代皇帝的屡次加封,有清一代关羽的封号长达26字,采用了众多美好的文词,超过了前代任何王朝。

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他对关羽也极为推崇,1914年曾下令将关羽和岳飞同祀于武庙。

关羽生前是绝不会想到他身后会得到这样的荣耀,历代皇帝会给他这样美好、崇高的封谥,集神权、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尊位于一身。

封建统治集团为什么要对关羽这般敬重呢?分析其原因,说要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