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魔鬼心理学:影响力与说服力的深层法则
5290600000024

第24章 芦荟和龙舌兰是一样的吗?——短缺原理(4)

有家著名的家俱连锁店,他们就坚持在顾客订货七十二小时之后,才把家俱送到总公司。为什么要这么干呢?因为他们发现,超过百分之六十的顾客,在大采购过后的三天以内,都会回到家俱店,要求更换家俱的颜色啦,布料啦,或者是家俱上面的图案。太多的选择只会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就算他们做了决定,他们心里也还是会七上八下地琢磨:“嗨,我刚刚选对了吗?”所以,除非商品的零售竞争力必须仰仗其选择余地的大小,否则别提供超过三种的选择余地。两种是最理想的!是的,没得挑,也许会让人觉得自己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他们或许会缩手缩脚。但只要有得挑,哪怕只有一种选择的机会,都会让他们有一种被授权、被许可的感觉。让他们相信,一切尽在他们的掌握中。这已经足够!

所以,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所有选择摆在顾客面前之前,缩小其选择的范围。老常识建议我们多给对方选择的余地,因为若是多给他们选择余地,他们就一定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而一旦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他们就一定会采取行动的。然而,实际却恰恰相反!如果你让对方有无数的选择机会,他们反倒一个也挑不上了。因为没人喜欢回味那种“自己犯错”的感觉。我们可不喜欢事后再琢磨自己当初有没有选错!选择余地小一些,意味着可以快点儿做决定,并且选好后也不大会思前想后的,一个劲儿在那儿穷琢磨:“哎呀,自己的决定是不是对呢?”

2.终止日期限制了人们的自由。获得某件事物的机会很少,并且该机会正越来越少,这勾起了人们对该事物更加热切的期望。

设定最后期限,可以点中对方三处心理“死穴”,激励他们采取行动:

(1)一项任务的命运如何?是被展开来认真地做?还是被缩水敷衍了事?这要看你为这项任务设定的工作期限是多少了。正是“有效日期”、“最后期限”这些时间上的限制,推动了这个世界的运行。因为要是没必要立即行动的话,大部分人都会赖着不动。我们总是磨磨蹭蹭:等条件变得更成熟些,等手头的资料更详实些,等我们自己的心情更好些……等到所有这些都齐备了,我们才会采取行动。这就是人类的本性。所以给对方一个清楚明确的最后期限;并且让他知道:他“现在”就必须采取行动,因为再晚他可能就没机会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2)最后期限还点中了另一处心理“死穴”:即我们不喜欢自己的自由受到限制。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人告诉我们,我们不能拥有某个东西(或不能做某件事)了,结果我们得到这个东西(或做这件事)的愿望反而更强烈。所以,让对方知道:他今后可能再也没机会采取行动了。这样做会让他获得更大的继续前进的动力,从而立即采取行动!有一家很有名的零售店,他们的做法却不够诚实。他们在那些想清仓的商品项目栏贴上“已售”的标签。为什么这么做呢?当然有原因!当我们看到贴有“已售”标签的商品时,便会受潜意识的驱使,更想得到该件商品。于是当我们再发现“碰巧和‘已售’很像”的商品时,便会立刻把握机会,掏钱买下。

(3)无数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这一点:越是少的东西,越是让人们觉着贵重。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某个东西最新潮、最热门的时候,人人趋之若骛,这个东西就会变得愈发地诱人。为什么呢?机会的大门并不永远敞开:这个东西正越来越少。正是这样的原因,才使得我们对这个东西产生了更加热切的渴望啊!我们为稀有的东西标价。钻石、黄金、石油……这些虽非幸福生活的必需品,却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为什么呢?仅仅因为我们知道“它们的产量很少”。您瞧!白金比黄金贵,黄金比白银贵,银比铜贵。为什么呢?我们能得到多少,这才是确定它们价值的关键啊!

3.提供小的额外利益,以促使对方采取立即的行动。提供额外利益,将为你赢来更多的合作机会。

“且慢……,还有……”,类似这样的句子,你已耳熟能详。因为在广告结束,或者是夜间的电视购物节目中,你已不晓得听到过多少回!不管是电视、电话销售,还是面对面销售,这个“附加的零头”,都是刺激消费行为的一种高效工具。所以,放手去用!据估计,商业节目中使用“附加的零头”技巧之后,回馈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五。你看,“添头”为行动者提供了额外的利益,可以刺激消费;并且,“额外利益是什么”对消费行为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对商家来说,后者似乎更具诱惑力!所以当你运用本节前面提到的那些策略,请人帮忙时,不妨使用“附加的零头”技巧:不管什么好处,哪怕微不足道也没关系,为对方提供一个额外的好处,给点儿小刺激,让他立即采取行动。如:“我们会有冰激凌吃!”“我会把车借给你用的。”“活干完我请你吃晚饭?”等等。相信这个心理工具所起的作用,会让你大吃一惊!

有这样两个例子:

美国的服装商德鲁比克兄弟二人开了一家服装店。他们的服务十分热情。每天,哥哥都站在服装店的门口,向行人推销。但是,这兄弟二人都有些“聋”,经常听错话。

经常是,两兄弟中的一个,热情地把顾客拉到店中,反复介绍某件衣服是如何地物美价廉,穿上后又是如何地得体和漂亮。

经过这样劝说一番之后,顾客总会无可奈何地说:“这衣服多少钱?”“耳聋”的大德鲁比克先生把手放在耳朵上问道:“你说什么?”顾客又高声问一遍:“这衣服多少钱?”“噢,你问多少钱呀,等我问一下老板。十分抱歉,我的耳朵不好。”他转过身去向那边的弟弟大声喊道:“喂,这套全毛的衣服卖多少钱?”

小德鲁比克站起身来,看了顾客一眼,又看了看服装,然后说:“那套嘛,72美元。”“多少?”“72美元。”老板高喊道。他回过身来,微笑着向顾客说:“先生,42美元一套。”顾客一听,随即赶紧掏钱买下了这套便宜的衣服,溜之大吉。

其实,德鲁比克兄弟两人的耳朵一点儿也不聋,而是借“聋”给想占小便宜的人造成一种错觉来促销。事实上,这两兄弟采用此种方法经营得非常成功,赚了不少钱,供着他们的三个孩子上大学。

在日本富士山下,有座亚洲大饭店。这座饭店曾经推出了一项傻乎乎的经营方案:“凡是投宿本店的旅客,如果在白天连续一小时看不到富士山顶,那么本店将免收当天的住宿费。”

在日本,雾天、雨天、雪天经常有,一旦碰上这样的天气,连续一小时看不到远处的东西是很平常的事。因此一些人开始为饭店担心起来,也有一些人对饭店予以嘲笑。

当这项旨在招徕顾客的策略实施后,前来投宿的旅客一天比一天多。有意多住几天去碰碰运气者不乏其人。一段时间过去了,这座饭店不但没有亏损,反而以此为转机,更加兴旺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富士山地区气候凉爽,不同于其他地区。饭店老板根据这一特点,抓住旅客侥幸、好奇心理,从而推出了这一招,饭店老板因此发了大财。

4.“价格”与“可得性”,是决定任何事物(包括任何人)价值的最主要的心理因素。运用这两大因素,可以戏剧化地增加或降低某事物(包括任何人)在我们心目中的价值与价格。

彭尼是美国一家零售商店的老板,由于各种原因,商店的生意很不景气,以致仓库里堆满了积压的货品,成了老鼠栖身的场所。彭尼不得不经常去仓库灭鼠。

彭尼是个有心人。一天,他突发奇想:为何不去利用老鼠来推销产品呢?很快,彭尼将想法付诸实施。彭尼找来一块胶合板,在上面凿了50个洞,洞边分别编上10%、20%、30%、40%的号码。胶合板旁边放了一些瓶子,瓶子里装着彭尼从仓库里捕捉的活老鼠。当彭尼把这些放在柜台上时,吸引了很多顾客来看热闹。彭尼对围观的顾客说,他把瓶子里的老鼠放出来,老鼠钻进哪个洞,便按洞边标明的折扣出售商品。

围观的顾客感到非常有趣,便纷纷要求购货。彭尼便一次次放出老鼠。这些放出的老鼠很快钻进凿好的洞里。

彭尼的做法是不是有点儿傻呢?因为他所卖商品的标价并不高,如果按照30%、40%进行折扣的话,肯定会亏本的。其实不用担心,因为这些老鼠钻进去的洞都是标明降价10%或20%的洞,那些标着30%或40%的洞老鼠根本不进。没过多久,彭尼的库存货物便销售一空。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彭尼在灭鼠中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老鼠喜欢群居,不喜欢独居。彭尼利用这种并非人所共知的老鼠特性,在需要它们钻进的洞里涂上一些老鼠的粪便,于是老鼠就自然而然地往里钻了。

在商品销售中,用相反的表现形式来掩盖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从而达到凡人莫及的成功或效应,这是高水平的销售手段。大智若愚的前提是“大智”。谋于前,工于计,隐于心,不显山露水。大智若愚的表现形式是“愚”。或痴或癫,或呆或傻,或聋或哑,其作用是麻痹、诱惑、利用对方,促使事物沿着谋划好的目标转化。如“写错”是装傻,“听错”是装聋。如果你的外表够“傻”,“写错”、“做错”,一路“糊涂”到底,可以获得奇效;如果你的年纪够大,“听错”、装糊涂也能大有收获。

以上的事例有一个共同点,便是他们的经营招数从表面上看是傻得可爱,可实际上却非常地精明独到。这种影响他人的方法为“扮傻术”,实属一种上乘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