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西抗日女兵连
5287300000007

第7章 女兵连中的精英(2)

朱坚,原名朱淑荣。191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遥县洪善北营村。北营村当时是山西省中共地下活动的重要地点。赖若愚的夫人王子如曾以小学教师的身份,在这里开展工作。朱坚的三哥朱指南、四哥朱荣男也很早就参加了革命运动,是大革命后期的中共党员。在兄长和老师的影响下,朱坚很小就倾向革命,积极传播和阅读由中共地下党员冀步青在太原创办发行的革命刊物《乡村小学周报》等,在同学和一些教师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36年,朱坚高小毕业,即参加了薄一波领导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因为意志坚定、勤奋好学、为人正派,组织上认为她很有培养前途,于第二年调往牺盟会开办的军政训练班十一连学习。在训练班中,朱坚穿上军装,扛起枪,和女同志们一起学习政治经济学、大众哲学、唯物辩证法,上军事课。在这里,她不仅受到较为系统的革命理论教育,也培养了一定的军事素质,并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共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斗争才干。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山西也成立了由牺盟会领导的新的抗日武装力量——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军政训练班中的一部分女学员参加了这支抗日新军,朱坚即为其中英勇的一员。由于追求进步,抗日坚决,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初,部队转移到晋东南沁县、沁源一带,建立太岳抗日根据地。朱坚与十一连的其他许多女同志一样,由于工作需要,由部队转到地方,投入到开辟根据地和地方政权建设的工作中来。她先后担任太原三分区妇女武装部长、襄垣县妇救会主席,在妇女工作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成为山西妇女工作的骨干。

1942年2月朱坚调任偏城县妇救会主席。在偏城,她经常深入桑栈、小交、圣寺驼等山村,发动群众,组织生产,宣传妇女解放,帮助女性放脚,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组织坚壁清野、站岗放哨、盘查坏人,发动妇女群众支前和做好根据地建设等各项工作。大部分时间,她都和群众在一起吃糠咽菜,住土窑,睡土炕,一同劳动,与当地群众建立了密切联系,深得群众爱戴,被称为“人民的好干部”。

1942年5月,侵华日军三万余众、分九路对我太行革命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妄图一举将我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及八路军主力消灭。在紧急情况下,全县干部根据县委的统一部署,立即背起行装分散到各个山村,去发动群众紧急组织起来,开展反“扫荡”斗争。朱坚一行四人奉命到偏城县北部青塔乡小山交、南艾铺一带活动。她一路走来,一边继续检查各村“坚壁清野”情况,继续发动群众反“扫荡”,一边向外突围。5月23日,朱坚和偏城县粮食局会计蒋玉堂到达小山交村村长高焕美家里,听取高焕美的坚壁清野汇报。当晚宿在高焕美家。5月24日,天还未亮,朱坚和蒋玉堂离开小山交前往北寺峪村,在申祥家吃早饭。这时,日军“扫荡”的机枪声不断,情况十分危急。朱坚她们一行四人离开申祥家前往北岭,白天隐蔽在南崖头树林里,夜晚继续向外转移,不幸被沙帽山顶敌人一个排哨发现,同行两人牺牲,朱坚受重伤被俘。日军从发式和脚上看出她是抗日工作人员,撕破她的上衣,用刺刀顶着她的胸膛威胁,妄图从她口中得到重要情报。朱坚无畏无惧,昂首挺胸,大义凛然。日军用战刀削掉她的双乳,用刺刀刺穿她的五脏六腑。这位巾帼英雄、民族忠魂,傲然挺立在敌人的面前,把最后一滴血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朱坚牺牲时年仅23岁。由于战争,其遗体被暂时掩埋在牺牲地附近。1946年5月3日,朱坚牺牲4周年之际,偏城县党政军民为缅怀先烈、昭示后人,在鹿头村建起一座陵园,安葬了朱坚。朱坚的英雄事迹将似漳河水一样滔滔不绝,永远滋哺教育着后人!

4.宁死不屈的女战士——梁淑媛

梁淑媛,1914年出生于山西平遥县梁坡底村。地主家庭出身。

1929年考入平遥县女子高小,虽出生在有钱人家,但她学习成绩却很出色。她的班主任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女体育教师,在其影响和教育下,梁淑媛接受了进步思想。她曾和几个同学一起剪掉长辫,留成短发,却因此受到学校当局的扣押。经过这次风浪,梁淑媛开始感受到时代的风云与社会的脉搏。

1932年,梁淑媛从县女子高小毕业后,渴望进入县中读书。但当时县中不招收女生,为争取女子在县城中学读书的权利,她与雷德容等历届女毕业生在进步教师赵嵩岳、梁松坡与平遥中学附属高小历史教师任行健等人的支持和指导下,多次找平遥中学校长侯良生和县长周敦信谈判、讲道理,坚决要求当局给女子以平等求学权利。经过长期斗争,于1933年夏赢得入县中学习的权利,梁与女高历届毕业的30余名同学一起步入平遥中学就读。在学校中共党组织的影响下,积极参加驱逐反动校长的革命活动。1935年12月,由郝广仁、胡忠烈介绍,她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利用寒假,向家乡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揭露国民党当局不抗日打内战的罪行。她的抗日活动,遭到父亲的阻挠和威胁,她全然不顾。1936年9月,考入太原女子师范学校学习,在这里积极参加了由太原女师等二十几个学校的学生发起的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请愿活动。

1937年2月,梁淑媛经党组织介绍到山西牺盟会举办的军政训练班女兵连学习,并任女兵连“民族解放先锋队”负责人,“民先”是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梁淑媛以合法身份为党开展工作。她经常深入到学员中,向她们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以她特有的宣传艺术和政治活动能力,吸引了不少进步青年,并介绍她们参加到“民先”队伍中来。她也经常与其他女学员一起深入到工厂、街道进行宣传。她满怀激情,慷慨陈词,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女兵连训练结束。通过训练班中的学习和训练,梁淑媛在政治上更加成熟。被分配到平遥县牺盟会,前往平遥中学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她团结动员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教师和学生,投入到抗日救亡斗争中来,还吸收了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牺盟会。她经常带着积极分子深入到乡村、集镇发表演讲,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教唱抗日歌曲,排演抗日小戏,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同年11月,在洪洞县参加八路军,入随营学校学习。次年1月,被分配到洪洞县牺盟会工作。在战斗岁月中,与洪洞县县长高希敏(共产党员)相爱,结为革命伴侣。同年夏,一起调往坚持敌后抗日的六专署工作。高希敏任六专署秘书,梁淑媛作交通站工作,搜集情报,传送文件。1939年春,升任专署宣传科科长。

同年12月,阎锡山发动进攻新军的“晋西事变”,即“十二月事变”。梁淑媛夫妇同时被反共的国民党顽固军抓捕,不久高希敏被害。阎军软硬兼施,妄图从梁淑媛口中得到共产党和牺盟会的内部情况。梁坚贞不屈,视死如归。1940年1月,被阎军乱石砸死在荒野山沟中,年仅26岁。

1956年,国家民政部追任梁淑媛、高希敏为革命烈士,并颁布了“烈士纪念证书”。1983年,又重新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人民将永远怀念自己的优秀儿女!

5.气吞山河的女烈士——江涛

1940年4月末,在阳城秋川河畔西山坡边,一阵沉闷的枪声响过,又一批革命志士饮恨倒下。其中有一位不屈的女烈士,她就是江涛。

江涛,原名姜淑贞。她1915年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县的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刻苦攻读,加之天资聪颖,性格刚毅爽朗,深得同学称赞。在校时就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思想激进。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学校后,同学们都满怀悲愤,哭喊一团,江涛愤然而起说:“同学们,国难当头,哭有什么用!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来救国吧!”长春沦陷后,延边各县均被日寇占领,所到之处烧杀抢劫无所不为,同胞们呻吟于日寇的铁蹄之下。国破家亡,使她热血沸腾,深深埋下了抗日救国的种子。小学毕业后,在老师和亲友的资助下,进入吉林女中读书。学校实行奴化教育,江涛为之十分气愤,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参加了散发抗日传单等活动,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

1933年,因参加由吉林地下党领导的“红五月”斗争,往各校散发抗日传单,遭日本宪兵特务搜捕,无法在吉林活动。8月,与一部分同学流亡关内,来到学生运动的中心北平。经同学介绍,进入竟业中学,参加了反帝大同盟和共青团。一面读书,一面做“学运”工作。

1934年春,江涛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事地下工作,开展学生运动。其间她两次遭到逮捕,均因坚贞不屈、守口如瓶而使敌人一无所获。后被判刑五年,关押在南京军人监狱。在狱中,她与战友们同甘共苦,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并坚持学习,与难友们一起参加了反抗残酷虐待的绝食斗争。1936年,被关押到南京反省院。

1937年1月,经党的营救出狱,不久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重新回到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北平。近三年的监禁,使她身患各种疾病,但这些都不能阻止她投入到新的革命战斗中去。1937年,由党组织派遣到山西工作,到军政训练班十一连受训。在十一连期间,她表现突出,学习、工作积极认真,在连队发挥了骨干作用。

1937年抗战爆发后,江涛分配到太原市四区牺盟会工作。她工作泼辣,敢于吃苦,经常深入到太原砖瓦厂等单位,对工人进行抗日宣传教育。她和工人们一起游行,向工人们教唱抗日救亡歌曲,以悲愤的歌声激发了工人们的民族仇恨和爱国热情。同年9月,调任阳泉牺盟会。在党的领导下,她组织了正太铁路工人武装自卫队。日军侵入娘子关后,她又到榆社、沁县等地任牺盟特派员。1938年4月,任牺盟长治中心区干部训练班主任,先后负责了两期训练区级以上干部的工作。她对工作认真负责,经常在蓖麻油灯下备课学习到深夜,早上又总比别人起得早。她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善于与人谈心,至今晋东南许多干部,一提起她的名字都说:“江涛是我们的好老师。”

1939年9月末,江涛到与顽敌斗争的最前线阳城县任牺盟特派员。不久,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2月,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江涛在随决死三纵队从沁水柿庄往高平撤退途中旧病复发被捕,被押至阳城岩山阎军监狱。

不到3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关押着30个难友,只有她一个女的。窗户全部用砖堵住,里面一团漆黑,对面看不见人。地上只扔着些稻草,每顿饭清一色的稀粥。而且江涛还患有严重的痔疮,放风时须得人扶。尽管这样,江涛仍然乐观开朗,鼓励大家进行斗争。她不断地唱,唱《我们在太行山上》,唱《义勇军进行曲》,唱《国际歌》,特别喜欢唱她平时总是不离口的《流亡三部曲》。每当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时,常常泣不成声。她以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斗争意志,对敌人的威胁利诱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

1940年4月,阎军撤离阳城时,对关押的革命志士下了毒手,江涛就是第一个被枪杀的人。临刑前,敌人刨了一个坑,威胁江涛,但她视死如归,昂首迈向土坑。秋川河畔西山坡边,一阵沉闷的枪声响过,江涛为革命献出了她年仅25岁的生命。她牺牲后尸体被当地的一个牧羊人掩埋,1979年移灵于阳城烈士陵园。

江涛的一生,无愧于她的名字,就像松花江的浪涛,勇往直前。她的精神,像巍巍青山,岿然不动,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

女兵连的这些精英们,通过在连队中的军事政治训练,提升了政治修养与军事素质,培养了与敌斗争的才干。在抗日战争中,或是担任领导职责,带领群众胜利地完成了各项组织任务;或是直接参加对敌武装斗争,转战在华北各地。她们身先士卒,多人在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们是女兵连这支英雄队伍的中坚力量,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知识女性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