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与三国精髓
5286300000029

第29章 九地篇(3)

20世纪初,当英美烟草公司向我国大量倾销“大英”牌、“哈德门”牌等洋烟垄断我国卷烟工业市场的时候,国内有一支南洋烟草公司异军突起,与它们较量,并取得了成功。1905年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在香港创办了南洋烟草公司,资本仅有10万元。至1919年增资至1500万元。开办时职工仅100人,欧战前增至1万人。1920年盈利高达480余万元。南洋烟草公司在竞争中成长起来,抵制了英美烟草公司吞并的企图,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烟草企业,在全国卷烟总产量中占了20%。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南洋公司”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地进行商战,采取“战胜不复”的种种策略,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对手,挫败了英美烟草公司一次又一次的阴谋诡计,从而在斗争中使自己不断壮大和发展。

一是实实虚虚,进行竞销。1916年英美公司密谋在沪成立分公司,每箱由250元降价至225元。“南洋”得知后,约同70余家商议,降价215元竞争,使英美公司失策。

二是鼓励代理商,争取市场采取津贴、“水脚”(运费),加厚分销利益,以刺激代销商卖力推销。

三是不断创立新牌名,发展名牌产品。南洋在上海生产的牌号就有100多种,如“白金龙”、“梅兰芳”、“七星”、“联珠”、“长城”、“爱国”、“红金龙”、“百雀”、“喜鹊”、“高塔”、“蟹美人”、“金斧”、“八角”等等。在汉口生产的牌号也很多,如“茶花”、“红金龙”、“黄鹤楼”、“千秋”等等。

四是薄利多销,扬长避短。他们着意满足中下层消费者需求,占领了广大市场。

五是派出调查员、推销员开拓市场。

六是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借以扩大公司影响。先后向十几处捐赠巨款救济,捐赠20万元办大学,先后资助出国留学生45名,等等。

七是揭露英美公司阴谋诡计,采取防范措施。

八是借助官府势力进行推销。

在广告宣传方面,他们举起爱国旗帜,提出了“振兴国货”、“中国人吸中国烟”、“挽回利权”等口号,得到人民支持。

在具体推销经营中,南洋同英美公司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采取不同策略,竞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洋人的威风。

南洋公司“战胜不复”的种种竞争手段,取得节节胜利。它的竞争策略,包括“出奇制胜”、“先发制人”、“避实击虚”、“投石问路”、“入境问俗”、“争取盟友”等,因而“战胜不复”、“应形无穷”。

六、齐勇若一,政之道也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译为:因此,想用并排捆住马匹,深深埋起车轮的办法来稳定部队那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队一致奋勇作战在于管理教育有方,指挥得法;要使强者弱者都各得其用,发挥作用,就要恰当地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将士携起手来像一个人一样,这是因为他能造成一种形势,使部队不得不这样做。

这一段主要论述指挥、管理部队要有方,能够协调一致,形成像一个人那样协调融洽,造成一种作战威力。

“齐勇若一”是孙子关于全军协调一致,形成整体威力的作战指导思想。孙子认为作战是两军集体力量的较量,而不是个体之间的斗勇角力。指挥作战是“治众”、“斗众”的指挥艺术,要具备统军御众的才能,能有效地协调各种力量,形成整体威力。所以,善用兵者指挥三军之众,像携手指挥一个人一样。各部队之间应该互相策应,互相配合,互相救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要像恒山的蛇一样,“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在搞好协调的同时,要设法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九地篇》)。

为了保证军队协调一致的行动,孙子还提出了各种保障措施。比如在本土作战,士卒容易逃散,就要注意统一军队的意志;在人敌境不深的地区作战,士卒容易麻痹轻敌,就要使营阵紧密相连(《九地篇》),等等。尤其是指挥的顺畅是保证军队协调一致的关键一环。孙子详尽地论述了通信保障措施,以金鼓旌旗增大视听传递效果,根据昼夜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通信手段。这一切,都是为了统一视听,统一行动。军队有了统一号令,就能保证使“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军争篇》)。孙子认为这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基本原则。

在古代战争中,孙子这些指导思想具有指导意义,为古代将帅所尊崇。现代战争将是多种武装力量参加的诸军兵种协同作战,各种力量在统一作战意图和计划下协调一致行动,显得更加重要。今天认真研究和借鉴孙子的这一思想仍有现实意义。

历史上,因为缺少统一指挥,作战部队像一盘散沙,遭到失败的教训很不少。

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叛军首领安庆绪收集残部6万余人,盘踞邺城一带与唐军对抗。唐王朝令郭子仪等9名节度使率所部讨伐叛军。但是,诸多节度使中无一人被任命为主帅,因此,叛军首领安庆绪统一指挥各部,故虽被围困,但能死守抵抗。最后,数万叛军反而一举打败号称数十万的唐军。此战,唐军因无统一指挥而严重失利。

无独有偶,太平天国天京失陷也是一个典型战例。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一月时,湘军主帅令曾国荃率湘军主力,由皖北沿长江东下进攻天京。次年,曾国荃所部进驻雨花台,兵部侍郎彭玉麟所部湘军水师进泊护河口。湘军在曾国藩的统一指挥下,形成对天京的合围之势。面对湘军的围攻,天王洪秀全于1862年初,多次诏令远在上海战场的李秀成火速回救,而李秀成忙于上海战场的军事进攻,迟至10月13日才抵达天京,与湘军交战于雨花台。不久,天京城外的太平军防御工程被湘军全部摧毁。作为援救天京的主帅李秀成,在天京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严重情况下,竟向洪秀全提出让城撤离的策略,被洪秀全拒绝,一味消极防御,坐以待毙。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七月十九日天京失陷。

在生产经营中,采用产品多样化、用户多样化和作业多样化的经营方式,以减少市场风险,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也需要借鉴孙子“齐勇若一”的谋略思想。生产的产品不局限于一种或几种,而是大力开发其它产品;产品销售给不同的非固定的用户或工厂不必太多。生产实行多元化,就要协调统一,使之成为整体优势,即使某种产品、某些用户、某一分厂发生问题,但绝不会对整个企业经济效益有太大影响。

美国爱丝生电器公司,在产品多样化上,每类产品的数量不得超过总量的10%。如果某一产品销路不好,影响不会很大。在用户多样化上,把产品销售给不同的用户,每一种产品用户占有的销售额只占总销售额的10%上下,这样可以避免因用户变化而损失市场。在作业多样化上,公司规定工厂不要搞得太大,实行专业化生产,工厂规模尽量保持在500~800人左右。由于“三化”的宏观调控,公司经营结构转移灵活,各方面能做到“齐勇若一”,有较好的应变能力。

七、置之死地而后生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译为:把士兵投放在危亡境地才能保存自己,使士卒陷于死绝之地才能生存。一般说来,兵众陷于危亡境地之中,然后才能转败为胜。在险恶境地时要利用死亡的不利因素团结军心,决一死战,死里求生,败中得胜。

孙子在《九地篇》中着重论述了深入敌国的“重地”作战,从辩证关系看是有好处的,好处之一,士兵陷于危境,不存幻想,会拼死战斗,会有强大无敌的战斗力。他认为,“士兵甚陷则不惧”,“不得已则斗”,“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就是说,一般士卒心理状态,处在无路可走的境地,便无所畏惧,不顾性命,拼死作战。根据这一道理,孙子提出:将帅的任务就是“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这句名言,在先秦两汉之际就已流传,是将领带兵的一个办法。军队被迫处于困境之时,为了摆脱危险和困境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当军队陷入“死地”、“危地”、“重地”时,即不可能避战,也不可能坚守自保。在这种情况下,孙子主张要善于利用险恶的态势团结大众,团结军心,以超常的勇气与敌决一死战,这样反而能化险为夷,死里得生,反败为胜。

孙子认为,士卒的心理状态是被包围了就会竭力抵抗,形势险恶、迫不得已了就会拼死战斗,深陷危险境地就会听从指挥。将帅应当掌握军队士卒这种心态,敢于采取果断措施,把部队投入险境,全力奋战;向敌人示以必死的决心,从精神状态上压倒敌人。死处求生、危地求存,是一种强烈地创造进取精神。在危急关头,倘若思想保守、意志薄弱,悲观失望,只能坐以待毙。作为贤能的将领,在困境中决不放弃任何一线希望,寻求起死回生、转败为胜的办法。从这一个观点看,表明了孙子对于存亡、死生有着辨证的认识。

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7年),梁将陈庆之守卫涡阳城,与后魏军对峙。从春至冬,经过上百次交战,梁军劳顿疲乏。这时,魏军援军又欲自梁军后方加固构筑营垒。梁军诸将担心腹背受敌,商议退军。陈庆之说:“我们共同来此,经过了一年时间,军资粮食耗费很大,许多军士都丧失斗志,都想着退缩,这哪有建功立业的样子呢?我听说过,置之死地仍可求生。等到敌军相合时,再与他们交战,必定能胜利。”诸将照他的计划去做准备。魏军犄角建成13座城,梁军衔枚夜间出击,攻陷了魏军4个营垒。余下9城,军力还相当强盛,于是驱赶着俘虏,鼓噪着向魏军发起进攻,结果大败魏军。此战,陈庆之亡地求生,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实践了“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孙子治兵原则。

在生产经营上,往往也会绝处逢生,“投之死地然后存”。1945年美国一家小厂的厂长威尔逊,看准了信息产业对新技术的渴求,重金聘请专家潜心研究,发明了新式复印机。他把成本只有2400美元的新产品定价为29500美元,其利润远远超过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被有关当局禁止出售。威尔逊被人们指责为贪得无厌,罪有应得。威尔逊借机开展新式复印机租赁业务,这是合法的。由于当时这种复印机是独一无二的,租赁效果极好,其出租服务倍受欢迎,而租赁的利润收入比出售产品高数十倍,威尔逊本人一跃而成为“复印机大王”。

在生产经营中,面临危机时,要善于利用这种危机给职工造成“危机感”、“紧迫感”,用精神刺激法激发管理者、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获得生存、发展。在国外企业界已被较多地采用。这也是“投之亡地然后存”的策略。

日本日立公司对付萧条所采取的策略,就是增加全员的“危机感”、“紧迫感”。在20世纪70年代因为石油危机的冲击,日立公司景况萧条。为了应付这种局面,决定1974年下半年让公司所属的2/3的24个厂的67.5万人暂时离厂回家待命,并发给97~98%的工资。这样做对公司并未节约多少钱,但使职工有一种危机感。1975年1月,公司又对4000名管理干部实行了削减工资的措施,这是最严厉的一次,加强了管理干部的危机感。1975年4月,又将新录用工人上班推迟了20天,使新职工一开始便产生紧迫感,让其他老职工也产生危机感。这些措施促进了职工奋发努力的精神,使该公司比其他公司较快地度过了困难时期。日立公司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于死地然后生”的策略。

八、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译为:大凡进入敌国作战的规律是深入腹地,部队就会专心一致,敌军无法战胜我军;在富饶地区夺取了粮秣,全军就有足够的给养;部队要认真休整,勿使疲劳;提高士气,积蓄力量;要调整兵力部署,巧设计谋,使敌无法猜测到我军意图。

孙子认为,用兵是一种诡诈行为,保守秘密十分重要。首先,决策要隐蔽,严防外泄。不仅“庙算”要保密,军事行动中也要保密。对敌人、外人要保密,对自己下属有时也应保密。将军的行为要表情冷静而幽深,以变更部署、转移居处、改变计划的假行动来隐藏真实意图,使人们特别是间谍无法识破。对于使用间谍,纪律更为严格,保密程度极高,他说:“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这是孙子十分强调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军队行动要隐蔽。军队在战争发起之前,要“静如处女”,外表文静平和,看不出一点有猛烈行动的迹象。行动起来,也要隐蔽,做到“无形”、“无声”。行军要选择敌人预料不到的路线,作战要采取积极的佯动隐示真伪,以假乱真,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作战时间、地点和主攻方向,以期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公元前154年,汉朝的吴、楚等七国顿乱,汉景帝命周亚夫率军征讨。周亚夫进军,占据昌邑,正碰上吴楚叛军进攻梁国睢阳,梁王派使者请求周亚夫驰援,周亚夫不允。景帝也派人要周亚夫救梁,周亚夫仍然按兵不动,坚壁据守,只是派了一支轻装部队,断吴楚叛军后路,绝其粮草。此时梁王也派将率兵出击,战败了吴军。吴楚军久攻不胜,粮草匮乏,急于寻汉军决战,随即进攻周亚夫军。两军相遇下邑,但周亚夫仍坚壁不战。吴楚叛军与汉军对峙数月,求战不得,军中粮尽,士卒饥疲,斗志衰退,只好退兵。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大破吴楚叛军。吴王刘濞只率少量军队逃窜,楚王刘戊被迫自杀,叛军随之而平。此战,周亚夫以静制胜,对于“运兵、计谋”,十分保密,准备大队精兵丝毫不露,最后等待时机出击,势不可挡。

1776年8月北美独立战争中,身任13州起义部队总司令的华盛顿的部队在长岛被英国殖民军团团包围。美军此时组织不健全,武器弹药不足,危在旦夕。此时,华盛顿更加冷静,命令部队做好伪装隐蔽,严令不许随意出来,以免暴露主攻目标,同时设法突围。恰在此时,得知战区当夜将有大雾,华盛顿喜出望外,决定部队乘雾突围,并紧急部署,秘密传令。至夜,果然浓雾弥天,迷漫田野,华盛顿乘此良机率部冲出了敌人的包围。之后,重整军威,招兵买马,终于在12月底扭转战局,打败了英军。此战,华盛顿利用天然力量,“运兵计谋”十分隐秘,英军不可预测因而取得突围胜利。

在生产经营中,保密防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竞争对手可能采用的种种手段、方法,必须高度警惕。据报道我国传统专利技术泄密十分严重。例如,安徽泾县纸厂生产的宣纸,在世界上首屈一指。1981年几位日商要求参观宣纸厂,并“进行技术交流”。日商到厂后,第一天听介绍情况,参观生产宣纸的全过程,第二天座谈,第三天对宣纸生产的全部过程进行了录像。在座谈中,日商对宣纸生产技术上的问题询问甚详,还索去某些原料。这就样生产宣纸的全部技术包括原料样品,都被日商合法窃去了,造成了巨大损失。

九、诱敌上当。上屋抽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