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要读心理学:让你快乐、健康又长寿的心灵处方
5265100000010

第10章 良好的情绪是健康的营养素(6)

2.感觉过敏。患者对局部的触摸特别敏感,非常轻微的触摸即感到疼痛异常;

3.感觉异常。患者感到咽喉部有异物或梗阻,好似球形物体在上下移动,但咽喉部检查却无异常发现;

4.视觉障碍。常见者为突然失明,也有弱视、视野向心性缩小,但眼底检查正常,双瞳孔对光反射良好,患者什么也看不见,但行走时可避开障碍物;

5.听觉障碍。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突然双耳失去听力,但来自背后的声音可引起瞬间反应,睡眠中可被叫醒,客观检查无阳性发现;

6.心因性疼痛。在受到精神刺激后出现的剧烈头痛、背痛或躯体其他部位的疼痛,但客观检查未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

(二)运动障碍

抽搐发作,常因心理因素引起。发作时常突然倒地,全身僵直,呈角弓反张,有时呈不规则抽动、呼吸急促,呼之不应,有时扯头发、撕衣服等,表情痛苦。一次发作可达数十分钟或数小时,随周围人的暗示而变化,发作可一日多次。

瘫痪,以单瘫或截瘫多见。有时可四肢瘫,起病较急,瘫痪程度可轻可重。轻者可活动但无力,重者完全不能活动。客观检查不符合神经损害特点,瘫痪肢体一般无肌肉萎缩,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少数治疗不当、瘫痪时间过久可见废用性萎缩;失音,患者保持不语,常用手势或书写表达自己的意见。客观检查,大脑、唇、舌、腭或声带均无器质性损害。

(三)躯体化障碍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也可表现为泌尿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反胃、腹胀、厌食、呕吐等症状,也可表现为尿频、尿急等症状,或表现为心动过速、气急等症状。

(四)精神障碍

一是情感爆发。患者在受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以尽情发泄为特征的临床症状。嚎啕痛哭,又吵又闹,以极其夸张的姿态向人诉说所受的委屈和不快,甚至捶胸顿足,以头撞墙,或在地上打滚,但意识障碍不明显。发作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周围环境有关。情感爆发是癔症患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二是睡行症。发作时环境意识丧失,与外界脱离接触,说话时心情激动和难以理解。

三是遗忘症。

四是神游症。

五是多重人格症。

六是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病人突然昏倒,呼之不应,推之不动;癔症性朦胧状态,兴奋激动,情感丰富或有幻觉、错觉;癔症性神游症,患者表现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癔症性梦行症,睡中起床,开门外出或做一些动作之后又复入睡;癔症性假性痴呆,表情幼稚,答非所问,或答案近似而不正确。

七是癔症性精神病。患者表现情绪激昂,言语零乱,短暂幻觉、妄想,盲目奔跑或伤人毁物,一般历时3~5日即愈。

八是癔症性神鬼附体。常见于农村妇女,发作时意识范围狭窄,以死去多年的亲人或邻居的口气说话,或自称是某某神仙的化身,或称进入阴曹地府,说一些“阴间”的事情,与迷信、宗教或文化落后有关。

甚至还可以发生流行性癔病。即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在短时间内,连续多人发生同类型的癔病。第一个发病者大多是在众人目睹下发病。由于对疾病不理解,众人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如怕患怪病、传染病、中毒或认为是神鬼作怪等等。在情境暗示和自我暗示基础上,相互影响而陆续发病。

为什么会患癔症?

癔症多发病于16~30岁之间,女多于男。癔症的病因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一)诱因

惊恐、被侮辱、委屈、不如意以及亲人的远离等较强烈的精神创伤,往往是癔症第一次发病的诱因。至于以后的发病,不一定都有很强烈的精神因素,也可能由于与精神创伤有联系的事件,或在与第一次起病相类似的情景下产生联想而突然发病。

(二)躯体不适

有些患者可因躯体因素,如疼痛,发热,不适,劳累等,引起精神紧张、恐惧或精神不愉快而发病。

(三)暗示有致病作用

具有特殊意义的谈话、表情或传说,以及看见其他患者发病均可成为病因,即通过自身体验和联想、产生疑虑,深信自己会发病而发病,这是自我暗示的作用。患者易受暗示,是癔症性格所致。

(四)病人性格特征

精神因素和暗示的作用,是癔症发病的主要原因。但是,当人们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以及暗示的作用以后,为什么有的人保持健康,有的人就患了癔症呢?这与他们的性格不同有关。癔症患者的病前个性,是属于有强烈情感,缺少坚定理智,意志不稳定,幻想多,争强好胜,虚荣,情感不稳定,易冲动。

这类性格的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感代替理智:癔症性格的人有高度的情感性,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容易从一种情感转移为另一种情感,他们对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整个精神活动均易受情感的影响而趋向极端。如对某人有好感时,觉得他十全十美,是世界上少有的好人,但当遇到一点小事时就立刻认为这人一无是处,是最大的恶棍。这就是癔症者的“情感逻辑”。其判断推理完全从当时的情感出发,情感有了变化,其判断推理也随之改变。

2.暗示性强:他们的情感和行为极易受别人的言语和行为的暗示影响,尤其是当他们对某人印象良好时,则该人的意见都会不加分析地盲目接受下来。他们的自我暗示也很强烈,以致各种身体不适感可作为自我暗示的基础。

3.自我中心和好幻想:他们好夸耀自己,显示自己,乐于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他们富于生动的幻想,特别是当情感反应强烈时,想像和现实常易混淆一起,以致有时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清楚到底是想像还是事实,因而造成他们在说谎的印象。

癔症的有效调节

如何对癔症进行有效调节呢?

(一)通过心理咨询法加以调节

治疗过程中,首先应取得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耐心聆听患者的陈述和发泄。治疗者通过指导、解释和保护,使病人对所患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消除对疾病的误解和不必要的紧张、恐惧,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患者首先要端正对疾病的认识,使自己了解癔症是高级神经系统机能失调的表现,发作时的状态都不过是大脑机能暂时的障碍,完全能够治好而且不会留下残疾。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人格特征中的弱点,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强性格锻炼,努力改变自己个性上的弱点,提高应急能力。

(二)通过自我暗示法加以调节

患者要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进行自我暗示,暗示病症已痊愈等等。在自我暗示的同时,最好自己能用双手按摩腿部或症状所在部位,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每天一次或数日一次,直至痊愈,最好一次成功。

(三)通过药物疗法加以调节

患者在情感突然爆发、癔症发作时可以求助于医生进行药物治疗。

(四)良好的环境

除了心理治疗外,安排好生活,保证充分的睡眠、休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安静的生活环境,避免过分强烈的刺激,对癔病的治疗同样重要。

对待癔症患者的注意事项

在帮助身边的癔症病人时,应注意几点:

(一)减少陪同人员

癔症的精神症状,常在精神刺激后发病,呈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情感失调,患者的情感色彩浓厚、夸张、做作和易受暗示。意识障碍以朦胧状态多见,意识活动局限于与情感体验相关的内容上,给人一种向外表露或“尽情发泄”的印象。有的自觉十分委屈;有的惊恐惶惑;有的情感爆发,易激动,甚至出现大哭大笑、捶胸顿足、以头撞墙、在地上打滚、手舞足蹈、撕毁衣物、乱唱乱骂等戏剧化表现;有的昏睡;有的过度换气;有的抽搐发作;有的用生动的表情,夸张的动作以博取旁观者的注意和同情,越是在人多的场合,发作越厉害。因此,发作时应将患者置于安静环境中,并应尽量减少陪护人员,以稳定患者的情绪,促使症状逐渐缓解。

(二)救治

癔症具有发作性、夸张性和易暗示性的特点,其症状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甚至给人矫柔造作的印象,可以在暗示或自我暗示下发病,也可在暗示下好转。如已明确为癔症发作,在场人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指责患者装病。正确做法是,平息紧张气氛,既不否定又不夸大渲染患者的症状,使患者情绪平静下来,使其相信给予一定刺激后即可好转,随机可刺激或针刺患者合谷、人中、内关等穴位,待其平静后即可缓解。对于出现“老牛大憋气”者,切忌捂住口鼻、屈曲四肢,以免窒息。癔症性兴奋或躯体功能障碍者应及时找精神科医生处理。

因为癔病发作之前有明显的精神刺激,加之癔症病人病前特殊的人格特点,如情感强烈而不稳定,易感情用事、情感幼稚、急躁及任性等,有高度的暗示性,其情感和行为极易被别人的言语、行为和态度所影响,因此,癔病发作时,如果亲属的言语、行为、态度不当,会形成新的不良暗示因素,造成症状加重,给治疗带来困难。因此,癔病发作时,亲属应首先镇静自若,避免过分关心或过分热情,避免惊慌失措,要正确对待该病的发生。为了改善病人的不愉快情绪,亲属可有意识地转移病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有兴趣的事物或让病人暂时离开当时环境。

同时亲属也应正确对待精神刺激,给病人讲解本病的性质和转归,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以获得更好的疗效。这对巩固治疗,避免反复发作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