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武则天往事求真
5255000000026

第26章 武则天与寿宁寺

《永乐大典》卷5203,记录了山西省境内的寺院分布情况。在文水县境内只记了寿宅寺,载明它在文水县城北十二里,本是武氏白衣庄,后贵,建为崇福寺。距武士彟墓三里。是一处香火旺盛的寺院。按史料记载的大体位置是城北十二里的北徐村。这个寺院本是寿宁寺。《永乐大典》写成寿宅寺,是“宁”与“宅”的一字之误。查文水县历史上至明代,香火最盛的寺院是城北十二里北徐村的寿宁寺。明代北徐村也称徐南都。这个寺院建于武则天武周天授元年,至明朝洪武年间把思贤寺、能仁寺、中林寺、洪胜寺、梵天寺,慈胜寺六个寺院并入寿宁寺。香火最旺,僧侣众多。寿宁寺紧靠的山坡称柏峁坡,满山柏树纹皆左纽。是文水八景之一,称“寿宁怪柏”。文人墨客过往官员多要去游寿宁寺。在《文水县志》内留存的题咏寿宁寺的诗句就很多。寿宁寺,在方位上符合《永乐大典》县北十二里的记载。天授元年建,符合“后贵,建为崇福寺”的记载,另外,《永乐大典》文水县地图内,在县城北面只标有寿宁寺一处寺院。在它的东偏南约三里的位置上标有武士彟墓。符合去武士彟墓三里的记载。故《永乐大典》寿宅寺的记载是把宁字误写成宅字,并不是文水县存在过一个“寿宅寺”。

明朝嘉靖年(1537年)天津宝砥县知县孙荣先是文水保贤人,曾写过一首题为“寿宁怪柏”的律诗,诗曰:“森森寺外柏盈岗,左转文心供帝乡,隐约高枝先捧日,参差翠昨晚禁霜。千寻直干凌霄古,百倾清阴复路长,移向上林堪作栋,可怜虚报药王堂。”在他的诗中寿宁寺就在帝乡——武则天的家乡。寿宁怪柏又高又直供职于帝乡,如果移到皇宫上林苑可做栋梁材,但在这里只能虚抱古老的药王庙堂断送年华。因为寿宁寺紧靠着一座药王庙。这是一首叹怀才不遇的诗。但他写的寿宁寺是实在的。

武则天故里应包括寿宁寺在内。因为武氏家族在唐代是文永县最大最富有的家族。早在北魏时皇帝一次就赐田50顷。以后历代居官,发展到唐代土地之多更可想而知。仅李渊登基一次就赐给武士彟田300顷。如在南徐村村西有武家山,村东远在靠文峪河处有武家廓,在东偏南靠近龙泉村北面还有武后井,所以北徐村寿宁寺应是武家的一处庄园。在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后把它舍作寺院建为崇福寺,后改称寿宁寺,寿宁寺在文水县一直是妇女活动的寺院。习惯上每到正月十六日,院内士女云集,游玩观赏或求子谢神。每到二月二这里是玩牌会,俗称牌儿会。上自老年妇女,下至姑娘少女,新婚媳妇,都可以在此尽情玩乐。或玩牌聚赌,或游山玩水不受任何限制。可能因节令问题,后来牌儿会改为四月十八日孟夏艳阳天。寿宁寺的两度集会都是妇女解放的民间例会。这一习惯从唐宋一直沿袭至今,久盛不衰。我觉得寿宁寺的例会和武则天的提倡是有直接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