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武则天往事求真
5255000000022

第22章 说周唐变革在升仙太子碑上的留痕

树于河南偃师市缑山的升仙太子碑雄伟高大,正面是女皇武则天76岁高龄的得意之作《升仙太子碑并序》,碑阴是女皇诗作《游仙篇》及众多的大臣题名。从正面看,通篇碑文2178字,乃女皇武则天亲手撰文并亲手书丹,这是她一生中遗留下来的最大最美的书法作品,更是中国历史上现存的品位最高、篇幅最大、技艺最精的女性书艺。但由于碑刻经历了由武周到李唐的历史变革,在碑阴留下几处变革的痕迹,使后人难以理解,以致成为历史的悬案。1996年,偃师市康为民先生撰文提出了这些问题。现就有关问题谈点浅见,权作抛砖引玉。

碑文正面前题“升仙太子碑并序”,“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御制御书”。碑文后落款,圣历二年岁次己亥六月甲申朔十九日壬寅建。碑额是女皇飞白鸟书《升仙太子之碑》。碑阴文字按内容可分四截,都是竖刻。首节最高处,题额位置书武则天《杂言游仙篇》,下书御制奉辰大夫薛曜书。文曰:

绛宫珠阙敞仙家,霓裳羽旌自凌霞。

碧落晨飘紫芝盖,黄庭夕转彩云车。

周旋宇宙殊非远,窎望蓬壶停翠·。

千令一日未言·,亿岁婴孩谁谓晚。

逶迤凤午时相向,变转鸾歌引清唱。

金浆既取玉杯斟,玉酒还用金膏酿。

驻迥游天域,排空聊憩息。

宿志慕三元,翘心祈五色。

仙储本性谅难求,圣迹奇术秘玄猷。

·愿·丹赐灵药,方期久视御隆周。

第二截约占碑身的一半,上面空54厘米,下部居中偏右刻两行文字,右边一行全被剁凿,痕迹明显。左边一行刻“敕检校勒碑使守凤阁舍人右控鹤内供奉骑都尉臣XXX”,下面有三字被凿去,应该是人名。这两行字把整截碑分为左右两半。右边一半是八位大臣的题名,题写格式上齐下不齐。

首行:春官尚书检校内史监修国史上柱国梁王臣三思

二行:光禄大夫行内史上柱国邢国公臣王及善

三行:中大夫守风阁侍郎同风阁鸾台平章事臣苏味道

四行:朝散大夫守风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臣魏元忠

五行:银青光禄大夫守纳言上柱国汝阳县开国男臣狄仁杰

六行:银青光禄大夫守纳言上柱国谯县开国子臣娄师德

七行:银青光禄大夫行鸾台侍郎同风阁鸾台平章事上柱国郑县开国子臣杨再思

八行:朝议大夫守天官侍郎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左控鹤内供奉臣吉顼

八行题名中的“国、臣、天、人”皆用武周所改文字。

左边一块原先的刻字都被磨去,痕迹比右边题字宽约16厘米,刻着清代人署名金秉万;李重翊两人的拙诗。紧靠左边,低于磨去的痕迹上沿18厘米处,刻“题诸王芳名”左春坊录事直风阁臣钟绍京书。显然,此处题名是针对被磨去的内容而题。其右,低于题名上边55厘米处,又刻三行字,字迹略小,自右至左,第一行仅刻一个“题”字,第二行刻“御制及建辰并梁王三思已下名臣薛稷书”,第三行刻“采石官朝议郎行洛州来庭县尉臣王睃”。这四行字中的“臣”字也都用武则天所改之字刻写。

第三截刻:

大唐神龙二年岁次景午水捌月

壬申金朔贰拾漆日戊戌木开府

仪同三司左千牛大将军上柱国

安国相王旦奉制刊碑刻石为记

“记”后刻从官12人职务和姓名。他们是:

从官特进行尚书左仆射兼检校

安国相(王)府长史平章军国重事

上柱国芮国公豆卢钦望

从官太中大夫行安国相(王)府司

马护军皇甫忠

朝散大夫守安国相(王)府谘议上

柱国邢国公口温

朝议大夫行安国相(王)府记室参军事业悦

朝议郎行安国相(王)府文学韦利器

朝议大夫安国相(王)府仓曹参军事辛道瑜

行安国相(王)府属韦慎惑)

行安国相(王)府掾业知几

行安国相(王)府典军业琬

行安国相(王)府典军卫日新

从安国相(王)府品官行内侍省奚官局令引叁自

安国相(王)府品官行内侍省掖庭局令戴思恭

上款题名排列整齐,上下占6l厘米,每行13字,共计26行,其中无武周字,也无题写人姓名。第14行开头的“参军事”三字叠刻在第二截居中右边被凿去的一行末尾上,占长约13厘米,痕迹清晰。可以看出李旦的“刊碑刻石记”晚于第二截八位大臣的题名,是后来补刻上去的。

下边第四截靠左边刻两行字,右边一行是“承议郎行左春坊录事直风阁臣钟绍京奉敕勒御书”。左边一行刻“宣议郎直司礼寺臣李元琛勒御书”。

其下刻“直营缮监直司韩神感刻御字”,“洛州永昌县臣米罗门刻御字”。碑的中部刻宋人题字“政和元年二月廿九日西京留守邓洵武率僚属恭谒王子乔祠,男雍侍行”及清代人钟国士的两首诗。

根据上述题名可以看出,《升仙太子碑》是武则天撰文并亲自写在纸上,然后由书家承议郎左春坊录事钟绍京和宣议郎李元琛模勒上石,又由营缮监韩神感和洛州永昌县米罗门二人刻石完成。但有几个问题至今未能解决,被学者称为千古之谜。

一、立碑时间是圣历二年六月十九日还是神龙二年八月二十七日?

二、第二截中间被凿去的一行文字和一个人名是什么?

三、第二截左边钟绍京书“题诸王芳名”是指哪些人?

四、金秉万和李重翊题诗文处原先被磨去的是什么内容,何时磨去?为什么磨去?

第一个问题,是由于碑文落款是圣历二年六月十九日建,而碑阴又有神龙二年八月二十七日相王旦奉制刊碑刻石记的两种时间概念而引发的。历来人们对立碑时间两说并存。进而又有人把圣历二年六月十九日作为书写碑文的时间,把神龙二年八月二十七日作为立碑时间。笔者认为,立碑时间是圣历二年六月十九日,不是神龙二年八月二十七日,根据是:

一、从武则天的重视与武周王朝的实力看应是当年立碑,而不可能拖延。从碑文落款看,武则天亲手落款是圣历二年岁次己亥六月甲申朔十九日建。所谓“建”就是“建碑”,不是书丹,若是书舟则应该落款为“书”字。另外,圣历二年正是武周王朝政通人和、春风得意之时;仅看碑阴《杂言诗游仙篇》,便可感受到这一杂诗是写完《升仙太子碑》后,兴犹未尽而写出来的续篇,是抒发她崇尚神仙世界,希望长生久视,永远驾御武周王朝的雄心。

她亲手书写的《升仙太子碑》,是她一生政绩的记功碑,必须即时树立不能拖延。她落款中的六月十九日建,既是书碑的落款,又是建碑的敕文。臣下必须在此时建起碑来。另外从她晚年树起的几座丰碑看,武则天立一个7米高的升仙太子碑,也是毫不费力的事。如在此前,万岁登封元年腊月封嵩山后,时隔两月即立起一座巨大的“大周升中述志碑”。在此后的长安元年十二月又树起的“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高五丈,宽九尺,厚三尺,其高度有升仙太子碑的二倍。难道一个不太大的升仙太子碑武则天还无能为力吗?

二、碑阴题名中有八位大臣,他们是武三思、王及善、苏味道、魏元忠、狄仁杰、娄师德、杨再思、吉顼。据《资治通鉴》记载,娄师德于圣历二年八月二十六日病故。王及善也于一个月后即圣历二年九月二十九日病故。时隔一年狄仁杰又于久视元年闰七月二十五日薨。如果升仙太子碑立于神龙二年八月,这三位大臣绝不能题名于碑上。

三、碑阴题名中薛稷、薛曜、锤绍京所写的“人”、“臣”、“天”、“国”等字都用武则天所改文字,而这些文字只有在武则天称帝期间使用。到神龙元年正月太子李显做皇帝,二月即下诏,改郊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文字皆如永淳以前故事,从此以后不再用武周字。如碑的第三截,神龙二年八月二十七日的题名中17个国字就全部改过,仍尊旧典,写作国而不写武周字了。

四、碑阴题名中,有两位大臣有控鹤内供奉的官衔。查《资治通鉴》,控鹤府一职的设置只有一年半,即圣历二年正月初八日至久视元年六月,改为奉辰府。若是神龙二年才立碑,碑阴就不会出现控鹤内供奉的题名。如上四点证明,“升仙太子碑”当立于圣历二年六月十九日,而不是神龙二年八月二十七日。

第二个问题,历来被学者称为历史的悬案之一。从残留文字看,左边一行是“敕检校勒碑使守风阁舍人右控鹤内供奉骑都尉臣XXX”,下面三个字被凿去了。并排的右边一行全部凿去。我认为此处被凿去的是两个题名人,即左边张昌宗,右边张易之及其官衔。这是当时两位红得发紫的人物,连武三思等人也为之牵马赔笑。立御制碑本身是武则天墨迹流芳千古的好事,所以,担任勒碑使的人选要首推他俩。查《资治通鉴》,圣历二年正月初八,武则天置控鹤府官员,共计七位,以张易之为控鹤监,张昌宗、田归道、吉顼、李迥秀、薛稷、员半千六人皆为控鹤监内供奉。在这些人中,在置官之后,首先有员半千上书请罢之,理由是因为古无此官,且所聚多轻薄之士,表示了他不愿意作此官的心态,由是忤旨而被罢为水部员外郎,离开了控鹤府;吉顼参加了八位大臣的题名,但他于久视元年正月因诸武告发他的兄弟冒官事,被贬为外职离开了朝廷;李迥秀于长安四年二月调任为卢州刺史;田归道在神龙元年正月的除二张政变中初持抗拒态度,李显登基后被免官回家,后来又被起用为太仆少卿;薛稷既是碑阴文字的书丹人,在景云元年的李隆基政变后还用作黄门侍郎。这五人都没有犯罪遭杀的记载。只有张昌宗,既是官居控鹤内供奉,又是在神龙元年被杀的李唐叛贼。所以,中间被凿去的三个字只能是“张昌宗”,碑阴中间并排的右边一行也只能是控鹤监张易之无疑。因为所置的控鹤府官员七人中,到神龙二年,其他五人俱在,只有他们兄弟两人被唐中宗李显定为李唐叛贼杀死。同时他俩又是李显生母武则天的情夫,出于政治原因,李显称帝后必须把他们的名字凿去,否则有辱皇家门风。

第三、第四两个问题可以合并解决。碑阴左边磨去文字的痕迹明显,约比右边八位大臣题名面积宽16厘米,可见这里应有十多个人题名。这些就应该是钟绍京所题“诸王芳名”的位置,他们应该是庐陵王太子武显、相王太子右卫率武旦、邵王武重润、平恩王武重福、义兴郡王武重俊、嗣雍王武守礼、衡阳郡王武成义、临淄郡王武隆基、巴陵郡王武隆范、彭城郡王武隆业10人。这些人中,相王旦最早于天授元年九月乙酉十八日被赐姓武,所以他的儿子成器、成义、隆基、隆范、隆业都姓武氏。天授二年十一月,义丰王光顺、嗣雍王守礼、永安王守义及长信县主等皆赐姓武。太子显又于圣历二年腊月辛亥二十五日被赐姓武,其子重润于圣历元年封邵王。当圣历二年六月立碑之时,太子显与太子右卫率旦都在武则天身边,其余诸王也都未出阁。所谓幽闭宫中,其实是女皇对子孙的一个保护措施。直至圣历二年十月才见有“太子相王诸子复出阁的记载”。缑山立御书碑是女皇晚年的一个重大举措,是要让她的政绩与书艺流芳千古的举动。在碑阴展示的是女皇将相云集、儿孙满堂的兴盛场面。所以他们都参加了女皇的立碑盛典并都题名留念。

到神龙元年正月,李显称帝后,二月下诏,改国号为唐,改郊庙、社稷等六项都依李唐旧制。这时首先要改的便是他们的姓氏。所以在老母去世,办完丧葬后的神龙二年八月,他下令把原先碑上赐为武姓的题名全部磨去。李显由于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不便亲自为之,遂以新皇帝殿下重臣李旦之名义作奉敕刊碑刻石为记。此举既不失孝道,又显示了皇家的尊严。这就是碑阴第三截出现神龙二年八月二十七日,以相王旦为代表作奉敕刊碑刻石记的根本原因。也正因为是在这次行动中凿去叛贼题名,磨去诸王芳名又重刻上新的题记,所以才出现了“参军事”三字能叠压在第二截凿去人名的痕迹之上的事实。

如上文字的变更,系由武周到李唐朝政更替留在碑上的痕迹。其中斧剁凿去的是李唐政敌,加意磨去的是李家屈辱,重新刻上的是新皇帝的孝行与对女皇功绩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