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课堂教学与语言艺术
5254900000001

第1章 序言

新课程改革,如初升的朝阳,照亮教育的一片天地,给其间的每一角落都染上生命的色彩,催生出无尽的希望。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新语言。新课程改革是全方位的,每一位从教者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面对全新课题,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沐浴着时代阳光前行,自身不能不带上阳光的色彩、阳光的味道、阳光的品格;但同时,也不能不从心底催生出无限的活力与渴求。

一片春意盎然的风景,是靠了无数顶凌破土的绿草装扮,而敢于破土的嫩草,毅力得之于傲寒斗雪,执着得之于栉风沐雨,勇气得之于胸怀一腔春意去追寻太阳。这大概就是所谓“草根”的品性吧!

就如草之临春一样,在以人为本的开放的生活化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要顺应时代,励志变革,以全新的姿态迈入新课堂,首先必须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自我、探究自我,认识自我和改变自我。勇敢地去实践,把新课程理念注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以新我取代旧我,把生命的鲜绿引入课堂,把春天的绚烂多彩引入课堂——把阳光引入课堂,才能完成一次真正的艰难的而又幸运的蜕变。

本书作者,系山西省语文学科带头人,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多年从事一线教学及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材料积累,作者把对新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与自己多年从事的课堂教学语言研究对接,形成独特视角下的独特思考,可视为新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探索的一个范例,也可视为以作者为代表的“草根”群体对自我职业行为的审视、探究、认识和改变。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新课程改革也同时提示每一位教师,我们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对自我的不断认识和修正也是无止境的。许多情况下,太阳照临着我们前行的路;但又有许多情况,我们得伴着月光同行——这样的前行,永远伴着艰难的探索和永不自满的超越。或许这样,我们会走得更远。

尚连山

2009年3月

“新课标”引领下的新课堂教学改革,引发了课堂这种沿袭数千年的教学形式产生结构性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连带产生诸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语言、教师角色等的一系列变革。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多样化、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学习空间,把讲坛转变为学堂,把以教师为主“一枝独秀”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百花竞妍”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封闭型、被动式学习转变为开放型、主动式、探究式学习,把以陈述为主的单调枯燥的教学语言转变为以发疑激趣为主的情味盎然的艺术语言……这种体现于观念形态、行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变革,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效益、激励学习者参与意识与创造热情,均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

但是,不可忽视,无论课堂教学结构如何变化,教学模式如何创新,现代教育手段如何运用,教师通过教学语言向学生传输信息、达成沟通交流这一基本方式是其他任何方式都取代不了的。非唯如此,教师自觉地从“圣坛”走下来,自觉破解“师道尊言”、“师道真言”、“师道经言”的神秘,自觉参与探究、发疑、讨论、争辩,这无论从语用层面还是艺术层面,都对教师教学语言提出更高要求。新课堂在追求整体创新的同时,也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创新。

教师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马雅可夫斯基说:“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美国行为科学研究者汤姆士认为:“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使人尊敬,受人爱戴,得人拥护。它使一个人的才学充分拓展,熠熠生辉。”

从行为学的角度看,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教学行为中职业意识、职业理念、职业水平、职业技术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适应教育对象心理特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这种语言是教师人格力量在职业行为中的集中体现。

从语言的主体对象化角度看,教学语言,是学生获得、习得、掌握、运用以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媒介,是引导学生感官、神经和大脑积极活动的促进剂。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传输和反馈,师生之间进行感情交流,教师对学生施以个性化的熏陶、感化,对学生进行强化刺激,增强学生记忆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开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等,大都通过语言的“力量”来实现。

许多教育专家和教学语言研究者认为,教师课堂行为中居首要位置的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颜料和画笔,雕塑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样。没有乐器就没有了音乐,没有颜料和画笔就没有绘画,没有大理石和刻刀就没有雕塑,同样,没有活生生的,深入人心的动人语言就没有学校,没有教育。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的体会:听名师一堂好课,就像欣赏一幅名画,品味一首好诗,有时就像漫步于大自然奇山妙水之间,有时又如流连在生趣盎然的春夏秋冬,而有时又往往进入一个悟彻内外宇宙的哲学世界,常常为其精妙独特的课堂教学语言所感染、所折服。这就是教学语言在审美范畴所显示的艺术魅力。

教学语言不要求华丽的词藻,深奥的语词,高妙的修辞手法,用通俗凝炼的词句,寓新奇于朴质,寄非凡于平实,有形象,富有色彩和动感,入情入境,绘形绘色,声情并茂,符合对象的心理特征,引起听话者的心灵感应与共鸣,这就是教师语言的魅力所在。有人将之称之为“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或者叫做语言的艺术性,是指运用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现思想达到准确、鲜明、生动、完美的程度,即具有艺术性的程度。这里所谓的“艺术”,是指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语言表达方式。简洁地说,语言艺术,也就是富有个性、创造性的完美的语言表达方式。

就新课堂而言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所教的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完美的语言表达方式”。

因此,实质上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根据教学语言的一般规律、所执教的学科特点以及自己的语言个性化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进行千锤百炼、反复熔铸,从而形成独特风格的艺术;是富于创造性的运用艺术;是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的价值观念、丰富的知识积淀、娴熟的教学技巧、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的完美结合;是教师个体的性格特征与职业的时代化特征的完美结合;是教学语言本身富含的美趣要素与教堂内容富含的美趣要素的完美结合。

在语言艺术长廊中,教师语言艺术出乎其类,独树一帜,闪烁着夺目光彩。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去掌握知识,认识世界,熟悉社会,感悟从生;从教师的语言中汲取成长自我、发展自我的营养,从而决定人生目标与价值追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语言艺术的魅力,可能成为影响甚至决定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生长素,促进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