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跟着古志游和顺
5253400000006

第6章 跟着古志游和顺(4)

亿万年前,伴随着造山运动,诞生了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的第三隆起带,在古老的变质岩系上,沉积了由上元古界至中生界早期近五千米厚的沉积岩层,这就是我国地形第二到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太行山。太行山,《列子》称“大形山”,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所着《寰宇记》称“皇母山”或“女娲山”,汉书地理志始称太行山,其含义南宋崔伯易《感山赋》曰:“上正枢星[一],下开冀方[二]……起为名邱,妥为平岗,其名太行”,《地括志》称其为“天下之脊”。和顺就在“巍乎甚尊”、“天下之脊”的太行山中段的巅峰。

太行山在和顺境内全长三十七公里,向东依次为太行山余脉、华北平原,相对海拔高差一千八百多米,为晋冀天然分界。从春秋战国到抗战胜利的两千多年间,太行山上烽火不息:秦昭王曾以此“威天下”,汉高祖以此“得天下”,汉刘秀以此“复天下”,魏武帝以此“争天下”,唐太宗以此“并天下”。在这为天下而战的恢宏史诗中,太行山和顺段因扼晋冀要冲,锁东藩门户。明洪武至万历三百年间,修筑长城十八次,逐次建立了九个边防重镇。其中太原边,治所在偏关,经老营、宁武、雁门、平型折而向南,中经龙泉、井陉、固关到和顺县黄榆关,留下了“形险道冲、边墙一道”,四个关隘、六座城堡,栈道、营房、墩台、烟墩不计其数,无论是东下赵国国都邯郸,还是北上明京都北京,和顺都是防卫较完整的屏蔽体系,堪称“陵京锁钥”。这些残存遗址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望长城》剧组曾来此拍摄。从南到北,主要风景点有:

夫子望日传说孔夫子周游至此,故名。有明代内长城垣壁、城堡、墩台、烽台遗址。山势险峻,最高海拔一千九百七十一米,为观日出之佳地。

走马槽传说黄巢起义军驻扎处,又名黄巢寨。走马槽风光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对比性:站到山西太行山顶,脚下是河北群山河川竞秀,一面是平缓山坡,一面是悬崖绝壁,山上凉风习习,山下酷热难耐,山上庄稼已收,山下一片葱绿,山上蓝天白云,山下云蒸霞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晋中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杨治国有诗赞道:

走马东望万里遥,莽莽太行擎九霄。

峰悬千仞壮古今,云怒一浪卷巨潮。

铁铸雄关定三晋,气贯长虹吞燕赵。

放眼人间道沧桑,水泊何须笑黄巢。

董坪岭是晋冀两省通道的又一重要隘口,现为晋煤出省的主要出口之一。岭上有明嘉靖年间长城旧址,门洞上镌“支锅形胜”四字。登临长城,看关山重重,孤峰直立,峡谷幽深,不觉荡气回肠,怀古之情,油然而生。河北省已在与此毗邻处建成九龙峡旅游景区。

黄榆古戍明长城城垣故址以及关门墩台尚存,为名垂山西史册的重要关隘之一。明和顺知县周钺有诗赞曰:

山形秋色势相宜,自古乾坤险是奇。

……

一夫隘口身无敌,匹马峰头力欲疲。

邑侯刘顺昌也有:

严关千仞古今宜,遥望黄榆分外奇。

老树扶疏高燕雀,残碑磨灭隐龙螭。

秋风陨萚来偏早,朝日开轮度每迟。

自此一夫能守险,将军何必过忧疑。

七百多年前,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有《黄榆岭》诗:

仙人台高鹤飞度,锦绣堂倾去无路。

人言马岭差可行,此似黄榆犹坦步。

……

石门木落风飕飕,仆夫衣单望南州。

皋落东南三百里,鬓毛衰飒两年秋。

此诗说马岭(和顺昔阳交界处与河北省接壤的又一关隘)还将就能走,但要比起黄榆岭的险要,那马岭就是坦途了。太行山之险要,关隘之险峻,行路之艰险,军人之艰难可见一斑。

姑岩天险姑岩庙,系清顺治三年创建,有尼姑住持。立于上下绝壁之间,有一二尺宽的栈道相通,最险处仅有零点五米,人行其道,“仰首悬崖龛壁,俯视万丈深渊”。过之则可“平览山川之景,远收邢沙之光,左右层山朝拱,春来红花早见,足下众水灌地,秋后青苗又生”。如今,以姑岩天险为核心,以纪念八路军一二九师太行山浴血抗战为题材的龙口风景区已初步建成。

水帘洞洞在绝壁半中间,深不可测,传说为鬼谷子度化苏秦、张仪之所。有泉水流出,由晋入冀,成为河北将军墓川的源头。明尚书乔宇有诗赞道:

石围沙堰绿渠开,万壑泉源出地来。

行岸田园资灌溉,傍山林壑映潆洄。

兰亭[三]暂拟流觞去,汾水还思鼓棹廻。

共说仙踪多古洞,总闻夜夜响风雷。

和顺境内三十七公里的太行山断裂带就是一条雄伟壮丽令人叹为观止的风景线,以上景点是这条线上的一颗颗明珠。太行山大断裂带还有许多地方人迹未至,崇山峻岭、岩洞瀑布、军事要塞以及历史传说等,都是宝贵的可挖掘利用的题材。古老的太行山,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山,是中华大地的脊梁,是历史隆隆演进的大舞台。年轻的太行山,是大自然雄奇壮美的完美展现,是它的大山子民的精神家园,是和顺建设生态旅游名县的不尽资源。

注释:

[一]枢星,北斗七星第一星,又称天枢星。

[二]冀方,古泛指中原地区。

[三]兰亭,在绍兴西南兰渚山上,永和九年(三五三年)王羲之、谢安等游于此,王羲之作《兰亭集序》。

10、麻衣寺和石勒村——每睹残碑惜斜晖

和顺不仅具自然之美,人文历史同样辉煌。在和顺历史上:春秋赵简子建平都城(今仪城);战国赵将赵奢与秦将王翦战于阏与邑(和顺);燕将乐毅[一]被燕王逐出后隐于和顺马坊乡(所居之村后名乐毅村);刘邦派韩信在这里擒夏说[二]破代军;后赵皇帝石勒躬耕于野与李阳争沤麻池;隋末杨广与李渊交战于清漳河畔;唐僖宗用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被封晋王,和顺有晋王寨、黄巢寨……所以和顺古志云:

盖闻仰高山者,动吊古之思;怀秋水者,深伊人之慕。大抵人因地古,地以人传,此旧国千年,荒域四望,江文通[三]所以作赋也。和虽僻处晋鄙,然太行耸峙,清漳交流,亦足称一邑之胜。他若关隘之奇险,邱墟之高封;以及赵王之台(后赵皇帝石勒在和顺避暑处),艺祖(宋太祖赵匡胤)之像;东魏造像之碑,麻衣归真之塔,何一非考古者尚论之资哉!

在和顺县城北五里,有麻衣道人居住和着书处、麻衣道人冢(即归真之塔)和麻衣寺。麻衣道人,以好穿麻衣而名,着有《麻衣相法》。《麻衣相法》是我国相书史上一部具有总结性的划时代着作,集前代相书之大成,最终奠定了相术学的理论体系。九五四年四月,宋太祖赵匡胤在征讨太原刘钧北汉小朝廷途中,到此拜访麻衣道人,麻衣道人不见好战者,赵匡胤只好祈祝曰:此行志在吊伐,不戮一民。现在在山顶巨石上还存有赵匡胤御笔“第一峰”三个大字和他的石刻靠像以及麻衣道人着书的石室。对此,和顺的县令们多有吟咏。明周钺有:

神僧此地事精修,宋祖当年誓遏刘。

金甲抛来无臣榻,麻衣着去不回头。

北安香火虚千载,南度衣冠閟一邱。

雨后登陴频怅望,极天芳草正悠悠。

清刘顺昌有:

廓外招提山经修,天台此日又逢刘。

人知麻敞衣藏玓,谁信雨过石点头。

和尚灯传存古衲,寺门云锁即丹邱。

曾闻宋祖勤祈祝,赫濯任何久且悠。

如今,麻衣寺遗迹犹在,传说依然动人,风光依旧美丽,正如清和顺知县刘洪辟诗言:

重阳佳节此登台,城北山头策马来。

胜景麻衣经雨洗,晚香黄菊傲霜开。

萸簪异地偕兄弟,石佛残碑剔藓苔。

遐举莫忘高处险,倦还一醉泼新醅。

民国和顺知事张夔典的诗中评论道:

入山寻寺访麻衣,修炼名成古亦希。

谈道明君无片土,燃灯和尚有余辉。

化身常反招提伴,避俗知留姓氏非。

香火年年传盛祀,每睹残碑惜斜晖。

赵匡胤虽然是一代明君却没有留下片土,而燃灯着书的和尚却余辉永照,只可惜晚霞映照中只剩下残碑断垣了。可喜的是,麻衣寺景区和寺庙正在由陈来贵先生投资恢复重建,我们对麻衣相术的态度也客观了许多,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今天,麻衣道人的思想能给我们以更多的帮助。

后赵皇帝石勒,出生地、墓地是最有争议的,有榆社说、和顺说、武乡说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石勒曾在和顺北乡(今石勒村)居住过。县志载:

石勒本羯奴,少游洛阳,依上东门长啸。王衍[四]惊云,此雏有异志。勒遂遁去。来寓于和之北乡,以农为业,史称勒耕于野。

石勒是羯族人,少年时在洛阳曾依上东门仰天长啸。王衍大吃一惊说,这个小儿有异志。石勒大志被人识破,只好跑到和顺北乡躲避起来。《晋书》载:

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固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晋书》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石勒与李阳是邻居,两人多次为争夺沤麻地而打斗。石勒当了后赵皇帝后,召李阳入朝为官,李阳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壮士啊!沤麻地之争,不过是当老百姓时的怨气,我现在兼有天下,难道还记一个小人物之仇吗?于是把李阳叫来一块喝酒,拉着李阳的胳膊说:“我当然挨足了你的拳头,不过你也尝够了我狠招。”

三一二年,石勒称赵王,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三三〇年,称皇帝,史称后赵皇帝,李阳被任命为参军都尉,至今和顺有南北李阳村、上下石勒村。石勒、李阳村仍存“李阳故里”、“麻池胜迹”的古匾。不管石勒是哪里人,但“勒耕于野”在和顺,且发生过许多感人的故事,应是不争的事实。清和顺邑侯苏宏祖有感于此,写下《李阳村》一诗:

千秋尚有李阳村,

落日西风吊古魂。

毒手遂成逐鹿事,

老拳终却沤麻盆。

深山何处龙鳞卧?

故垒萧然燕雀村。

池上英雄今已去,

年年池水为谁喧?

“深山何处龙鳞卧?”因为是适宜隐居便于出击的太行山,是风光优美糠韭自安的修炼地。

“年年池水为谁喧?”为古今英雄的胸怀和故事,为和顺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热土!

注释:

[一]乐毅,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后避祸于和顺马坊乡。

[二]夏说(yué),秦汉时期代国国相,在韩信攻赵时被俘。

[三]江文通,即江淹,字文通,南朝着名文学家,有《江淹集》传世。

[四]王衍,西晋大臣,出身名门望族,容貌俊雅,才华横溢,历任北军中侯、中领军、尚书令、太尉等高官,被封武陵侯。

11、合山奇泉——旋渴旋流谁使为

环和顺皆山也。东去县三十里许,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合山也。山之麓有神庙,额曰:懿济[一]圣母殿。东南隅又有其弟,显泽侯神祠。殿前水声潺潺,泻出于其间者,神泉也。

这是大明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三月《改建合山庙钟楼记》中的一段话。懿济圣母庙和显泽侯神祠建筑群始建于宋代,元代重修,建筑风格集宋元特色,格局规制严谨,节点布置活泼,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县志》载:合山,山名。下有二泉,一名娘子泉,清流湍激,远近十数村汲饮。一名郎君泉,不时而出,出时声吼泉涌,有“合山奇泉”之咏。敕建懿济圣母、显泽侯二祠。这里提到的两座庙宇的主人是姊弟神,院内大元至元五年(一二六八年)的碑上记载:(懿济)夫人者,昔枢姑氏(古代部落首领,颛顼[二]之母)之女,懿济夫人有柔懿之德,殁后为神,其弟侯能兴云致雨,润泽生民。明嘉靖十六年(一五三七年)碑载:合山有神焉。其冠披而贞静者懿济夫人,其冕旒而严毅者显泽侯,盖姊弟也,封号始于宋。宋太祖建隆年间建庙,享以祭祀。

合山,是自然灵秀之地。庙后是聚宝松峰,四周有三十六个山头汇合,恰若三十六条蛟龙。合山也是诸神佑民之所,懿济圣母庙中有:生育之神懿济圣母、护法之神白龙、阴府之神张太尉、镇山之神王灵官。显泽侯神祠中有:万能之神大王爷、生财之神财神爷、管地之神土地爷、驱蝗之神虫王爷、地狱之神阎王爷。合山从古至今传说众多,而且与时俱进,其主题大都是伸张正义和爱国佑民。

五百多年前的一个雨后的春天,明朝官至国子监祭酒的和顺人王云凤与当地父老来合山拜祭懿济圣母和显泽侯,对合山景致有精辟的描述:

四月清和雨霁时,来携父老拜神祠。

檐前燕雀多新垒,桥畔松楸只故枝。

环抱东西南北合,周回三十六峰奇。

灵泉兀突经今古,旋渴旋流谁使为?

王云凤是明史记载的大学问家,这首诗中他认为三十六峰回头是“奇”,泉水夏秋间歇流淌是“灵”,也就是说,合山有奇峰灵泉,并在结尾提出了一个千古设问:泉水一会出,一会又倒流回去,到底是谁让它这样的呢?传说中的答案有圣母仙气说、赑屃[三]流泪说等。从自然现状看,下面的娘子泉四季长流,上面的郎君泉却是间歇性流淌,确为自然之“奇”。一般情况下随降雨量大小决定出流的时间和流量,多在夏秋雨季。先是庙下洞口现水,水位缓缓上升,继而清流涌出,随后奔涌直下,声震四野,几十分钟或数小时后水量减小,由于地势原因洞口前几米内呈倒流之势,最后没入神秘的大山怀抱,如此循环,在期待和震撼中吸引着观水的人们。是谁主宰这天下奇观?其实,科学的解释早已有之,但是对于有七情六欲的人而言,宁可相信有圣母在天护佑,以泉水为语言表达对善恶的态度。

而我更倾向于王云凤五百年前的观点,叫它合山“灵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村民(现在的)只闻其名,未见其实;一九八六年抢修木牌坊,泉水复流,年有年无;一九九二至一九九六年全面维修,之间年年出流;二〇〇二年,开发利用泉水,解决人畜吃水问题,复出。不同的是,近年来的几次出流,打破了夏秋雨水充沛的时间局限:二〇〇四年整修庙宇,时已十一月,财神塑像刚刚立起的当晚水出,第二天人们发现水沟内积冰溢出沟沿;二〇〇五年旅游节出流为秋末;二〇〇六年农历二月初一,笔者曾随县主要领导来到合山,领导和专家现场初步规划在东边山上修建懿济圣母像,刚刚离开半个多小时,泉水出流。之后,合山景区建设速度加快,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合山庙宇群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二〇〇八年县政府投资千万元修通通合山景区十二米宽的公路;二〇〇九年又投资六百万元对合山村进行山水林河以及全村环境的综合整治,懿济圣母像和华夏母亲广场同时也在建设中。

“旋渴旋流谁使为?”本是自然的造化,更需人类的呵护,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有灵泉永经今古。不知当年身居庙堂之高、常思家乡之风物的王云凤大人对这样的答案可否满意。

注释:

[一]懿济,懿,多指女子美好的德行;济,对人加以帮助。

[二]颛顼(zhuanxu),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黄帝之孙,年十岁,佐少昊,二十即帝位,在位七十六年,为“五帝”之一。

[三]赑屃(bìx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旧时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赑屃形状。

12、王云凤——要争气节到先生

旧《和顺县志》卷之十为“艺文”篇,收录诗文、序、跋共一百四十六篇(首),其中有王云凤的诗文十七篇(首),别人写王云凤的八篇,足见其在和顺历史上的地位。

王云凤何许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