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晋祠文物丛谭
5251300000027

第27章 书画艺术熠熠生辉 闲话书法艺术(3)

当时的平阳府不仅是国内雕版印刷业的基地之一,并且也拥有了一批具有学术造诣高深的藏书家。他们读书、购书、藏书,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不但豪门仕家不惜巨资大量藏书,就是一些家庭经济不太富裕的文人学士也热衷于读书、购书和藏书,甚至一些贫寒子弟也喜欢读书,收藏一些价格低廉的图书。金元之际的著名藏书家张存惠把自己的书斋定名为“晦明轩”,收藏经史子集典籍超万卷,其收藏的《滏水文集》和《通鉴节要》等书,属于稀世之作,珍贵罕见,为世人羡慕。他治学严谨,博学多识。他熟读儒家经典,并研读佛学和道家的典籍,同时“精于星历之学”,见称于州里。他孜孜不倦,学有成就,成为当地一代国学大师。平阳的刘祖谦和刘敏仲父子校刻《尚书疏证》一书,传播后世,为儒家思想的传播作出了努力。他家珍藏的原版《尚书疏证》一书,子孙数辈视为传家瑰宝,秘藏已久,直到元代仍然不愿示众。张存惠的子孙直到元代仍然操此旧业。他们重刻出版的《政和政类本草》一书,特意标明“泰和甲子下巳酉春日南至”字句,这样,不仅保存了这部书中所写的内容,同时也给后世鉴定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平水雕版印刷的图书久负盛名,瞿镛所著《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中记载:“金本,地理图中有款一行曰:‘平水刘敏仲编’。盖即校刻之人也。每半页十三行,行大字二十六至二十九不等,小字皆三十五,蝇头小楷,雕镂极工,虽南宋精椠不能及也。”金刻本中像绛州李子久出资刻印的王朋寿著《重刊增广乡门类林杂说》和陈氏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张存惠出资刻印的《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丹渊集》、《通鉴节要》等部书,都是著名的金刻本巨著。《大藏经》是我国留存至今的佛教经典巨著之一,而《赵城金藏》是其孤本。由于这部经典刻印于金代,故称《金藏》,又因原在赵城广胜寺收藏,所以又称《赵城金藏》。全部经典共存4330卷,系卷轴装。由于这一经典巨著深藏古刹,秘严闭塞,官私藏目均未见著录,就是历史文献中也未见印证记录。早在抗日战争的前一年(1936年)就被蒋唯心发现,但仍藏于寺内。1937年严冬日本侵略军攻占太原、晋中地区各县城后,南向攻占临汾地区各县城。当时爱国僧人力空法师将这一部经典秘藏飞虹塔内。后经我党武装护运,转移到安全地方秘藏。1984年秋一位姓杨的老同志返乡探亲,并去晋祠游览名胜古迹。他亲自告诉笔者,当时他在该地任我们党的抗日县长,接到上级将这一国宝—《赵城金藏》转移到安全地带秘藏、免遭日军抢夺的指示后,立即调集游击战士,并动用了二十多头毛驴,亲自指挥连夜押运到晋东南山区秘藏。据他说,日军计划在当年农历三月十八广胜寺逢庙会之际行抢劫之实,然而我们党探知这一消息后提前把这一部孤本经典转移到了安全地区。建国后有关部门将这一部珍贵的孤本经典移交到北京图书馆珍藏。

元代的收藏家赵文敏的宋刻“《两汉书》、《文选》和《杜诗》,纸质为桑皮纸,颜色纯净,洁白如玉,两旁宽广字大如钱,绝有欧柳笔法墨色精纯,奚潘流沈,概自真宗朝刻之秘阁。后归钱氏绛云楼,后有钱谦益跋。乾隆时进入内府,御题雕镌纸墨,极为精妙。《文选》缮刻极精,纸用澄心堂,墨用奚氏。”《玄都宝藏》是元代平水雕印的一部道家经典,因系宋德方的弟子秦志安动用500多人雕刻的版本,故这一巨著也称《宋德方藏》。这部道藏版本共7800多块,它是依照《金藏》雕刻成书的。据称《金道藏》是金军攻陷北宋京城汴梁后得到金代刻制的版本诏令孙明道补刻而成的。明代的山西,无论是官刻还是私家刻印图书的出版经营者,遍及全省南北各地,但仍以平阳为雕印刻书基地。今存的《山西通志》、《遗山诗集》等著作,都是这一时期刻印的善本珍品。可是,这一时期出版的书籍,并不像“宋版书自来为人珍贵,故流传至今令人争宝藏”,而是有书未经校雠,或是对于原著擅自改动,私增条目,任意删节,致使原著粗制滥造,失去原来的真实记载。清代直到现今,平阳府的出版业延绵流长。有时显得衰退,有时又呈现出繁荣景象。

由上可知,我国的图书出版业是世界上发明、应用最早的国家。雕版印刷技术的对外传播,产品的对外销售和赠送,都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虽然在清初我国仍然保持着雕版印刷技术,但是书写工整、墨色清净、纸白如玉的平水版书,仍能博得文人雅士等的好评。在宋代雕版印刷的《大藏经》和司马光等编撰的《资治通鉴》等巨著,顾然“人争宝藏”,但金版古籍,尤其是平水版的善本图书流传至今,如《赵城金藏》等卷幅浩繁的经典巨著,也为收藏的瑰宝。另外,传世的宋版《说文解字》、《尔雅》、《文选》等儒家经典著作和类书等,都是官办机构承印的。就是宋太宗下诏让王著承办的《淳化阁法帖》,也是官刻行世的。另外,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急备千金方》一书,宋代雕印,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宋代私家雕印最早最完整的法医专著《洗冤集录》一书,是南宋博学多识、精于雕刻技术的宋慈自撰自刻印刷出版的。

总之,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技术的国家,并且也是保存版本古籍最早的国家。在北宋时的木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我们的能工巧匠,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铜版印刷技术。由于我国古代匠师们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博取众长,发明了二色、三色套版印刷技术。这一技术的发明,为当时社会上流通的彩色货币奠定了基础。票面的颜色鲜艳,层次分明,光彩夺目。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国的印刷技术飞跃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在世界的印刷史和货币史上谱写了灿烂辉煌的一页。

4、文房四宝中的墨

墨是文房四宝之一,是我国传播文化的媒介物,是文物爱好者和专业人员经常注意收藏和鉴赏的一个项目。它的应用很广,不仅用于绘画、书写,同时也是捶拓碑帖的必备之物。它的出现和使用,对于我国文化史的发展和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墨。墨的历史悠久,流传甚广,早在我国商代就已开始了用墨书写文字,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已清楚地看到一片已经书写完毕、尚未刻制的用墨书笔迹。战国时史官用以纪事的“竹简”也是用墨书写的。侯马盟书中的卜筮类和诅咒类竹简均是墨写的文字。《庄子》卷七下《田子方》第二十一篇中云:“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也是用墨书写的。“古有石墨,可以磨汁而书”,所谓“石墨”,即矿物质。“至汉尚书令仆射丞郎,月给□糜墨二枚”(郎瑛著《七修类稿》卷四十四)。三国时的曹操曾用煤炭制作墨,“曹公藏石墨数十万斤,云烧此消复可用”(严可均著《全晋文》卷一〇二)。当时墨的价格也很贵,《万物录》中曾说:“石墨出三辅,上石价八百。”“宋徽宗尝以苏合油搜烟为墨,至金章宗购之,一两墨价黄金一斤”(邓之诚著《古董琐记》卷五)。“宣德间斤(墨)值五万”。宋代的沈括在他所著《梦溪笔谈》一书中,也详细地叙述了制墨原料和墨的产地等。清朝康熙年间,擅长制墨,并能写诗工画的程义(正路),在所著《墨史》中不仅谈到了墨的重量和质量,而且也列出了一份出售墨的价格表。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将名墨作为礼物赠送亲友。晋陆云《与兄平原书》中说:“今送二螺”与兄。螺即圆形墨。曹操曾把墨赠送亲友。可见我国的名墨,早在魏晋时已作为礼品送人了。

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品之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而逐渐地完善起来的。它凝结了我国历代制墨专家的聪明智慧,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和创造才能。根据有关古籍记载,我国的制墨业到魏晋时已有了墨丸。刑子愿云:“杨文秀善制墨,不用矩,而用灯煤,子彬传其法以耶律文正,文正授子铸造一万丸,名曰‘万泉万笏’”。“丸”即圆形墨。这种墨“乃漆烟松煤夹和为之。故晋人多用凹心砚者,欲磨贮沈耳。后有螺子墨,亦墨丸遗制”(陶宗仪著《辍耕录》卷二十)。曹植曾在《乐府》中写道:“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虞世南撰《北堂书钞》卷一)“唐高丽岁贡青松烟,用多年松烟和麋鹿胶制成”。从此以后我国的制墨者多用此法制作。据元代的陶宗仪著《辍耕录》说:“至唐末,墨工奚超与其子廷珪,自易水渡江迁居歙州,南唐赐姓李氏,廷珪父子之墨,始集大成,然亦尝用松烟。”李廷珪父子所制之墨“黑甚如漆,其字精明而丰腴”。宋代的大书法家苏东坡曾以“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的诗句赞颂它。“唐韩熙载命墨工朱逢制墨曰化松堂墨。”(邓之诚著《古董琐记》卷一)宋熙丰年间张卿遇专制宫廷御墨,这种墨也是用油烟和以脑麝金箔制作而成,名之曰“龙香剂”。明代宣德年间生产的龙凤大定和光素大定,也都是“御用内墨”。明朝万历年间苏州织造太监孙谨监制之墨曰“孙谨堂墨”。明代墨工方于鲁制有“九元三极墨”。这种墨形制美观,“先科精细,款制精巧”,为时人赞赏。至于徽州墨更是享誉中外,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造型美观,雕刻精细,描金和着色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它的特色是“历久不退,舐笔不胶,入纸不晕,香味浓郁,书画自如”,古代书法家曾以“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佳句赞誉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