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小学校园安全常识教育
5245300000022

第22章 学生实验事故的防范(1)

一、物理实验事故如何防范与处理

物理实验是一种动手动脑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实验的安全事故虽然比化学实验和生物实验少,但是,也要特别小心,必须接操作规范进行,注意安全。

物理实验所引发的伤害事故,虽然情况各不相同,但究其发生的原因还是有着一些共同的内在规律和因素。只要我们仔细分析研究,制定出各项相应的措施,还是能够防范于未然,大大减少和杜绝由物理实验而引发的伤害事故。

1.造成物理实验事故的隐患

物理实验所引发的伤害事故,如触电、爆炸、中毒、烫伤、割伤等,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违反操作规程

具体事故原因有如下几种:

1.1.1对整个实验流程不熟悉而引起的操作不当。如在做气体实验时,动作应缓慢,否则由于气体急剧膨胀很可能引起爆炸事故。在用220伏民用交流电时,一定要停电作业,更不要两只手同时接线,不然就会发生触电事故。用水银做实验时,千万记住不要加热水银,因为水银蒸汽有毒,人体吸入后会引起中毒事故。通电的电热器,通电的电阻等都会产生热效应,不要随便挪动和用身体接触,否则极易发生烫伤事故。用橡皮管连接玻璃管时,要先把玻璃管端用水浸润,再插入橡皮管,不然就不容易插进去,从而导致玻璃管破裂而引起割伤。

1.1.2为了图省事而引起的操作不当。千万不能用嘴直接吸和吹橡皮管、玻璃管,即便在利用虹吸作用抽吸液体,也绝不能用嘴去吸液的办法,应使用一定的装置来完成。学生们为了省事用嘴吸液的做法,容易把液体吸入口中导致中毒事故。再如将水银装入玻璃管时一定要用细颈漏斗,而如果图方便,直接把大量水银倒进管中,会引起水银外溢甚至会发生玻璃管破裂从而发生伤害事故。用一盏酒精灯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时,酒精灯中的酒精外溢极易发生燃烧事故。以上的这些现象都是贪快、贪方便的违规操作,从而导致危害的发生。

1.1.3粗心大意而引起的操作不当。学生实验中,有时也会因为一点不起眼的小问题而导致伤害事故。如在做水沸腾等实验时,不经意中把蒸汽出口对着人体;在加热容器中的液体时,没注意将液体装得太满;在加热烧瓶、烧杯时忽视了放铁砂或石棉网;添加酒精时不慎将酒精倒洒,点燃酒精灯时不小心引燃洒落在外的酒精起火等。

1.2实验室安全管理不善

实验室没有设置专职实验员的管理,有的虽设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但缺乏必要的业务知识或没有责任心,也常会发生在配置实验器材、药品时出现差错现象,从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在实验中用汽油代替煤油或酒精做燃料;做气体实验时没有配用结实的圆底烧瓶找个平底烧瓶,代替平时用器皿盛药品;实验室长期存放水银时直接让水银露在空气中;水银装入玻璃管的实验中,用普通的玻璃管等。

1.3实验室设备陈旧

实验室的设备如电路、煤气等假如长时间不维修很容易引起漏电、漏气等事故,从而引发伤害事故。

1.4实验用的器皿、用品不符合国家标准

因贪图眼前小利,或者不严格检查,购买的实验器皿、用品规格不符合标准或者实验用品时间过长已经失效变质,都可能给实验带来不安全隐患。

2.如何预防

为了尽最大可能减少和杜绝物理实验中的伤害事故,应做到预防为主。我们可针对发生隐患的各种主要环节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

2.1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学生操作时粗心大意是引起实验事故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分析,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安全教育,尤其要加强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方法的教育。在每次做实验前,教师要讲清楚正确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教师要经常观察,特别要注意对实验能力较差学生的观察和指导,以免发生实验事故,或及时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

2.2切实加强实验室的管理

2.2.1按照教委的有关规定,配齐配好专职物理实验员,不得任意减少编制。

2.2.2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中学物理知识,必须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符合上岗要求。

2.2.3各个物理实验室必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一定要照章办事。

2.2.4定期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定期对实验器材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实验安全。

2.2.5定期对实验室中的各种硬件设施如电线、煤气、开关、插头等进行安全检查。

二、化学实验事故如何防范与处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要熟悉操作规定,了解反应规律,不懂要问,不可蛮干。否则在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会危及师生的安全,甚至严重致残造成终生不幸。每一次实验前应掌握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安全守则,避免事故的发生。化学实验安全也是学校安全防范工作的重点。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思想上提高安全意识,措施落实到位,是能够防范于未然,能够减少以至杜绝事故的发生。

1.化学实验事故的隐患

分析以往发生的化学实验事故,尽管隐患有各种情况的,但是总的说来可分为人和物两个方面。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各种经济成分十分复杂。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有些部门产品质量出现严重的问题,仪器的精确度偏差很大,试剂的纯度不能保证,给化学实验带来安全隐患。

1.1仪器质量和试剂纯度达不到标准

1.1.1玻璃仪器在生产过程中,部分厂商追求眼前蝇头小利,采购的原料不合格,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先天不足;制造过程中有的粗制滥造,致使产品精确度根本达不到要求;各种仪器之间接口不严密、玻璃管壁厚薄不匀、瓶口小圆等,造成仪器密封性能降低,导致有毒有害气体外溢;有的耐高温、耐高压器皿达不到规定要求,实验中,仪器发生破裂、爆炸,为实验埋下发生伤害事故的隐患。

1.1.2化学试剂达不到实验标准。混有杂质的试剂,使实验现象不明显,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有的在实验中多次发生事故险情,有些瓶签的物质名称与试剂根本不符,有的杂质含量超过标准等。如某厂家生产的二氧化锰中含有可燃性杂质,教师用这种二氧化锰给学生做实验时,发现试管内不时闪现点点火星,在与氯酸钾混合加热制取氧气时,随时都有可能出现试管爆炸发生伤害事故,最后不得不中止了实验。

1.2不按规定使用酒精灯

1.2.1酒精灯是化学教学实验中最常用,使用也最广泛的加热器。按规定用火柴点燃,严禁用已经点燃的酒精灯对另一个酒精灯点火。但对没有实验经验的学生而言很容易发生习惯性的失误。比如某校初三有一名学生,在用火柴没点着的情况下,就随手拿临桌已点燃的酒精灯进行对接点火,当酒精灯侧转时,里面的酒精洒出,爆出一片火焰,又使得酒精灯爆裂,更多酒精洒出来,灼烧了这位学生的双手和面部。

1.2.2酒精灯内的酒精数量有严格规定,不超过灯座容积的三分之二,也不能少于灯座容积的四分之一。如果酒精太多,在移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酒精在晃动时会溢出引起失火。酒精如果太少,点燃后会发生气爆,灯头连同灯心会一块窜出来,打在学生脸上、眼部,戴着的眼镜,镜片也会被砸碎。

1.3违反化学实验操作规程

1.3.1用排水法收集并必须加热制取的氧气时,操作规程要求在收集结束后,首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停止加热。但有的同学就采取先停止加热后才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的操作顺序,这样做很危险,容易使水回流,导致试管爆裂,滚烫的玻璃碎片和试剂粉末会灼伤脸部。

1.3.2在浓硫酸稀释时,规定必须将浓硫酸顺着烧杯壁慢慢倒入水中,同时不停地用玻璃棒搅拌。加入速度不要过快,切记不要将水加到浓硫酸中。如果操作出现差错,就会造成部分浓硫酸爆沸、酸液溅出,造成人员身体伤害和桌面损坏。

1.3.3点燃可燃性气体(如氢气)前,必须先检验它的纯度,只有验证制得的气体特别纯净时,才能点燃。有的同学在做氢气可燃性实验时,没有先检验它的纯度,结果点燃时发生了爆炸,灼伤了手指。

1.3.4酒精特性是易挥发、具有可燃性,火焰呈淡蓝色,尤其在天气晴朗,光线充足的地方,酒精燃烧的火焰浅到几乎没有颜色。观察酒精燃烧火焰应在蒸发皿或表面皿等浅口容器中进行,中间要添加酒精必须先盖灭火焰或验证火确已熄灭后才能够加入。有一次小学自然常识课上,一位教师在烧杯里倒了少量的酒精演示观察酒精燃烧的火焰。因为天气晴朗,坐在后排同学看不清楚,要求再做一次。该教师一时大意,随手拿起边上的酒精瓶,就往烧杯内添加酒精,当时“嘭”的一声,手中的酒精瓶即刻发生爆裂,出现一片大火,灼伤前两排八名同学,教师也被严重烧伤。

1.4实验操作时粗心

1.4.1超量使用化学试剂也容易引发事故。在做“乙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时,按照规定只能用3~4毫升和2~3小块电石。有个学生想使实验明显些,对“小块电石”的理解不够全面,加入一汤匙米粒大小的碎电石,结果还没有把带塞的导气管装入试管口,一股强烈的乙炔气流连同反应产物发烫的氢氧化钙浊液一起喷了出来,把这位同学的手灼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