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5245000000017

第17章 学校与家庭合作的成功案例(3)

红旗小学总结了“家庭互助苑”指导模式的经验:第一,家长明显增强了主动意识。试行“家庭互助苑”的几个班级,来校参加家长学校授课的比例增高,家长与教师在讲课中的协作更默契,家长主动同教师交流的人数显著增多,课堂气氛活跃。第二,亲子间的融合度逐步提高。不少原本父子(女)间、母子(女)间关系比较紧张的家庭,参加“家庭互助苑”后关系产生了显著的改善。第三,孩子在各方面获得了明显的进步。“家庭互助苑”参与者的学习态度、社交能力、独立能力普遍比以往有所进步。

三、家校互动合作的案例

在家校合作的实践中,具有多种特色,有些实践具有综合性,在这一节中,将它们归为互动的合作实践。

师、亲、生互动的合作

“三元循环”教育指“家长教育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育家长”、“教师与家长教育学生”,通过“三元循环”教育使教师、学生与家长取得共同的发展与提高,以达成提高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

家校有效沟通的“三元循环”

一、家长教育教师与学生

本研究的进行中,研究者与学校领导没有简单地向参与研究的广大教师开展“家校”沟通意义的宣讲,而是同教师一起参与了对部分学生的家庭访问,并把访问过程中家长对家访的态度、行为等作了详细的了解、观察与记录。在家庭访问后,整理出三个典型的案例同教师共同讨论“家校”联系的必要性及作用。

案例1:学生姚某某,男,初三。

家访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本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由于在上课、课间操及其他地方爱做小动作或尖叫而早已“恶名在外”。教师们反映本学生“不服管教”,在班级里有自己的小群体,是小群体的中心人物。教师们一致认为该生头脑灵活、反应灵敏。

案例2:学生周某某,男,初二。

家访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本学生的学习成绩全年级最差,上课“眼神四处游荡,就是不太看老师”,不做任何笔记,多数上课时间不打开课本,极少主动做作业。老师找他谈心,他经常高昂着脑袋,晃动着身子。向国旗敬礼时,他的手放于脑袋后,总是“环顾”周围的同学。“他是一个对一切都无所谓的学生。”一班主任以此评价他。

案例3:学生王某某,女,初二。

家访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本学生在班里学习成绩差,但一直静坐听讲,“守规中矩”,担任班里的卫生监督员,其出色的工作使班级卫生常常得到学校的表扬。尊敬老师,说话轻声细语,做作业写字十分工整,但出错率高,从不抄袭作业。学习成绩较以前有提高,可进步慢。

针对以上情况,研究者开展了如下的工作:

(一)“让家长教育教师”。

在教师方面,研究者同学校的领导与全体教师针对这三个案例所提出的教育问题进行谈论,汇集为表格的形式,只让教师与学校回答表格最后一格的问题。问题概要如下表。

在讨论中,针对最后一个学生这么良好的表现,全体教育者表示,假若遇到这类学生必定倾注全部的精力教育好他们;对于前两类学生,有的教师提出了“家长这么不在意,凭什么要我们管”的观点;有的教师认为“正由于家长不管,教师才应当多管”。联系学生具体的家庭状况,经过一番探讨,教师们形成了共识:“学生教育舍我其谁?”表格中问题的答案终于形成了。然而,全体教育者都认为,学生教育还必须同家庭教育和影响协调一致,因而,教师们认为自己有必要教育并说服家长。

(二)“让家长教育学生”。

在学生这边,教师与研究者让自身表现差而家庭又缺少责任心的学生反思他们家长的行为,使学生思考家长是否履行了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又让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应怎么办。让自身表现好而家庭又有强烈教育愿望的学生认真体会家长教育他们的甘苦、家长对他们发展与成长表现出的迫切愿望以及他们寻求进步的积极性与热情。

二、让教师和学生教育家长

为了培养学生成长所需要的肥沃的家庭环境这一“人生土壤”,研究者还鼓励已经“觉悟”了的教师去教育还没有“觉悟”的家长。

一是教师依靠家访解决家长在对待子女上的态度问题。使教师在同家长的接触中使家长形成“自己人”心理,以此为基础再对家长提出促进其进步的目标要求,例如不搓麻将、衣着整洁、居室干净等。要求家长进步的策略为“小步行,步不停”。如此一切,都请学生做老师的联络员与监督员,充当家长进步的“小老师”。

二是开办家长学校。本研究参考了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设立的家长学校的方法,依照初中三个年级每年级为一个组的做法,每组每月活动两次。主要活动方式由研究人员、校长与有经验的教师开展讲课或谈话,“把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同家庭教育的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或者举行家长讨论会,主要请家长相互介绍自己的教育经验,各取所长,以好的家长群体促进落后的家长群体。

三、使教师与家长教育学生

在对学生或儿童的教育中,常常习惯说理,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方法容易让学生形成逆反心理,效果并不显著。在循环教育的这一环节中,倾向于依靠家长和教师良好的行为示范与合理而适度的引导达到对学生发展的全面的影响。

实践策略的第一步是“由关心开始”。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关心是把对学生的关注作为起点的。关心不能只停留在关注的层面上,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关心还必须同他们对学生的实际帮助联系起来。教师的帮助主要表现在学业上,特别是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的帮助。家长的帮助较多地表现在他们为儿童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上以及帮助儿童解决其社会适应性的问题上。

实践策略的第二步就是增强教师敬业、家长尽责的意识和素质。家长和教师给学生树立积极良好的模范形象是教育学生的最好的、最有力的方式。提倡教师与家长对工作、对家庭尽职尽责,对学生的关心细致入微,用真心唤醒与打动学生,以真诚感召学生的良好行为。

“三元循环”的实践方式不单在根本上克服了学校教育中学生纪律散乱、学生学习乏力的问题,并且让全体学生向着“诚实的劳动者,优秀的、完全合格的公民,不断探索的研究者,勤奋好学的思想家,为自己的人格尊严而感到自豪的人”的发展。同时,这一实践也教育了教师与家长,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以提高,教育情感得以升华;让家长深深地理解自己在儿童教育中的角色和自己所应当担负的重任。

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合作

某小学从1979年起探索并逐步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经20多年的改革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据的多元参与互动教育模式,并逐渐得以完善这一教育模式的有效机制。

学较、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元参与的互动教育”

这一机制主要由教育队伍、领导机构、工作制度和教育基地四方面构成。

一是领导机构。由两套班子组成领导机构,一套是以校长负责的行政领导班子,一套是由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协调管理的领导班子。两套班子工作协调,组成强有力的指挥系统。其中,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在学校设立常设领导机构与专用办公室,职责是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促进并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三结合教育委员会下设品德教育、传统教育、科技劳动教育、文化艺术教育、教育科研和家庭教育六个部,且设校、班两级家长委员会,架起学校与家庭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教育信息传递、教育经验交流的桥梁。

二是教育队伍。建立校内外协作、专兼职合作,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人员联合组成的教育队伍。校内专职教师是德育队伍中的主体,校外辅导队伍是德育队伍的重要补充力量。学校聘请校外辅导员200多人,其中有老红军;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中的战斗英雄和各行各业的劳模与企业家;有教育、文化、科学工作者,依照辅导员的各自优势,构成典型引导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科技劳动教育、文化艺术教育等多种类型,同学校教育队伍密切配合。

三是教育基地。学校对社会开放,创建相对稳定有效的系列教育基地。在社会的支持下,联合建立起功能配套的学工、学农、学军以及社会服务、社会考察、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艺术活动基地等共30余个。其中有企业、工厂、军民共建单位、文化科技单位、红领巾胡同及商业街道等。这些活动将行为规范训练、思想品德教育、艺术教育及党团活动、法制教育融为一体,全面改善了学生素质。

四是工作制度。为了确保多元参与互动教育模式的有效实施,学校制定了各项制度,如三结合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规定每年举行总结表彰大会一次,至今已举行了19届。还有学校领导向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定期汇报制度、家长学校制度、三结合教育基金制度、学校开放日制度等。

实践表明,岳阳道小学的多元参与互动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了学校管理的开放性、科学性、效益性和整体性,促成了五个“有利于”:①有利于更好地协调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从整体的、宏观的角度考虑学校内部结构的协调及外部环境的优化,达成纵向衔接、横向渗透、内外结合;②有利于持续加强同社会系统的联系及信息交流,根据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不断调整学校的各项工作,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③有利于社会各界理解学校教育、增强参与意识,既给予学校充分的发展空间与物质支持,又能尊重教育自身的规律及原则;④有利于在充分依靠社会的基础上,强化学校的发展与自我制约的能力;⑤有利于深化“结合”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引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