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质的打造(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5241800000017

第17章 保持谦让的美德

谦让,是君子之道。君子之所以懂得谦让,是因为这不仅是做人的美德,也是做人的智慧。以退为进,以屈为伸,才是做人的大道理。常见小人斗气,锋芒尽露,睚眦必报,不可一世,最后害人不利己,教训实在深刻。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字经》里的"融四岁,能让梨",讲的就是一个关于谦让的故事。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四岁的孔融看了看盘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小,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后来,孔融果然成了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建安七子"之一。

谦让是高贵者的通行证,沿着谦让的路走下去,收获的是君子美名;而小人好斗,不仅摸不到高贵的门槛,连自己仅有的光环也会黯然失色。君子懂得尺蠖之道,一伸一屈,因而受辱时不反击,知道谦让的本性能战胜狂傲的对手;君子懂得隐藏自己的智慧,不计较暂时的嫌隙,把眼光投向将来。

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辱使命,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十分信任蔺相如,拜他为上聊,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立了多少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见到蔺相如,总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真是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他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这件事可把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他们责怪蔺相如不该这样胆小怕事。

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

他们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

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但为了保卫赵国,我就敢当面责备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倒反怕了呢。因为我想过,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就为了这个,我宁愿容让点儿。"

有人把这件事传给廉颇听,廉颇感到十分惭愧。他就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他见了蔺相如说:"我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容让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两个人都激动得流了眼泪。打这以后,两人就做了知心朋友。从此,两位一文一武大臣,共同辅助国王,使国家日益强大。

从这个"将相和"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的谦让哪里有软弱可欺的成分?有的却是处世的智慧、做人的诀窍,和宽宏大量的君子风范。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争强好胜,斗气斗狠,就是不斗智比谦,他们以为谦让就是无能,是屈辱行为,丢了自己的脸面,会受人耻笑,于是步步紧逼,锋芒毕现,不争个高下不罢休,不斗个你死我活不收手,其结果自然是害人害己。他们或者有点能耐,就自视清高,傲视天下,有一种舍我其谁的狂妄。直至碰得头破血流,才明白自己不过是半瓢水。

同样是古代的事例,春秋时的颖考叔和公孙子都的故事却是悲剧。

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觉得露面的机会来了,个个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

第一个比赛项目剑术。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一时刀光剑影,互不相让。经过首轮比拼,选出前六名。

接下来是比箭,六名胜出者各射三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其中公孙子都,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只见三箭连中靶心,博得一片喝彩。不免洋洋得意,认为这先行官非己莫属。

但有一位将领,是个老人,胡子都白了,叫颖考叔,也是个身手不凡的主儿。只见他走上前来,从容不迫,拈弓搭箭,"嗖嗖嗖",三发三中,居然与公孙子都比了个平手。

两将并列第一,还须再考。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对他们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颖考叔,没把这老将当一回事。谁知刚跑了一半,公孙子都脚下一滑,摔了个跟头。等爬起来,颖考叔已把车抢到了手。公孙子都不服,扑过来就抢车,两人又打起来了。庄公忙令制止,并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同时命公孙子都为副将。公孙子都居人之后,怀恨在心,难服这口气。

颖考叔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都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恨得要死,竟抽出一支箭,瞄向颖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颖考叔从城头上射下来。

这个悲剧的发生在于两人都锋芒太盛,互不相让,非得拼个高低不可。持这样的心态去处世,带来的不是悲剧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