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文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5233400000026

第26章 海明威(1)

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著名作家。他一生的经历就是一部传奇。他亲身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也曾涉足非洲丛林、险遭(zāo)不测,他还是最早到中国采访报道中国抗日战争的美国记者之一。他做过记者、斗牛士、拳击家、打狮子的猎手和帆船上的渔夫,老年时,在与病魔进行了长期的抗争之后,他举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终主宰了自己的命运。

海明威对20世纪的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作品《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等,都是广为流传的经典名作。其中,《老人与海》为他赢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出人头地的少年

1899年7月21日,橡(xiànɡ)园镇北大街439号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这是一个男孩,身体健壮,哭声洪亮。

他出生以后不久恰逢他父母结婚三周年的纪念日。他的双亲特地选定这个喜庆的日子,抱着他去教堂举行了洗礼命名仪式,用来自母系的“欧内斯特”和来自父系的“海明威”给他取名为欧内斯特·海明威。

海明威同橡园镇的大多数孩子一样,有称得上美满富裕(yù)的家庭,有望子成龙望子成龙:希望儿子能成为出人头地或有作为的人。而且教子有方的家长,更为难得的是:这里名师云集,拥有与“中产阶级之都”相称的全州第一流学校。

作为“中产阶级之都”的居民,海明威的双亲不仅具备引导儿子走“正道’”的“主观愿望”,而且具备“客观条件”。这不是天下所有的孩童,尤其是20世纪初的美国孩童都拥有的幸运。

海明威的父亲克拉伦斯·埃德蒙·海明威毕业于芝加哥鲁斯医学院,获硕士学位。在橡园镇开业行医数年后,又曾到明尼苏达州的圣玛丽医院进行高级研修。海明威的母亲格莱丝·霍尔很有艺术方面的天赋(fù),少女时代的梦想是当歌剧演员,但一场大病弄坏了她的眼睛,虽于形象无损,但中学毕业以后便辍(chuò)学在家陪伴多病的母亲。她直到毕业都葆(bǎo)有对音乐、美术与上流社会文明的追求与热爱。她的大部分时光都是怀抱职业女性的追求而在家庭主妇的位置上度过的。

海明威的童年时代正是他们家兴旺发达的年代。他有两个“家”,一个在密执安湖南岸的橡园镇;另一个在密执安湖北部的贝尔湖畔(pàn),那是他们度假的“家”。

他刚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在贝尔湖畔——后改名为瓦伦湖——建了一幢(zhuànɡ)称为“温德米尔”的夏季别墅。

这里景色优美宁静。而不远处的贝根农场和森森里的印第安人村落,又使别墅的主人不致感到寂寞和清冷。海明威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第一个生日,直到18岁中学毕业,他几乎每年夏季都要来这里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恩赐(cì)。

海明威在贝尔湖最初享受了童年的快乐。1900年夏天,他们全家第一次住进新建的温德米尔别墅。刚刚一岁的海明威已能单独行走。他爸爸买了一条小木船,整个夏天,海明威和他姐姐就像水里的青蛙一样坐着这条船在湖上划来划去。

埃德蒙医生为孩子们订了一份《自然界的禽(qín)鸟》的画册,它使海明威对书籍发生了最早的兴趣。其中的图画使他着迷,特别是那些滑稽(jī)有趣的动物漫画,常逗得他哈哈大笑,埃德蒙医生不失时机地教他辨认,给他讲关于鸟和其他动物的故事。到他一岁半的时候,他妈妈惊诧(chà)惊诧(chà):惊讶诧异。地发现,他指着《自然界的禽(qín)鸟》中的图画,竟能准确地说出七八十种鸟的名称。

海明威从小表现出来的性格毕生都没有改变。他一碰到不如意的事,总是又喊又叫,暴跳如雷,但游戏时候却循规蹈矩循规蹈矩:遵守规矩。,一点不发脾气。

他妈妈做祷(dǎo)告时,他也跪在旁边。可是,他妈妈还没说上几句话,他便一跃(yuè)而起,大喊一声“阿门”,表示祈祷结束了。

他很小就表现了驾驭语言的特异才能。一岁多时,就把种牛痘(dòu)留在皮肤上的斑点说成“坏了的蓓蕾”,把身上碰破的伤口说成“猫头鹰的眼睛”,还喜欢给人和物取各种各样的名字。妈妈写的歌曲“啊,月光下的瓦伦湖”被他恶作剧地改成“啊,月光下的老拂狒(fèi)”。

他很小就有以男孩为荣和对男孩亲近的意识,当别人冲他脸上的酒窝叫他“玩具娃娃”时,他一边跺脚,一边抗议:“我不是玩具娃娃,我是波尼·比尔(西部电影中的英雄)。砰!我要开枪打死你!”任何他拿着顺手的东西,都可以变成枪和炮。玩起“战争游戏”来,他满头大汗,非常投入。

海明威刚离开幼儿园就从母亲那里得到一把小提琴。从此,格莱丝就像当年盼望自己登台演出歌剧那样,热切期待出席儿子举行的音乐会。她创造一切条件让海明威接受以音乐、美术为核心内容的熏(xūn)陶。她认为这是一个上流社会的孩子应接受的文化教养。

有一次,妈妈问他:“欧尼(欧内斯特的昵(nì)称),你最怕的是什么呀?”

海明威把一枝旧式的步枪扛在肩上,雄赳赳(jiū)、气昂昂地在屋里走来走去,兴致勃勃地大声喊道:“我什么也不怕!”

他极富想像力,常常把听说的或是看到的事情,整理一番,编成一个完整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海明威3岁生日的时候,父亲送给他的礼物是一根精制的钓竿,海明威扛(kánɡ)着它兴致致地跟随父亲到贝尔湖去钓鱼。这是他平生第一次钓鱼,几乎是无师自通,父亲只略加指点,他就能把准鱼吃饵(ěr)的时机,自己把鱼拖上岸。

再大一点,父亲又带他去打猎,他们在湖边、草原和树林里打浣(huàn)熊、打鹧(zhè)鸪(ɡū)、打野鸭。有一次,他们和一个印第安人一起外出,路上碰到大群鹧鸪,受惊后扑棱飞向天空。埃德蒙医生用一枝老式步枪,很快就射落五六只。那印第安人非常佩服埃德蒙医生的枪法,小小的海明威也佩服父亲。

到海明威10岁那年,他父亲送他的生日礼物便是一枝一人高的猎枪。它得到小主人的百般珍爱,成为陪伴少年海明威遨(áo)游山林水泽之间的亲密伴侣。

5岁的海明威,参加了由他父亲组织起来的自然学习小组——阿卡西俱乐部。他在俱乐部里年龄最小,却最活跃、最自豪。这个俱乐部在埃德蒙医生的指点下,经常到树林里去采集标本,识别动植物。海明威在这个俱乐部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他的中学时代。

在户外活动中,埃德蒙医生注意培养海明威的勇气。耐心、坚韧(rèn)精神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教给他各种知识和技能:如何在野外生火烹(pēnɡ)煮食物,如何使用斧子砍树,如何在林中空地搭棚子,如何观察动物的踪迹,如何区别有益动物和有害动物,如何上鱼饵(ěr),如何自制猎枪子弹……而且要求他无论学什么干什么,都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精神高度集中。,精益求精地做好。

“做好”,是他们父子俩终生奉行的信条。

海明威4岁入幼儿园,6岁入初级小学,14岁入橡园镇高级中学。按他的出身和教养,他本来还应该进大学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以至他成了惟一没有进过大学的美国现代作家。

青少年时代的海明威既聪明又健康。他适应性很强,在瓦伦湖和父母力所不及的地方,是个“野孩子”,好奇贪玩,“什么都不怕”,管不住自己,小小年纪就有过许多次离家出走,乐而忘归的经历。

但一跨(kuà)进那幢黄色的大楼,他又是个文明好学、不违(wéi)校规的“小绅(shēn)士”。而且母亲给他的“虚荣”和艺术创造气质,父亲给他的“务实”和勤奋认真精神,使他样样事情都要争第一。出人头地的追求经常给他带来欢乐,也常使他感到苦恼。

初入学时,他深为自己个子矮小而苦恼。他比只大他两岁的姐姐玛丝琳(lín)矮一个头。姐姐上学迟,与他同年级,虽然也才16岁,看起来却像个成年的女子。海明威渴望长到他姐姐那个高度,可老是上不去。

他想加入足球队,但个子小,体重轻,不符合基本要求。

于是他进了射击队。射击与身高体重无关,个头小照样能成为神枪手。可他眼睛的视力又不好。他全靠那种争第一的精神,在一次满分的150分的射击比赛中也取得了112分的好成绩。

到16岁时,海明威反倒比姐姐高出一个头。

身高体健的海明威现在“出人头地”了,在田径队当了队长,在游泳队也当了队长,在篮球队做了主管,而且成为水球队、射击队的主力。此外,他在大提琴方面漫长的学艺史,也使他成为学校管弦乐队的成员。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音乐天才,但他不放弃这份“荣耀”,他要成为同学们中最出色的。

不久,海明威到芝加哥拳击训练班上第一堂拳击课了。

这险些成为他的最后一课。给他安排的斗拳对手是个中量级职业拳击手中的佼佼(jiǎo)者。这位拳师从训练新手起见,开始时注意轻打互让。但是海明威劲头十足,出手凶猛,大有初生牛犊(dú)不怕虎、要一决雌雄的气势。

拳师被激怒了。

于是,片刻之后海明威就倒在地上,鼻子挨了颇有分量的一击,血糊了一脸。

第二天,海明威的鼻子上贴块纱布,眼睛底下一片红肿,但他照样出现在拳击训练场上。不久,他右眼又挨了一拳,医生担心他这只眼也会减退视力。

别的学员早已纷纷退出训练,海明威却坚持到底。他身上常常是青一块紫一块。他就像一头小公牛,从来不知道退却。在名师的指点下,他的技艺不断提高。他要强,好胜,但绝不投机取巧投机取巧:利用时机和巧妙手段谋取个人私利,也指不愿下苦功夫,凭小聪明侥幸取得成功。。

有时候,他把他母亲的音乐室也作为拳击场,带一大帮同伴到那儿一打就是好几场。当他们的拳击练习转变为殴(ōu)斗时,格莱丝就把他们赶走,于是他们练习拳击的地点便又马上转移到附近一个地下室里的小体育房。

他代表橡园镇到芝加哥多次参加拳击比赛。他从中学时代开始的拳击热保持了一生。他到老都没有失去对拳击的兴趣,技艺也一直没有荒疏。

拳击中还产生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拳击教会我绝不能躺下不动,要随时准备再次跃起。”“打拳击凭天性,即使打死人也不是为了要打死人。正大光明地打,打拳击是为了取胜。”

海明威是橡园中引人注目的体育健将,他在学业方面也是出类拔萃出类拔苹:形容超出同类的人。的。

在生物课上,他写了一篇关于蚱蜢(měnɡ)的论文,一下就写了6页。对于蚱蜢,他再熟悉不过。他不知抓过多少蚱蜢作鱼饵(ěr),他父亲带他作过解剖(pōu)。但他在文章里不提这些,仿佛完全是课堂的收获。

他的文科学得好,这正是橡园中学注重的。但他不喜欢已无实用价值的拉丁文,他母亲懂拉丁文,在家给他补课,费了很大力气才提起他的兴趣。但他喜欢的几门课程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古代史考试经常得满分,这大概也是他母亲对高雅文化的崇(chónɡ)拜在他的学业上结出的硕(shuò)果。他本人没有“好古”的天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是看重“现在”,看重“今天”。

但他要求自己干好,干好才有荣耀。

他最擅长的是写作,演说也得过奖。一位老师多年以后评论说:“欧内斯特是‘优等生’,在文学表达方面很有天赋。”另一位老师说:“我记得,他在课内写的东西就完全与众不同,在我看来简直不像布置的作业。”这两位老师是英语教师兼校园文学杂志的顾问。

这两位老师热心指导海明威习作。她们的性格一个接近海明威的母亲,一个接近他父亲。比格斯小姐喜欢写想像的、浪漫的文章;迪克逊小姐则诚恳,讲求实际。她们对海明威的中学习作都有影响。他各种体裁都写,各种题材都有。他写诗歌,写类似小说的短篇故事,写游记,写校园通讯报道,写小品文。有文笔随和的,有一本正经的,有幽默风趣的,也有追求诗情画意的。他写得最多的是惊险故事和幽默小品。

开始寻梦的传奇

中学毕业以后,成绩优异的海明威却不愿上大学。他心驰神往于大洋彼岸的欧洲,那里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美国也正好在他毕业这一年宣布参战,并在全国招募(mù)开往欧洲战场的志愿军。海明威兴冲冲地去报名,却因年纪不满18岁而被刷下来了。

于是,经过朋友介绍,他到《堪萨(sà)斯城明星报》当了一名记者,新鲜感和好奇心驱使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

《堪萨斯城明星报》当时正在揭露市政当局的贪污腐败现象,海明威主动要求收集证据,在报纸上让他们暴光。他首先深入各大医院,发现治病要用的X光设备、防腐抗菌(jūn)药剂都不够用。为了查出是谁贪污了用于购买这些设备的钱,他扮成送文件的人潜入了市政府……

“站住,你干什么的?”警卫大声喝道。

“对不起,我是来送文件的。”海明威从容不迫地答道。

“送到哪个部门的?”

“民政部。”因为早已打探清楚,海明威对答如流。

警卫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见他穿得还十分体面,就放他进去了。

一进大楼,海明威直奔民政部部长的办公室,因为他早已打听到部长和他的秘书外出了。

他用备好的钥匙(shi)打开门,进入屋内,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所需的资料,拍下照片,放回原处,然后非常自然地走出了大门。

他匆匆忙忙地往报社赶,这时,突然发现前面路上躺着一个人,走近才知道,这是一个因出天花发高烧而倒在地上的人,周围的人害怕传染,都纷纷躲开了。

海明威知道自己一岁多就种过牛痘(dòu),有免疫(yì)力,于是他走上前去,把病人搀(chān)扶起来,背在肩上,把他送到了医院……

这件事更加激起了海明威心中的怒气。当时脑膜炎、天花正在流行,而那些官僚(liáo)政客们却在大笔大笔的贪污受贿(huì),这同犯罪、杀人有什么区别呢?

第二天,《堪萨斯城明星报》以大量篇幅详细揭露了那些官僚(liáo)政客们犯罪的事实和证据。铁证如山铁证如山:形容证据确凿不移。,犯罪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哪里有险情,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海明威。

年轻的海明威充满着朝气、敢于冒险,努力想把工作做好。

报社里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威灵顿编辑,他要求手下的记者学会一整套关于新闻、通讯、报道的写作程式。

它总共有110条:一、要用短句;二、要有明快的风格;三、要切实可靠;四、要用动作性强的词……

威灵顿信奉这些条令,他很可能是“始作俑者”之一,起码是拥护者、执行者。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上司,但也是海明威一生中遇到过的最出色的报界高手。海明威佩服的男人或女人为数不多,他是其中之一。

他要求海明威即兴写出事情经过,写完便删、删、删、文绉绉(zhōu)的形容词在新闻报道中没有位置。诸如“辉煌灿烂的”、“五彩缤纷的”、“宏伟的”、“美丽的”等形容词,统统要删(shān)掉。不许写“黑色的乌鸦”,乌鸦都是黑色的,不许写“大的悲剧”,悲剧都是大的;“用动词,写行动,要真实可靠,不要评论,不要形容词,不要把读者弄得气急败坏。”

报社里那“巨大的房间”里还有一个令海明威佩服的人,叫里昂·摩(mó)斯。海明威与他并无多少交道,但对他印象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