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探险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5233300000012

第12章 哥伦布(1)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约1451~1506),意大利人,航海家。他相信“地圆说”,认为从欧洲的大西洋沿岸一直西行,可以到过东方,并制定了一个航行计划。在遭受了多次挫折后,得到西班牙国王斐迪南和女王伊萨白拉的支持,1492年8月3日率3艘船和87名船员,终于到达美洲大陆,揭开了人类历史上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小小少年的大大梦想

1451年金秋的一天,哥伦布出生在热那亚的一个毛纺织工匠多米尼各·哥伦布的家里。在离其父亲作坊只有几条街的地方,人们就可看到广阔的热那亚港伸展在地中海的海湾利古里亚海岸边。孩童时代,哥伦布就在城里到处跑,在造船师傅、商人和水手中间挤来挤去。在码头边他看到绘制地图的人叫卖地中海沿岸地图,……这个在热那亚港长大的孩子,深深为迷人的大海所吸引。后来他在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中,曾回忆道:“在幼年时,我就进行海上航行。”他初次出海时究竟几岁,我们无法确定,据推测,可能只有10岁。

老哥伦布对儿子的希望源于文艺复兴给社会带来的一线光明。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使科学和文化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于是,热爱科学、崇尚文化的风尚,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普遍兴盛起来。在这种背景下,老哥伦布决定让儿子去上学。虽然这个纺织工还不能为儿子的成长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但是,他却知道只有上学,才会有希望。

在父亲的要求下,少年哥伦布拿着父亲的血汗钱走进了刚刚开办的学校。这个两眼有神、满脑子充满幻想的孩子,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坐在了崭新课桌前。这个新兴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很不正规,没有教材,也没有详细的教学计划、,而是根据社会流行的东西,老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在哥伦布上学时,学校开设的课程有:数学、拉丁文、地理学、天文学,还有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和神学等。

精力旺盛的哥伦布,对坐在教室里规规矩矩地听课没有兴趣。每当上课铃响过,老师在讲台上开始讲解他不喜欢的东西,而哥伦布则两手托腮,眼睛发直,想自己喜欢想的事情。有一次,老师讲地理知识,发现许多学生在交头接耳,只有一个学生两眼直直地看着前方。老师很高兴,以为在自己的学生中,总算找到了一个忠实的听众。于是,他就指着这个学生问:“请你回答,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连问三声,这个学生竟然毫无反应。直到老师走下讲台过来、用教鞭点到他的脑门时,这个学生才猛醒,仰着头反问:“发生了什么事?”老师只好把问题重复一遍,被问的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是方的。”整个教室里一片笑声。老师失望地摇了摇头。原来这个学生就是哥伦布。

下课以后,同学们嘲笑哥伦布:“原来地球是方的。”“是方的还叫球?”

面对同学们的奚(xī)落,哥伦布并没有恼怒,而是反问道:“你说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

“当然是圆的。”一个同学回答。

“你怎么知道是圆的?”哥伦布进一步追问。

那个孩子答不上来。又一个孩子说:“老师这么讲的。你不听老师讲课,还反问别人,笨蛋。”

“老师讲的就是正确的吗?”哥伦布反问。

“老师讲得还能有错?”好几个孩子都这么说。

哥伦布一时没有词了。但他不甘示弱。想了想,他又问:“地球有边吗?”这下把小同学们都给问住了。见没有人能回答,哥伦布得意起来。突然,一个孩子说:“你别得意,我知道地球有边,地球的边就是大海。在东边,是亚得里亚海;南边,是爱奥尼亚海;西边,是第勒尼安海……”

那个孩子丰富的地理知识让哥伦布心中暗暗佩服。然而,他是个不服输的人。沉默了几秒钟后,哥伦布脑瓜一转,又提出一个新问题:“你知道得多,那么,你告诉我,地球有多厚?天空有多高?大海有多宽?”哥伦布的问题,把那个滔滔不绝地讲地理知识的孩子给问住了。哥伦布脸上又泛起了胜利者的喜悦。

“我知道,”一个高个子男孩对哥伦布说:“地球有挖不透那么厚;天空有看不见那么高;大海有行不到那么宽。”

“这是哲学狡辩。”一个孩子不满地说。

“对,是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式的狡辩,是什么内容也没有的哲学狡辩。”一直在一旁听孩子们辩论的老师说。他为学生们对他的地理课感兴趣而高兴。然而,他的加入却把孩子们争辩的氛围破坏了。孩子们的兴致顿时没有了,一个个悄悄地溜了。

课堂上的难堪、同学们的奚落奚落:用尖刻的话教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讥讽嘲笑。与争论,意外地使哥伦布对地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特别喜欢上地理课。凡是老师讲过的地理内容,哥伦布几乎一字不落地记下来。在短暂的学习生涯中,哥伦布的地理成绩一直很好。至于其他的课程,由于哥伦布对它们缺乏兴趣,就很少及格了。

别看哥伦布上学时的表现平平,他玩起来却有一套。他最喜欢作的游戏是海盗抢劫。他从别人那里听来了许多海盗故事。每当孩子们聚到一起的时候,他就组织大家玩海盗游戏。在这群小海盗中,他是头领。海盗离不开船只,船只需要在海里航行。那时,哥伦布就是船长,手下有大副、水手长、水手等。上岸之后,他们开始抢劫。此时,哥伦布就变成了司令。每次作游戏,哥伦布都要为他的船只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划一条海上航行路线,确定一个抢劫地点。当然,这些名字和路线都是他自己编造出来的。比如,他会给船只命名为“圣母玛丽亚”号、“国王”号、“王后”号,有时干脆就叫“海盗”1号、“海盗”2号等。哥伦布常常把听来的故事与课堂上学来的点滴地理知识结合起来,用到他的海盗游戏中去。

哥伦布在学校读了几年书。老师和学习好的学生都瞧不起哥伦布,可是,那些喜欢玩的孩子们,却离不开哥伦布。每当下课或者放学之后,在哥伦布周围总有一帮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们聚在一起,不是听哥伦布东拉西扯,就是搞一些惹人讨厌的恶作剧。他们搞恶作剧,有时是捉弄学生,有时还敢捉弄老师。

少年时期的哥伦布,样子长得不漂亮,两只眼睛没什么精神,再加上他经常胡思乱想,表面上给人一种懵懵懂懂懵懵懂懂(měnɡ):糊涂,不明事理。的样子。所以,老师很不喜欢哥伦布,这种不喜欢,有时还表现为一种鄙视。尤其是在课堂上,老师不时地对哥伦布进行嘲弄。这使哥伦布很不满意。他想找机会报复老师。学校对哥伦布的行为十分生气。于是,校长派人把哥伦布的父亲找来,向他讲述了哥伦布在学校的所作所为,并且告诉他,要么哥伦布自动退学,要么等着学校开除。老哥伦布无可奈何,只好把儿子领回家。老纺织工把儿子领回家后,找来一根棍子,狠狠地把他揍了一顿。在儿子身上出完了气,他就再也不管儿子了。

离开学校的哥伦布觉得自己又获得自由了。这时他才11岁,做工没人要,父亲又不能不给饭吃。有饭吃,有衣穿,既不用干活儿,又不用上学,哥伦布觉得这日子过得很自在。别的孩子还在上学,没有人跟哥伦布一起玩耍,他就一个人四处游荡。他把小城内的每一个角落都转遍了,都觉得没意思,就到海边和港口上玩耍。在港口上,他观看渔民们出海时的仪式,看他们如何杀羊祭海,看他们对大海虔诚地祭拜。这一切都让哥伦布觉得好玩。

老哥伦布看到精力充沛(pèi)的儿子一天到晚东奔西跑,知道他不是读书的材料。他心想:与其花钱让他无所事事,还不如让他自己去挣饭吃。

哥伦布所在的热那亚是个港口城市,海上贸易比较发达。哥伦布12岁那年,父亲通过朋友,在近海的一条船上为儿子找了个打杂的差使。本来就对学校生活没有兴趣的哥伦布,按照父亲的安排,高高兴兴地上船当了小工,开始了他向往的海上生活。

真正的海上生活,可不像想象中那么浪漫。当时,航海使用的都是木质帆船。船的吨位一般只有几十吨,上百吨的就是大船了。近海使用的大都是小船。在风平浪静的条件下行船,一般人还能忍受,但是,一遇到风浪,就会让人头晕呕吐。哥伦布上船后,第一次出海,就遇上了风浪。几十吨重的小船,在茫茫大海上,就像一只鸡蛋壳,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掀入旋涡。船长指挥着手忙脚乱的船员们,收紧船帆,控制着船舵。全船的人面无表情。他们很明白,遇到这种天气,不葬身海底算是幸运了。第一次上船的哥伦布,还不适应海上的生活。他在船的颠簸中,不停地呕吐。船上的大人们,随时准备迎接死神的到来,谁还顾得上一个呕(ǒu)吐的孩子呢?哥伦布是幸运的。这条船披风浪耍弄了几个小时后,竟然没有翻。它奇迹般地被吹到了岸边。虽然船只搁浅,但是,船员们的性命都保住了。

第一次出海历险归来后,老船员问哥伦布:“航海的滋味怎么样?”

“好玩,比游戏好玩多啦。”哥伦布回答。

“这小子真会说大话,说不定下次请他去他都不去啦。”一个年轻船员说。

“谁不去谁是犹大(圣经故事中的叛变者)。”哥伦布毫不示弱地回答。

“这家伙嘴还挺硬。”一个船员说。

3天之后,哥伦布果然又出现在了准备出海的那条船上。

海上生活也有平静的时候。每当行顺风船肘,除了掌舵和观察的人之外,其余的人就闲了下来。海员们开始天南地北地讲述自己知道的奇闻。哥伦布最喜欢听别人讲故事。他不仅从故事里获得乐趣,而且,从故事中寻找未来的希望。海员们讲海神,讲《圣经》中的故事,讲北欧海盗,讲欧洲的骑士,讲西班牙的斗牛,讲古罗马竞技场等等。这些精彩的故事把哥伦布深深地吸引住了。为了听这些故事,他一刻也不愿意离开。离开了海员,谁还有闲心给他讲这些动听的故事呢?

少年哥伦布在艰难危险的海上生活中一天天成长。有一天,一个海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叫中国的地方,那里非常富饶(ráo),地里能长出植物香料,地上的石头下面埋藏着黄金。

统治这个国家的是皇帝。皇帝睡的床铺、坐的椅子,都是黄金制成的。整个皇宫就是一座金店。地上铺的是金砖,屋顶上盖的是金瓦,甚至连装水的大缸,都是黄金做成的。

没想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哥伦布被这个故事迷住了。对于一个从小就在贫困中挣扎的少年来说,他作梦都想着得到黄金。等海员刚讲完故事哥伦布又缠着他问个不停。

“中国在什么地方?离意大利有多远?怎么才能到达那里?中国的黄金真的那么多吗?有那么多的黄金,我们为什么不去抢?”

“你烦不烦人?讲故事就是讲故事,听一听就完了。为什么?为什么?哪儿有那么多为什么?”讲故事的海员对哥伦布训斥道。

“对不起啦,叔叔,请你多告诉我一点你讲的那个故事。”哥伦布央求道。

“我也是听人家讲的。”海员见哥伦布一副可怜的样子,就不再训斥他了。

“叔叔,你听谁讲的?告诉我行不行?”哥伦布紧迫不舍。

“讲故事还讲出了麻烦,非要问个究竟。看来我要吃官司喽。”海员自言自语道。

“求求你嘛,我只想对这个故事知道得更多一点。”

“是我听我的邻居讲的,你要调查你就去调查吧。”海员没好气地说。

哥伦布下船后,真的找到了海员的邻居,向他讨教关于中国的故事。邻居告诉哥伦布,关于中国的故事,出自一个叫马可·波罗的人写的关于中国的游记。你要想了解更多的内容,就去阅读《马可·波罗游记》。

听到这些后,本来不喜欢读书的哥伦布,真的到处寻找起《马可·波罗游记》来。花了几个月的功夫,少年哥伦布终于得到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这是一本用拉丁文写的书。然而,哥伦布只有认识几个拉丁文字母的程度。

为了读懂《马可·波罗游记》,哥伦布一面在船上干活谋生,一面学习拉丁文。用了两年时间,他竟然能够读懂拉丁文著作了。他开始仔细阅读《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太精彩了。他在书中看到,遥远的中国太富有了,那广阔的田野中,长满了香料和庄稼;无边的草原上有成群的牛马;茂密的丛林中栖息着会唱歌的鸟……这些就好像是童话中的世界。书中还描述了日本和印度。哥伦布一遍又一遍地仔细读着《马可·波罗游记》,在他认为重要的地方,都作了批注。

哥伦布读《马可·波罗游记》不是为了消遣(qiǎn),更不是为了到中国去旅游。他看中的是书中关于黄金的描述。尤其是中国皇宫和日本王宫中的黄金,更是让哥伦布向往。马可·波罗没有到过日本。他凭借在中国听到的关于日本的传闻,对日本作了一些描述。马可·波罗写道,在中国东面的大海里,有一个叫日本的国家,那里盛产黄金,但是,国王不让黄金外流,因此,黄金在那里成了专供国王享受的东西。日本国王使用的一切都是黄金制作的。王宫中的道是用4厘米厚的金砖铺成的,窗户框是用金条制成的。王宫里的人死了,要穿上金子做成的衣服和鞋子才能下葬……正作着黄金梦的哥伦布,被精彩的描述惊呆了。

“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地方?这么多黄金为什么不去抢?”哥伦布反问自己。他决心到东方去,到中国去。干什么?去探险,去掠夺那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jié)的黄金。

到中国去,到印度去,到日本去,这是哥伦布的梦想。但是,中国在哪里?哥伦布一无所知。这个充满野心的穷孩子,还没见过什么世面。在陆地上,他到过的地方,没有超出自己从小生活的小城热那亚;在海上,没有超越过属于意大利的利古里亚海。

自从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之后,哥伦布像着了魔一样,一有空闲,就向人打听关于中国的事情。他向老海员打听,向船长打听,向他遇到的所有的人打听。然而,任何人对于中国的认识都没有超出《马可·波罗游记》。而这本书早已印在哥伦布的脑海中了。哥伦布向人请教,怎样才能到达中国?有人告诉他,中国在东方;有人告诉他,中国在海上……已经习惯于海上生活的哥伦布,一听说中国在海上,就觉得有了希望。既然中国在海上,那么,坐船就可以到达中国了。这是哥伦布的结论。有了这个结论,他就觉得有了到达中国的希望。从此,学习航海知识、地理知识、天文知识,搜集天文、星位、地理、海图等方面的资料,就成为哥伦布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哥伦布已经不满足于听别人讲述的事情了。他发现人们口头传说的东西并不可靠。比较可靠的知识主要集中在书本中。哥伦布认识到自己缺少文化知识后,就立即着手学习。

为了掌握地理知识,哥伦布开始从头学习几何;为了计算航海里程,他不得不学习数学,这可是让他头痛的学问;为了阅读更多的书籍,哥伦布开始学习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希腊语等。此时的哥伦布,不再是缠着别人听故事的孩子。在艰苦的海上生活中,轮到他干活时,他还是那样认真地工作;轮到他休息时,他就爬在船舱里学习。那些船员们还是靠讲故事、掷骰(tóu)子、猜谜语消磨时光。这些活动已经无法吸引哥伦布了。年老的海员对少年哥伦布的学习精神给予了鼓励,而年轻的船员们则是冷嘲热讽。不管是鼓励还是讽刺,少年哥伦布都不在乎。他有自己的目标,这就是:到东方去探险,到满地是黄金的地方,去实现发财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