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以多暴风雪而著称于世,其风暴之频繁,风力之强大都为人们所惊叹。
1960年10月10日下午,在日本昭和站进行科学考察的福岛博士,走出基地的食堂去喂狗,突然一阵风速35米/秒的暴风雪袭来,福岛博士就从此失了踪。直到7年后,1967年2月9日,在距离昭和站的4.2千米处,人们才发现了他的尸体。猛烈的风暴将福岛博士卷走了那么远,而且由于气候干燥、寒冷,福岛博士的遗体成了一具完整的木乃伊。
在南极洲,暴风摧毁房屋、卷走飞机的事例也很多。1990年6月,83米/秒的飓风袭击了阿根廷的马兰比奥站,站上房屋大部分被摧毁。该次飓风共造成3人死亡,50多人受伤,其他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南极风暴之所以会这样频繁、强劲,主要因为南极大陆冰盖中心高原与四周沿岸地区之间是一个陡坡地形。内陆高原的空气遇冷收缩,密度增大,这种又冷又重的冷气流从冰盖高原沿着冰面陡坡向四周急剧下滑,到了沿海地带,地势骤然下降,使冷气流下滑速度加大,于是便形成了具有强大破坏力的下降风。再加上地球自转的影响,向北流动的气流总是向左偏转,于是在大陆沿海地带形成了偏东大风。通过多年气象观测证实,南极大陆沿海地带的风最大,风向偏东,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特别是东南极大陆沿岸,从恩德比地沿海到阿德利地沿岸,这一带海岸的风力最强,风速可达40~50米/秒,因此人们称之为风暴海岸。根据澳大利业莫森站统计,每年8级以上大风日就有300天。法国的迪尔维尔站曾观测到风速达100米/秒的飓风,这相当于12级台风的3倍,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风速。
人们也因此将南极洲称为世界风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