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幸福的智慧
5221800000007

第7章 你是否迷失了自己(2)

当我们不被外界的财富所迷惑,不会被财富牵着走时,我们就能看到生活的真相,就能意识到,钱财并不能直接决定幸福,我们虽然需要钱财,但是钱财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一个幸福的人,绝对不会去盲目地追求钱财,他会摆正自己对待财富的心态,消除那些不合理的、过分的、有碍身心健康的对钱财的欲望,从而头脑清楚,平静应对,幸福生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恩妮·凯特的父亲是一家证券交易所的普通职员,整天在那如同“囚笼”般的办公室里拼命工作。假如他父亲不把一半的工资用在医药费以及给比他们还穷的亲戚上,那么他们的日子其实还算过得去。事实上,他们家确实是很穷的,母亲常常安慰家里人说:“一个人有骨气,有爱心,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在生活中怀着一线希望,平静而幸福地度过每一天,就等于有了一大笔精神财富。财富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的心不能迷失在财富之中。我们要主导自己的心。”

几星期以后,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在大街上那家最大的百货商店橱窗里展出了。这辆车已定在今夜(他们所在城市的市节)以抽彩的方式馈赠给得奖者。不管恩妮·凯特有时多么想入非非,也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家会如此幸运。

当扩音器里大声地叫着他父亲的名字,明白无误地表示这辆彩车已经属于他们家时,恩妮·凯特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当父亲开着车缓缓驶过拥挤的人群,恩妮·凯特几次想要跳上车去,同父亲一起享受这幸福的时刻,但是却都被父亲赶开了,最后一次,父亲甚至向他咆哮:“滚开,让我清静清静!”

恩妮·凯特无法理解父亲的感情。当他回家委屈地向母亲诉说的时候,母亲却似乎非常理解父亲,安慰他说:“你不要烦恼,也许你父亲正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等着他找到适当的答案。”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吗?”恩妮·凯特迷惑不解地问。

“其实,汽车根本就不属于我们,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母亲回答说。

他歇斯底里地大叫:“哪儿有这样的事,汽车中彩明明是扩音器里宣布的。”

“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说。桌上的台灯下放着两张彩票的存根,上面的号码是“348”和“349”,中彩的号码是348。“你能看出这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吗?”母亲问。

恩妮·凯特拿起彩票看了好几遍,终于看到彩票的角上有用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这k字就是代表凯特立克。”母亲说。

“吉米·凯特立克,爸爸交易所的老板?”恩妮·凯特感到有些不解。

“是的。”母亲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跟孩子讲了。当初,吉米看父亲买彩券,就让他为自己代买一张,事后把这件事忘记了。父亲帮忙买了之后就分别在彩票上作了记号,把348的号定为吉米的,自己留的则是349号。

但是恩妮·凯特认为,吉米已经是一个百万富翁了,家里拥有十几辆汽车,他是不会计较这辆彩车的。

“汽车应该归我爸爸!”恩妮·凯特情绪激动地说。

“你爸爸知道该怎么做的。”母亲非常平静地回答。不久,他们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又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显然电话是打给凯特立克的。第二天中午,凯特立克的司机来到恩妮·凯特家,把别克牌汽车开走了,他们送给了父亲一盒雪茄。

直到恩妮·凯特成年之后,他才拥有了一辆真正属于自己的汽车。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越来越清晰地记住了母亲的那段话:“一个人有骨气,有爱心,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在生活中怀着一线希望,平静而幸福地度过每一天,就等于有了一大笔精神财富。财富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的心不能迷失在财富之中。我们要能主导自己的心。”

的确,幸福关乎人们身与心的安宁,想要寻找真正的幸福,不妨把生命的重心由外在转向内心,由外在的财富、金钱等的刺激转向内在的充实与满足。这使人不由得想起卢梭的《忏悔录》,这位伟大的哲人以少有的笔触咏叹着生命中的幸福时光:

“黎明即起,我感到幸福;清晨散步,我感到幸福;我在树林和小丘间游荡,我在山谷间徘徊,我读书,我闲暇无事,我在园子里干活,我采摘水果,我帮助料理家务——不论到什么地方,幸福步步跟随着我。这种幸福并不是存在于任何可以明确指出的事物中,而完全在我的身上,片刻也不能离开我。”

由此可看出,卢梭是感到幸福的,他已经被巨大的幸福紧紧地包围。这样的幸福感觉,虽然缘由千变万化,但却是人世间至纯至美的享受,深深地打动了卢梭。我们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处在这种幸福之中。无须刻意地精心打扮,无须奢侈的华丽晚餐,在最自然不过的原始天地之间,在静静流逝的时光里,在灵魂的真诚安宁中,以心灵的热量冶炼成刻骨铭心的幸福。

在《忏悔录》中,卢梭道出了他的幸福观——幸福是人的内心长期的深刻的精神满足,超越一切的物质、金钱、财富和欲望。

是的,幸福与金钱、财富的关系只是轻微正相关,归根结底要取决于快乐的心境和没有负累的肉身与灵魂。幸福其实触手可及,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幸福的眼光和心灵。

爱与幸福的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发布的《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研报告》称,70%的中国家庭觉得比较幸福。高收入并没有出现在“幸福感最强的家庭”中,人们的幸福感也并没有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呈现增加的趋势,高收入家庭的幸福感甚至比不过中等收入的家庭。与以往类似调查相比,经济因素不是唯一的、主导的决定因素,那人们对幸福感的评价向哪一方面倾斜呢?

在调查中,从与父母的关系看,按幸福感自评分由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与父母关系“很和谐”的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7.9分;“比较和谐”的平均7.3分;“关系一般”的平均5.4分;“不和谐”和“很不和谐”的平均4.5分。

从与子女的关系看,按幸福感自评分由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与子女关系“非常好”的,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7.5分;“比较好”的,幸福感平均7.1分;“关系一般”和“不好”的,幸福感平均为5.2分。

从夫妻关系看,受访者中“夫妻关系和睦”的占79.6%,按幸福感自评分由0-10分选项,其幸福感得分较高,平均7.6分;有20.4%的夫妻有“经常吵架”、“家庭暴力”、“有过一夜情”、“分居”以及“同配偶以外的异性保持性关系”等问题中的至少一项,他们的幸福感自评分较低,平均为5.5分。

从与邻居关系看,按幸福感自评分由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与邻居相处“非常融洽”的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7.8分;“比较融洽”的,幸福感平均7.4分;“很少来往”的,幸福感平均6.3分;“从不来往”的,幸福感平均5.8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邻里关系融洽”居然成为了“最幸福家庭”的指标之一。的确,本次调查受访者对幸福感的自评价更多偏向于情感和人际关系。

事实为鉴,幸福有很多种定义,有见仁见智的内容,并且有着因人而异的特性。追求幸福是人生的一大理想,是人类本性的终极体现之一。但是,幸福却是既不可捉摸又难以名状的东西,对于幸福的诠释,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的心灵感觉。

的确,幸福没有特定的标准,它是人们内心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人类的这种感性幸福观会延伸出这样的观点: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的创造者,一切的外在刺激都要依靠内心情感的参与。而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通常多见于人与人、人与动物。爱这个字在字典里有许多意义,在日常生活里,通常指人际间的爱。正因为“爱”居于情感之首位,所以,爱是文学、音乐、美术等的普遍主题,而在现实生活中,爱也是幸福的根源之一。

科菲是纽约一家大报社的记者,由于工作的缘故,他经常去外地跑新闻、做采访。这一天,像往常一样,科菲收拾好了行李,一个大皮箱装了几件衬衣、几条领带和一套讲究的晚礼服,一个小皮箱装着采访用的摄像机、笔、笔记本和几本工具书,还有一个小皮包,装一些剃须刀、毛巾之类的随身用品。

然后,他像平常一样和妻子匆匆地告别,奔向了机场。工作人员通知他,他所要搭乘的飞机因故不能起飞。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于是,他在机场耐心地等了两个多小时,等到下一班飞机来时,他才搭上飞机。

飞机起飞时,科菲像往常一样,开始计划到达目的地的行程安排,利用很短的时间作好采访前的准备。正当他绞尽脑汁投入工作时,飞机突然剧烈地震荡了一下,接着,又是几下震荡。他的第一个反应是,飞机遇到了故障。

这时,空中小姐告诉大家系好安全带,飞机只是遇到了一股气流,一会儿就好了。科菲靠在坐椅上,也许是出于职业的敏感,从刚才的几下震荡中,他意识到飞机的问题并不像空中小姐说得那么简单。

果然,飞机又接连几次震荡,而且越来越剧烈。广播里传来空中小姐的声音,其他乘务员也站在机舱里,告诉大家,飞机确实出了故障,已经与地面取得联系,正设法安全返回。现在飞机正在降落,为了安全起见,乘务员要求大家把所有的大件行李扔下去,以减轻飞机的重量。

科菲把自己的大皮箱从行李架上取下来,交给乘务员扔了下去,又把皮包交了出去。飞机还在下落,他犹豫了片刻,才把放摄像机等物品的小皮箱扔了下去。这时飞机下落速度开始减慢,但是依然在下落。飞机上的乘客骚动起来,婴儿开始哭闹,几个女人也在伤心地哭泣,有的男人则已经开始咒骂。

科菲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尽量使自己保持平静,他想起妻子,早晨由于走得比较匆忙,只是匆匆地吻了一下,假如他们就此永别,这将是他终生的遗憾。他把随身的皮夹、钢笔和小笔记本掏出来,匆匆给妻子写下一封简短的遗书:“亲爱的,如果这一次我真的走了,请不要太悲伤,我在一个月前刚刚买了一份意外保险,放在书架上第一层那几本新书的夹页里,我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你,没有想到这么快就会用上。如果你从我身上发现这张纸条,就能找到那张保险单。请原谅我,不能继续爱你。亲爱的,你要好好保重,爱你的科菲。”

科菲以最大的毅力驱除内心的恐惧和悲伤,帮助工作人员安慰那些因恐惧而痛哭的妇女和小孩儿,帮着大家穿救生衣。他清楚地意识到,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越冷静危险就越小,生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最后的时刻终于到了,科菲闭上了眼睛。在一阵刺耳的尖叫混合着巨大的轰隆声中,科菲感到一阵猛烈的撞击,他在心中和妻子、亲人做最后的告别。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科菲睁开眼睛,周围一片哭喊声,他发现自己还活着。他不可思议地站了起来,眼前的一切惨不忍睹,有的人倒在地上,有的在流血,有的在痛苦地呻吟,他连忙加入救助伤员的队伍……

当妻子哭着向他奔来的时候,他还抱着一个不知是谁家的孩子。这一回,他长长地吻着早晨刚刚别离却仿佛别离一世的妻子。

那一次空难,只有三分之一的乘客得以生还,而科菲竟然毫发无损。当然,他损失了三件行李,损失了一次采访好新闻的机会。不过,他上了纽约各大报纸的头版。

爱,可以让死神望而却步;爱,是人能够活下来的强大而柔软的支撑。人生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行李,有爱已经足够。撇开世事艰难,撇开物欲横流,爱——对于我们理解幸福、追求幸福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谈到这里,我们再探讨一下自我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概念。一方面,自我追求幸福要与他人的幸福协调一致,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另一方面,将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协调一致,不能有所偏废,否则我们就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

根据关注自我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倾向,可以把追逐幸福的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损人利己者。损人利己者只顾自己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幸福,甚至损害他人的幸福。就社会幸福而言,应当谴责、惩罚损人利己者。

二是合理利己者。合理利己者能够在遵循社会伦理、法律规范的前提下,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幸福。就社会幸福而言,应以开放、多元化的心态,容许合理利己者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三是奉献博爱者。奉献博爱者能够为了他人的幸福而奉献自己的力量,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就社会幸福而言,应当鼓励、奖赏奉献博爱者。

丹麦,冬季寒冷的街头,一个衣衫破烂的小女孩站在一家蛋糕店的门前,看着橱窗里的大蛋糕,小女孩拼命地吞咽着自己的口水。她已经在寒风里站了很久,还是没有离去。

这时,蛋糕店的门被推开了,走出一个漂亮的女店员。她温柔地问门前的小女孩:“你是在这里等人吗?天快要黑了,还是赶紧回家吧!”

“不,我是在向上帝祷告,请他赐给我一块又漂亮又美味的大蛋糕。”小女孩认真地说,“姐姐,你说上帝能够听见我的请求吗?”

“会的!”女职员非常认真地点点头,接着,她把小女孩带进了温暖的蛋糕店。小女孩看着缤纷诱人的蛋糕和光亮美丽的蜡烛,一脸的羡慕与陶醉。

一会儿,女职员端来了一盆热水,还拿来了一条毛巾。她把小女孩带到一边,开始擦洗小女孩的脸。小女孩的脸已经在外面被寒风冻得通红了,她睁着一双大眼睛看着这位女职员,一脸的疑惑。到了最后,女职员用碟子端来了一块大蛋糕,上面放着许多亮晶晶的果仁,还有一些诱人的红樱桃。小女孩看看大蛋糕,又看了看女职员,眼眶里蓄满了泪水。

女职员看着小女孩,说:“小妹妹,你还有什么需要吗?”

“我可以吻你一下吗?”小女孩渴望地看着女职员说。

“当然可以啊。”女职员微笑地看着她。

小女孩亲了一下女职员,然后俯在她的耳边轻轻地说:“请问,你是上帝的妻子吗?是上帝派你来给我爱吗?”

此时,女职员的眼睛湿润了,她轻轻地抱了一下小女孩,小女孩在她的怀抱中甜甜地笑了。那是她一辈子也忘不了的纯洁笑容,更是她一辈子也无法忘却的幸福感觉。

读罢这个故事,我们不禁感叹,有爱的地方,就是生命的天堂;有爱的人,幸福就在他的身边。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颗爱心,那么幸福就会永驻我们心间。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个体幸福源于每个人需要的满足。由于社会个体在需求方面是多种多样的,幸福也必然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当然,由于特定社会、特定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共同性,就整个社会而言,幸福也具有某种稳定的共性特征。我们必须看到,不能截然地割裂个体幸福与社会群体幸福的关系。

佛教中也有类似的禅语:“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意思就是,爱给予的人,必然能得到别人更多的爱的回报。确实,有爱,即意味着拥有追求幸福的资本和契机;有爱,即能正确协调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以“爱”为桥梁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和谐地架构起来,每一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整体幸福就会实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