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幸福的智慧
5221800000033

第33章 给你的生活加点“料”(2)

旅行不能等,也用不着等。旅行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想想那些哭泣的小孩子,大人使出浑身解数都不能使其停止哭泣,抱着他在房子里面转,还是不停地哭。但如果抱着他去房子外面转,转了几圈之后,他就会停止哭泣。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人从小就需要一种差异化的环境和新鲜感的东西来吸引,来打动。就此意义来说,旅行也许是人天生的一种本能。清初文人潘未曾这样评价徐霞客的旅行:“途穷不忧,行误不悔,瞑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

虽然我们的旅行不能达到这种境界,但至少可通过旅行来改变一下生活方式,放松身心,娱乐性情,增加人生乐趣,获得一种洒脱的身心享受,同时也能汲取一些精神营养。

从旅游学角度来说,一般旅行的动机,是到不同的居住地去了解异域文化,满足人类的好奇心理。当然,旅行的条件是要有旅行的欲望或动机,还要有一些旅行资金。

现代人面对生活、工作的巨大压力,往往想寻求一种摆脱的方式,旅行便成为最佳的选择。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那些节俭了一辈子的老人,为什么会舍得动用自己的积蓄,到陌生的世界潇洒走一回?终日忙碌于工作的中年人,为什么会花费大部分的时间出游,却不选择在家享受难得的轻松呢?一批批外国游客,为什么不待在自己的国家畅快,却偏偏要来中国乡下或偏远地区去看一看呢?这说明了旅行对人的意义。

旅行与被迫出行、疲于奔命不同,它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且旅且游,且游且乐,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一种心旷神怡之感,这完全更新了我们偏于一隅的生活感受。景随步移,人因境迁,令人受益匪浅。

人的生命会因旅行而灵动起来,对于人生幸福的体验也会增多。

旅行是一种能看得见的幸福,是一种移动着的幸福。旅行不能等,人生难得几回闲,所以,我们不妨忙里偷闲去旅行,放松身心,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孝亲要趁早,人生不留憾

一位老人以花布包巾抱着重病的妈妈,到台湾台南市的一家医院去就医的照片,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人们都想问:“他是谁?”

经调查确认,这名孝子就是5年前从台南市退休的丁祖汲,当年他为了照顾年老的母亲才提前申请退休的。

当天拍下丁祖汲抱母就医的昆山科大女研究生周雨朣说,自己微博上原本只有一百多个好友,自从贴上这张照片后,照片被转载26000多次,好友暴增2000多个,不单单是中国台湾,还有中国香港、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埃及的网友加入。

对此事,新加坡报纸进行了报道,远在澳大利亚的一位网友留言“被感动到哭了”。许多网友推崇他是“现代孝子的典范”。有网友说:“这是第25孝:花布包母!”

小时候,妈妈这样抱过你,长大了,你会这样抱妈妈吗?还记得儿时,父母是如何辛辛苦苦将我们抚养成人的吗?当我们受伤、感冒时,父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恨不得能代替我们受苦受难。然而现在我们长大成人,回头看看父母,曾经风华正茂的脸上,是否有了岁月的痕迹?

有句话叫做“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作为子女的我们,又有几个人能真正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呢?在我们身边,虐待父母与遗弃父母的人,随处可见,更有甚者,当旁边的人实在看不下去,好心相劝时,这些人还会讲出一大堆理由来说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是如何的不好。

在感恩节的下午,新华小区显得格外热闹,三五成群的人们聚集在一块。人们纷纷追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人们从一些唧唧喳喳的声音中得知,原来是小区内的张大妈想要状告自己的儿子。只见张大妈用颤巍巍的手拿着一个横幅,上面用自己的血写着四个字:悔不当初。

张大妈今年63岁了,大家都知道她的老伴去世得早,他们就有这么一个儿子。张大妈对儿子的疼爱自然是不用说。当初张大妈还年轻的时候,街坊四邻,亲朋好友都劝她再找一个伴,生活中也有个依靠。但张大妈坚决不同意,说:“小强现在年龄也不小了,我不想让他心理上受到任何影响!”张大妈的态度很坚决,众人也不便再劝。于是,张大妈就一个人挑起了这个家的重担,给予小强无微不至的照顾。在这个小区里大家经常能听到:“见着我们家强强没?”“强强!吃饭了!”这些话,或是看见张大妈守在小区的门口等待强强放学回家的身影。小区的人也都知道,张大妈为了给儿子省钱自己从来舍不得穿一件时髦的衣服,吃一些昂贵的东西。寒冬腊月,张大妈为了省电也不烧热水,用冷水帮儿子洗衣服。

虽然老伴在临走的时候留下了一些钱,但是张大妈害怕坐吃山空,所以她帮助别人卖衣服,希望自己能够尽量多赚一些钱,让儿子将学业顺利完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去了,他的儿子并没有辜负她的期望,考上了北京的名牌大学。这更是让刘大妈高兴,见人就夸:“我们家强强有出息了,考上名牌大学了!”众人也都羡慕张大妈有这么个好儿子。但是,今天发生的一幕让人感到大为震惊,人们只是知逍她家的强强在天津工作,而且好像工资待遇各个方面还挺不错的。一些知晓内情的人说,张大妈这么做也是迫于无奈。

原来自从强强考上大学后,就很少回家。大一、大二还偶尔回来一两次,大三、大四就根本不回家。张大妈为此还特意跑到北京一趟,但是儿子对母亲的到来很是反感,大声斥责道:“我的功课这么紧,你来干什么啊?”张大妈没待几天就被儿子劝回来了。自此以后,两人的关系就很疏远,更可气的是儿子结婚这么大的事竟然没有通知张大妈,张大妈从儿子的一个朋友口中,才得知儿子已经结婚了。再后来张大妈给儿子打电话,总是没有人接听,儿子仿佛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一般。

前不久,强强回来过一次。这次回家是为了告诉母亲不要再给他打电话,以后也不要再和他联系了,并且给张大妈留下了15万元,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因此,张大妈在横幅上写下了“悔不当初”四个字,张大妈告诉众人:强强娶了一个老板的女儿,并且告诉对方,自己无父无母。

人们听了以后,都为张大妈养了一个这么不孝的儿子而心痛。

强强用15万买断了母亲多年的恩情和付出。面对这样的不孝之子,张大妈怎能不痛心?几十年含辛茹苦,几十年风霜雨雪,却换来薄薄的一叠钞票。都说真情是千金买不到的,更何况是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啊。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却只尝了三分;人间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试问,在和父母生活的日子里,做子女的吃了几分苦?做父母的,又吃了几分苦?现在很多青少年经常说出“既然给不了我幸福,当初又为什么把我生下来呢?”这种话。他们不知道,自己不经意间说出的这句话,在做父母的听来,有多么钻心的痛。作为子女,我们能不能多给父母一点理解和孝顺,将自己的幼稚收起,对父母少一些伤害呢?

有位楚国人,在他年岁已高的时候,还经常做一些孩子般的游戏来娱乐双亲,人们都叫他老莱子。他虽家徒四壁,穷困潦倒,但他一生却极为孝敬父母,在他70余岁时,他的父母都还健在。

为了博父母一笑,他甚至连“老”这个字都不提起。他年纪虽大,却经常像一个孩子一般讨父母欢心。他时常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在父母面前戏耍。有时候,他手执着拨浪鼓,故意跌倒在地上,装做小孩子啼哭的样子,以引诱父母发笑。因为他知道,为人子女要有孝心,就算给不了他们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也要给予他们欢笑。

这就叫承欢膝下。古人极力推崇孝敬观念。但当下社会中,有些人是怎么对父母的呢?现在的孩子,对于父母的要求十分高,甚至是与父母针锋相对。在他的意识里没有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对时,只要自己不乐意就不听;父母错时,就更加理直气壮地不服反抗,完全没有做子女应有的礼节。不到自己真正长大懂事时,不理解父母之恩。

有句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因此,对父母尽孝不能等,不要总说工作太忙,没时间去看父母;不要总以为,自己会有衣锦还乡的一天,到那时候再好好孝敬父母,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我们应该在父母在世的时候,竭尽全力照顾好他们,而不是等到父母离世的时候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大办葬礼。

很多时候,老人注重的不是钱财,不是名誉,更不是地位,而是子女的一颗孝心,只希望子孙过得快乐、幸福。让年老的亲人快乐地走完余生,是我们每一个晚辈都应该去做的事。《礼记》中说:“为人子者,听于无声,视于无形。”我们应给予父母最温暖最贴心的照顾,免得日后遗憾,成为人生无法弥补的痛。

中国自古讲究孝道,但这孝又可分为“生孝”和“死孝”。在中国,有时“死孝”比“生孝”更为隆重。有些晚辈因为平日里对父母疏于关照,一旦老人去世,内心觉得愧对父母,反倒舍得大花钱财办一个盛大的葬礼,买墓地修祖坟,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长辈风风光光下葬。

可是,如果“生孝”都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这种隆重的“死孝”又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是为了让生者获得一些心理安慰罢了。

春秋时,孔子和弟子们出去游玩,忽然听到有人在路旁啼哭,便上前询问是怎么一回事。

啼哭的人叫皋鱼。皋鱼解释他啼哭的原因:“我年轻时好学上进,为了增长知识周游各国,等我学成归来的时候,父母已双双去世。作为儿子,当初父母需要自己侍奉的时候却不在身边,这好像‘子欲养而亲不待’,如今我想要侍奉父母,父母却已经离开了自己。父母虽然已经亡故,但他们的恩情却不能忘记,想到这些,我的内心就非常的悲痛,所以痛哭。”

生孩子不易,养孩子更不易。养育孩子的辛苦,没有当过父母的人是不能理解的。古时,父母亡故,做子女的要守孝3年,主要对自己幼小时父母耐心抚养的报答。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

闵子骞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汶上人,是孔子着名弟子之一。闵子骞幼年时即以贤德闻名乡里,母亲在他很早的时候就过世了,父亲怕自己在衣食方面不能很好地照顾他,于是续娶了一房。

起初,后母对子骞还好,但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对子骞的态度逐渐冷淡了下来。闵子骞饱受后母的虐待,冬天穿的棉衣上以芦花为絮,而其弟穿的棉衣则是厚棉絮。

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什么都没有对父亲说,只是默默忍受。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才得知后母一直都在虐待他,回来后便要休掉自己的妻子。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如果在的话,受苦的仅仅只是我一个,但如果母亲不在的话,三个孩子都得受苦。”

子骞的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此后母慈子孝,一家人其乐融融。

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闵子骞的孝行备受后人推崇,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先贤人物。闵子骞不仅孝,而且宽容友爱,也正是由于这种品德,才使一个即将支离破碎的家重归于好。他以德报怨,用自己的行为感动了后母,使家庭和睦,母慈子孝,人生没有遗憾,这确实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在现代,人们过度向往自由,逐渐淡化了家庭观念,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更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大缺陷。

有一位老人在遗嘱中写道:“在我孤单寂寞而又苍凉的晚年,我的学生一直陪伴在我身边,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即便我的儿子很爱我这位父亲,时刻挂在嘴边,并且挂在心上,但从不付诸实际行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爱无异于假爱。我的学生恰恰相反,他真心实意、实实在在地帮助了我很多年,而且这期间从没有过一句抱怨的话,即使对我的感情是假的,我却依然认为这是一种难得的真爱。”

这位老人有个爱好,喜欢收藏古董。他在生前收藏了许多价值连城的古物。他的老伴在很早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们有三个儿子,在读完大学后都相继出了国。这么些年来,陪伴他的就只有这位学生。国外的儿子们时常会给他打电话,他们总是再三叮嘱老人一定要多加小心,不要上了那个学生的当,他们都说那个学生这样照顾他,主要是为了他的钱和那些古物。对于这样的言辞,老人平静地回答说:“你们说的这些我都知道,我又不是一个傻子!”

在爱的面前,谁都不是傻子。老人去世之后,律师宣读了老人留下的遗嘱。在遗嘱之中,老人将过半的收藏都赠给了这位陪伴他的学生。

今天的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与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相悖离。面对过去,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尤其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很多事情一定要亲力亲为,不要只说不做,不要等到老人去世了才后悔自己不尽孝,产生皋鱼那样“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

事实上,一个幸福的家庭是不可能视老人于不顾的。只有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才可能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

贫穷难幸福,但幸福要超越财富

犹太人历来将贫穷视为一种耻辱。他们认为富有是自由和安定的基础,而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犹太人是全世界公认的一等商人,他们以这样的态度开看待贫穷,自然有其深刻的道理。

犹太人口不足世界总人口的千分之一,但却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民族。历史上的很多伟人,如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毕加索等,都是犹太民族的一分子。而且,无数的亿万富翁也产生于犹太民族,他们中的许多人控制了世界的经济命脉,赢得“世界第一商人”的美誉。犹太人在经济上的强势地位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在美国的富裕阶层中,犹太人所占的比重,大得惊人。在美国的中产阶层中,犹太人也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致富方面的成功,其他民族是无法与犹太民族相抗衡的。

贫穷为何是一种失职?因为贫穷让一个人的自身价值不能充分地展示出来,贫穷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多数人因为没有钱,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即便有很伟大的抱负,在现实面前也不得不弯腰。多数人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是因为理想不切实际,而是因为没有钱做支撑,理想不得不搁置。贫穷也会使人无法承担自己该履行的责任。一个男人如果没有钱,想做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