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尽显繁荣(1990-1999)
5217800000058

第58章 1996年(6)

京九铁路位于京沪、京广两大南北干线之间,北起北京西站,跨越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九省市的98个市县,南至深圳,连接香港九龙,包括同期建成的天津至霸州和麻城至武汉的两条联络线在内,全长2553公里。京九铁路具有工程艰巨、工期紧张、技术要求高、项目管理复杂等特点。经过参建单位3年的艰苦努力,于1995年11月16日提前铺通。紧接着,全面转入站后工程建设和收尾配套工程施工,共建设大、小车站202个,房屋2287万平方米;敷设通信光缆2273公里;架设电力线路近4000公里,新建配电所50处。同时,还完成了给排水、暖通、机务、车辆、工务等运营设施,终于使京九铁路比原计划提前4个月实现全线开通运营,经铁道部京九铁路初验委员会检验评定,设计施工质量总评优良。

京九铁路的建成在我国铁路发展史上是一个创举,它圆了中华民族一个"世纪之梦"。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曾设想,在九江建大桥,"使之成为南北铁路之一中心"。新中国诞生后,从1958年提出"小京九"(北京到九江)方案,到1991年4月"大京九"(与香港九龙接轨)列入国家"J\32"计划,前后又经历了32年时间。不过,当时定下的目标是:争取在1997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时铺通京九铁路。1992年秋,中共中央、国务院从发展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决定尽快打破铁路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经过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论证,制订了"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三年铺通京九铁路"的战略决策。随后,铁道部的两个勘察设计院、16个工程局和5个铁路局的10多万专业人员和上万台机械设备,从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上百个工点迅速抽调,于1993年正式拉开了京九会战的序幕。

京九工程建设共分为三个阶段:1993年为初战阶段,争分夺秒进行工程设计,马不停蹄展开全面施工,从北到南形成会战态势,保证了首战告捷;1994年为攻坚阶段,强攻重点桥梁隧道和软土路基,基本完成线下工程,实现了攻坚获胜;1995年为决战阶段,从11个突破口上突击铺轨架梁,到10月底即基本铺通,确保了决战必胜。

在京九铁路的建设中。国务院提出了"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和"谁投资谁受益,多投资多受益"的原则,采取合理划分投资范围。以中央投资为主,地方集资和外资贷款为辅,中央与地方联合建设的方式,实施铁路投资体制的改革。在管理体制方面,推行授权模拟业主负责制,实行统分结合,分段承包。建立竞争机制,承担施工任务的10多个工程局,基本上都是通过招标、投标择优选定的。各施工单位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独立自主地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生产成本核算。同时在全线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由建设单位选定第三方,对工程建设的投资、质量、工期进行有效监督,以保证工程的全面、顺利完成。

京九铁路的10余万建设者为"大京九"的提前铺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3年间,他们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时间,科学组织、精心施工,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突破了一个个施工难点,创造了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他们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战胜洪水袭击、排除岩石坍方,许多人因长期超负荷工作而积劳成疾,有的工人牺牲于意外事故突然袭来的操作岗位上,一些指挥员殉职于部署工作的会场或送医院抢救的路上。……建设者们"决战在京九,奉献在京九,立功在京九",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百折不挠的拚搏精神,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是"京九精神"的具体体现。

京九铁路的建成,也得到了沿线各省、市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铁路沿线99个县(市)上万个乡村的农民牺牲了责任田、果园、菜地、鱼塘,将其埋在了路基下,为了铁路开工拆除了辛辛苦苦盖起来的房屋,而且,所有这些占地、砍树、拆房、迁坟,大都是在法律手续未办妥、经济补偿尚未兑现的情况下进行的。

京九铁路为我国开辟了一条新的贯穿南北的运输大通道,对于完善我国铁路布局,缓解南北运输紧张状况,带动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加快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促进港澳地区的稳定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在此之前,从北京到南粤2400公里的距离,东西方向已经有10条铁路,其中双线铁路6条;而南北方向上,却只有京广、京沪两条铁路。这种"经疏纬密"、"经细纬粗"的路网状况,严重影响了铁路运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很不合理。有了京九铁路,将使全国铁路路网布局趋于完善,有利于增强铁路运输能力,充分发挥综合运输效益。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京广线以东的南北方向上的客流量和货运量,已较解放初期增长了十几倍,而铁路运输能力只增加了两三倍。南北方向上的买票难、乘车难、托运难、运货难,比之东西方向上有过之而无不及,京九铁路的建成,将大大缓解南北铁路运输的这种紧张状况。

第三,京九铁路沿线地区,是我国粮棉等农副产品的主要产区,其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人力资源也很丰富。过去由于交通不发达,那里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开发利用,制约了沿线地区尤其是冀中、大别山、井冈山、粤东等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京九铁路的建成,使沿线地区交通条件得到显著改变,可以满足沿线经济发展对铁路运力的需求。它也必将促进沿线地区的改革开放,进而带动其加快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使之成为我国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第四,京九铁路建成后,对于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地位,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京九铁路经过深圳与香港九龙相连,开辟了连接内地与香港的铁路新通道,为进一步发展内地与香港的经济文化往来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由于铁路运输能力较大提高,可增开客货列车,包括集装箱和鲜活商品运输直达列车,这将有利于促进香港繁荣。京九铁路所带来的沿线地区交通运输设施的改善,使沿线地区的资源优势、开发成本优势和市场发展潜力得以显现,从而也为香港地区扩大在内地的投资提供了可选择的新的场所和条件。

中共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9月23日至25日,中共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要进一步统一全党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坚决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消除贫困,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政府的一贯方针,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已经根本改观。中国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的比例,已经由70年代末的1/4减少到1996年的1/10。这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1994年,中国政府又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用7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基本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一计划实施至1996年,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贫困人口数量日渐减少。但是,扶贫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为此时所要面对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更差,有的地区甚至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深山、荒漠、高寒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解决这部分地区的贫困问题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可以说,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最终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攻坚阶段。而1996年,又恰恰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消除贫困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决定以明确的态度、坚定的信心和有效的措施,支持联合国关于消除贫困的全球性倡议,对消除贫困作出应有的贡献。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中共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加大扶贫力度,打好扶贫攻坚战,对如期实现扶贫攻坚计划作出了新的布署。

会议要求,要统一思想,下定决心,坚决如期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实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扶贫工作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今后五年不管任务多么艰巨,时间多么紧迫,这个目标不能动摇。这既是我们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也是面临的历史任务决定的,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决定的。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是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我们必须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打好扶贫攻坚战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经过多年的扶贫工作,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有利因素,尽管难度很大,但只要全党统一认识,统一意志,下最大的决心,上下结合,各方面协调行动,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会议指出,要坚持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把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自身努力同国家的扶持结合起来,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在贯彻落实这一方针的过程中,要特别下大力气把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搞上去,要注意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推广各种实用技术,推进科技进步。

会议认为,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解决温饱问题,既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要更广泛更深入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全社会扶贫,党政机关要带头,各级党政机关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帮助贫困地区搞好开发和建设。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是动员全社会力量扶贫的重要举措,各经济发达省市要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省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切实抓出成效。要把帮扶任务落实到县(区),落实到企业,明确目标任务,不达目标不脱钩。同时,也要加强对社会各界扶贫帮困活动的组织,使其更为广泛地开展起来。

会议强调,要把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作为贫困地区经济建设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影响和干扰这个中心。县级是扶贫攻坚的基本指挥单位,扶贫工作的关键是选拔和配备好贫困县的领导班子,尤其是书记和县长。要选派一批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干劲大的同志充实县级领导班子。会议还特别指出,贫困地区要改变面貌,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但从根本上说,还要依靠当地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苦干实干,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只有这样,外部的支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层层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要确定具体的扶贫计划,每年进行检查,每个地方扶贫攻坚计划能不能如期实现,由当地党委、政府负责,首先由党政一把手负责。中央就此特别提出三点要求,第一,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组织指挥本地区的扶贫攻坚战,要亲自调查研究、安排部署、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第二,各级党政机关要组织大批干部,到贫困村具体帮助,要把组织党政机关干部下乡扶贫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第三,把扶贫攻坚的任务和措施落实到贫困村和贫困户。

这次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还特别指出要增加扶贫投入,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国务院决定从第二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新增部分资金,重点用于贫困面大的省、自治区,集中力量帮助贫困地区修建乡村公路、基本农田、人畜饮水设施和进行农民技术培训等。同时要求地方投入的扶贫配套资金要按中央的要求达到一定的比例。中央要求在扶贫工作中,尤其要注意真正用好扶贫资金。一要切实研究市场,慎重选好有效益的项目。二要把扶贫资金中的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合理搭配使用,坚持项目资本金制度,使新上项目更好地发挥效益。三是有关银行要进一步改进信贷工作,认真做好扶贫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前期工作,保证项目资金及时到位,坚决抵制扣压、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的行为。

这次会议还就扶贫开发与发展集体经济相结合,国家建设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依靠科教扶贫,实行计划生育,改善财政状况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这次扶贫工作会议在"八七"攻坚计划实施三年后适时召开,解决了扶贫工作中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如期实现扶贫攻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召开

10月7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央委员181人和候补中央委员124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方针和重大措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决议》分为七个部分:(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3)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4)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5)深入持久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6)切实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7)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会议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8年中我们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是分不开的,也是同开拓进取的群众创造精神和民族自立精神的发扬分不开的,归根到底是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分不开的。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同时也应看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思想教育、忽视精神文明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在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我们必须在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进一步开创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