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平民教子经
5211900000043

第43章 孩子与朋友(2)

一旦孩子滥交朋友发展到了令人咒骂、非议或对社会不益时,父母就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阻止他们的交往,使他们能更快地摆脱那些坏伙伴(至少是些品德不良的孩子)。

防止那些引诱犯罪的孩子,成为支配你的孩子占支配地位的“朋友”,因为他们的丰富的“经验”,可能在学校或邻里以“英雄”的身份和不易识别的典型出现,允许孩子有权选择他的朋友,而家长又要负责保证他们的选择是有益于他们,这就需要采用细致核对和平衡的方法。

让孩子感到他的朋友在家中会受到欢迎。孩子和他的朋友在家中相处得越融洽,就越不可能去外面寻求刺激。这就为孩子交友打下健康的基础。

对10岁以上的孩子来说,对他朋友的直接指责,很可能导致孩子的反对;而间接的、巧妙的批评则要有效些。你可以对他说:“这孩子常常闯祸,你和他在一起可要注意!”

如果孩子继续与那个不讨人喜欢的朋友交往,你可制订一个严格的作息制度来限制他们,并告诉你的孩子,这是你规定中的一个条款,希望他能严格遵守。

了解孩子的需要。及时发现可能使孩子误入歧途的需要(刺激、冒险、名声、感情归属)。安排适当的活动和家庭会议来满足孩子的这些需要,以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良好关系。

告诉孩子,尽管他有权利和他选择的朋友交往,但绝不能允许他们干违法的事。如果孩子的行为冒犯了他人的权利,那么你就必须干涉,对他的行为负责。你也有权阻止一位不尊重人的孩子出入你的家。

当上述的这些方式都不能阻止你的孩子的行为时,就必须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隔离,如让孩子到亲戚家或让孩子转学等等。严厉的惩罚之后,积极的教育措施要随之跟上,而这一点已是我们长期以来所疏忽的。

不合群的孩子没朋友

有位家长很自豪地说:他的孩子行动孤独,不与同学交往,在公开场合连话都不爱说,肯定不会跟别人学坏的。实际上他的孩子这是不合群的心理表现。这种性格的孩子可能不会“惹事生非”,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视角越来越大,对人的交际能力、社会规范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会面临较大的问题。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合群教育理应引起我们做家长的足够重视。

专家认为,小学生不合群大致有五种类型:一是孤独型。长期缺少交片伙伴或不被集体注意,性格内向,行为孤独。二是任性型。受家庭溺爱,表现任性,自我约束意识较差。人际关系或纪律有较多问题。三是胆怯型。人际交往较少,胆子小,羞于与人交往,行为能力较差,但有相当多的孩子属“假性胆怯”,他们在家里是“小喇叭”,在公共场合却是“小哑巴”。四是被动型。由于学习成绩好,能力强,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成为群体核心,有“领导”欲望,自恃清高,不与同学为伍。

孩子产生不合群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目前家庭成员简单,房屋结构单元化,家家关着门,邻里交往少,使孩子缺少与朋友交往的机会。相当多的孩子“只能跟玩具玩”。儿童缺乏同龄伙伴和社会效,给教育带来不利的影响。

为了培养独生子女的合群心理,培养交往能力,家长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指导。

第一,加强对孩子交往的指导,明确社会规范。通过对孩子交往的指导,帮助他们接受最基本的社会交往规范。这是文明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合群心理培养的重要方面,家长指导孩子进行“自我介绍”、“问候”、“招呼”、“询问”、“乘车”、“购物”等活动,这是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帮助孩子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第二,根据孩子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礼仪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待人礼貌,使用礼貌用语;到别人房间先轻轻敲门,以允许方能进入,不打扰他们的休息和工作;乘车主动给他们让座;观看演出不随便走动,保持安静,演出结束时要鼓掌致谢。通过这些方面的训练,使孩子理解并掌握交往的一般规范。

第三,正确引导孩子处理与同伴的矛盾。在孩子们的交往中,常常发生矛盾,家长应采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有一位家长,曾向专家询问:他那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爱跟别人吵架,常常不是哭着回家,就是同伴上门告状,这该怎么办?其实,吵架是孩子们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家长们也常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主张报复,都孩子以拳还拳,以骂还骂;有的宽宏大量,怪自己的孩子不好;有的退让,叫自己的孩子不同别的孩子玩;有的护短,说别人欺负自己的孩子。不论哪种方法,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把孩子间吵架当作绝对坏事,因而断然制止。二是不从孩子行为的角度,而从两家关系的角度来对待孩子间的吵架。

吵架本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孩子们正是在一起玩耍、吵架,然又重归于好的过程中,开始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体力、能力和智力,切身体会自己和别人的关系,逐渐学会相互忍让,控制自己,帮助别人,从而积累经验,促使自己成长和成熟。

正确认识吵架对独生子女尤为重要。因为独生子女往往有一种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社交能力较低,孩子们经常一起玩耍、吵架,可以使他们学到许多在家无法学到的东西,积累如何与别人相处的经验,故家长不能简单地制止孩子的吵架。

家长田景荣认为当孩子吵架时,只要没有危险,家长就不要干预或尽可能不要干预,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纠纷。家长们更不能彼此相互指责,尤其不能将孩子间的这种现象升级为两家之间的矛盾。正确的方法是,应指导你的孩子去分析为什么发生争吵,双方都有哪些对与错,遇到纠纷应该怎样对待,这样才能既解决矛盾又发展友谊。特别要启发孩子开动脑子,让他自己想出解决纠纷的各种办法。这样孩子会在这种实践中,逐步学会与别人相处,提高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当然,吵架终究不能说是好事,不能纵容孩子跟别人去吵架,要教育孩子谦让待人,这样才有更多朋友。

长沙市某小学的陈峤同学告诉我们这样一段经历:从前,他和同学常常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吵,有时甚至动手打起架来,不管是谁,不管是有意无意,如果“侵犯”了他,他总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为此,曾经受过同学们的批评、老师的帮助,也得罪了不少小伙伴,每次事后自己总是很后悔,但一不注意又旧病复发。为这事,家长也很伤脑筋。为了帮助他克服这个缺点,妈妈常给他讲雷锋叔叔助人为乐、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的事,还给他讲起4岁孔融让梨的故事,要他学会友爱谦让。他听了妈妈的教育之后,决心从谦让做起,学会做人,很快克服了从不饶人的毛病,与小伙伴“和平共处”,被评为优秀学生。

愿天下父母都像陈峤家长一样。

孩子抱团成伙怎么办

某市摧毁了一个号称“九条龙”的犯罪团伙,这九条龙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11岁。

他们沆瀣一气,摆酒设宴,按年龄顺序结拜为“弟兄”。酒后,由老大主持,拟定誓约,并在每个人右臂上刺字,按年龄排行老大、老二……老九,分别刺上“一生为兄”、“二生为亡”、“三生为死”、“四生为友”、“五生为拜”、“六生为把”、“七生为子”、“八生为弟”、“九生为君”(九人的文化水平之低劣,可见一斑)。当场拟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是同生,但愿同死。”的结拜书。他们一人打架,众人齐上;他们欺负弱小,侮辱女同学;他们偷窃、抢劫,为非作歹。他们最终跌入违法犯罪的泥坑。

【实例分析】

这种团伙大都贯穿着一条黑线——江湖义气。

“江湖义气”的“江湖”,是个比喻的词汇,旧时指四方,指四处流浪靠卖艺、卖药等生活的人,也指这种人所从事的行业。他们的“义气”是什么货色,瞧其行径,便可不言而自喻。就拿以“变戏法”为生的江湖流浪汉来说,他们每到一地,占定场所,敲响锣鼓,面对观众,双手一拱,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里的“出门靠朋友”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有钱的哗嚓哗嚓”,你看了戏法,如果有钱就哗嚓哗嚓扔下几个“帮帮兄弟的忙”;第二层意思,是“两腿帮帮忙”,你看了戏法,掏不出钱,那就请你仍然站住,凑凑热闹,捧捧场;第三层意思,是“莫戳西洋镜”,你看了戏法,不肯“哗嚓哗嚓”,也不肯“两腿帮帮忙”,那就不要戳穿戏法底细,否则,就不够“朋友”了,就不够“江湖义气”了。可见,“江湖义气”的“义”,已远离了其“正义”、“大义”、“情义”的本义,必须冠以引号,加以批判。

多行不义必自毙。抱团成伙,为非作歹,危害社会,必须要遭到法律的制裁。

【父母对策】

孩子陷进团伙,该怎么办?

第一,让孩子明白团伙的危害,明白江湖义气的危害,从团伙中脱身。一般说,团伙遭镇压,劣迹被公之于众,在这种情况下,晓之以理,孩子是会接受的。

第二,让家长明白,如果团伙不取缔,要孩子从团伙中解脱出来是不可能的。有些家长,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解脱于团伙,革心洗面,这是办不到的。

第三,让学校明白,教育失足者也是学校的职责,欢迎孩子返校,不要歧视。因为社会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小学生)是宽容的,团伙取缔后,一般孩子是要返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