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平民教子经
5211900000018

第18章 不成龙也要争气(3)

当我们注意对孩子出现过错原因的分析时,就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有时他们主观上想把事情做好,但因受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而做错事。对这种原因引起的过错进行责罚是不合理的。

比如,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由于肌肉力量的猛长,就产生了一种愿意显示自己力量的主观意识,于是常常喜欢做些奔跑和攀登的活动。可是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会出现一种暂时的动作不灵活的笨拙现象,他们在奔跑和攀登等活动中,常常发生摔伤和撞伤等现象。

再如,他们帮父母做活时,又常因手脚动作不灵活而损坏东西,比如打碗打碟子等情况。因为这种力不从心造成的过错对他们责罚,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形成胆怯心理,不利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应多加关心和爱护,教育他们做事要小心、稳重、不要性急,这样就会避免和减少这类错误的发生。

第四、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差。

孩子们有时虽然知道了有关知识,也懂得了有关的道理,但行为上却不能照着做。

比如,我们发现有的孩子也知道“应该按时回家吃饭”,但他们在外边玩耍,流连忘返,常常使做好饭的父母等得着急,还有因此造成上学迟到的。这就是由于他们缺乏自我控制的缘故。

对这类行为,做父母的应经常监督和采取一定的措施,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关于此点以后相关章节会有详述)。

再如,我们也常发现,孩子们好告别人的状,可他自己又犯同类型的错误,这就是自我评价能力落后于对别人评价的结果。

对这种情况,我们家长应教会他们“照镜子”,进行“心理置换”来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这样就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水平。养成严于责己的习惯。

第五、自尊心的旺盛发展与道德认识能力薄弱的矛盾。

进入少年期的孩子,自尊心也旺盛起来,但他们的道德认识能力并没有同步发展,因而容易出现过分的执拗、不听话,跟大人顶嘴,以及明明不对偏要这么干。

对于这种原因引起的过错,如果父母不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是采取规劝引导的说服方式,而是一味地进行粗暴责罚的话,不仅不易为孩子所接受,甚至会造成对立情绪,以致影响家长在他们心目中的威信。

父母一旦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赖,孩子在接受他们的教育时,就会出现一种“心理障碍”,对父母的话一概采取忽视、反感或拒绝接受的态度,而不管父母的话是否有道理,这时父母对他们的教育便无从发挥作用了。

以上几点是理论上的静态分析,而孩子却是一个生动的整体,他们的过错,有内因及外因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因此,在教育上应该多面分析,多面着手综合进行。

同时还应注意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教育孩子,要有针对性,根据其自身的具体特点、发生过失的具体原因进行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下面和所有的家长们共同分享科学施罚的原则:

1.施罚要与教育相结合。

必须使孩子明白他们为什么受罚,要让他们看清犯错误的原因,说明犯错误行为的后果。惩罚仅仅给予孩子一种条件刺激,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明白事理,只有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这种坚持正面教育的结果,就会使孩子由无知到比较的有知,从不懂到懂,也就会在他们的活动中少犯和不犯因无知而造成的过错。

2.惩罚要与奖励相结合。

不能一味地惩罚,片面地理解惩罚的意义,要做到严厉中有慈爱,减少由于惩罚而带来的对抗和怨恨情绪,从另一程度上加强惩罚的效果,也趁此期间,留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

3.惩罚要合理。

惩罚的程度要适中,要使被惩罚者心理、肉体上能接受。如果不是应该受到惩罚的行为,却由于家长情绪不好而迁怒于孩子,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

4.惩罚要考虑行为动机。

从心理学角度说,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动机不同产生的行为后果不同,孩子也是如此。但由于孩子尚年幼,思维还不很全面,动手技能还不熟练,为此,常会出于好的动机而产生失误,如果因此遭到惩罚,则可能挫伤其积极性,以致在小时候养成畏首畏尾的性格。

5.罚要及时。

应尽可能在发生不良行为的当时,就施以惩罚,如果时间长了,则很可能使孩子对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谈忘,产生懈怠感觉,惩罚就不容易被接受。

6.罚要讲究方式。

应视不良行为的程度和后果,分别处以不同的惩罚。此外还应注意方法和场合,千万不能当着同学的面伤了他的自尊心。

7.惩罚应避免讽刺打击,不能用恶毒的语言指责孩子。

讽刺和恶毒的语言只会使惩罚超越孩子理智可以接受的范围,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谩骂从来不是正当的教育手段,惩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可以刺伤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8.罚要一致。

孩子受到惩罚时,其父母或亲属都应一同对待,不能作无原则的庇护。否则,会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且还会导致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解。

9.心境不佳,不能施罚。

有些家长在酒后,或心情不舒畅,或健康欠佳的时候惩罚孩子,往往由于把握不住自己的感情而无限制地升级,而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抗。这时父母的失态也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10.防止习惯性。

放弃对孩子的说服教育和开导,动不动就惩罚,就会使孩子越受惩罚,不良行为越多。甚至由惩罚而衍生出其他不良行为。

以上是科学施罚的十项原则,希望所有做父母的在你抡起巴掌或举起棍子之前,能够宁神静气地读上两遍,这对你纠正孩子的过错将会有意想不到期效果。

下面这位母亲惩罚孩子的方法,希望家长们能有所借鉴。

有一位三岁孩子的母亲很为孩子睡觉的事头痛。

孩子每天晚上睡觉时,总要把胳膊拿到被子外边来,这样很容易着凉,妈妈和孩子讲了好几次,他总是不听。

一天,妈妈在临睡前拿了一根小藤辫进来,地孩子说:“今天再不听话,就要惩罚你了。”说完把藤辫挂在孩子的床头。

十分钟过后,妈妈走了进来,孩子的胳膊仍然放在外边,笑嘻嘻地望着妈妈。

妈妈也笑嘻嘻地走过去,拿下藤辫,对孩子说:“伸出手来!”然后抽了两下。

孩子一看妈妈动真格的,呜呜地哭了起来。

抽完,妈妈把辫子挂了起来,搂着孩子温柔地说:“妈妈打你,是因为妈妈爱你,怕你生病。若你下次还犯,妈妈仍然会惩罚你,记住了吗?”

孩子抽噎着点点头。

第二天,他果然不把胳膊放到被子外面了

在孩子的心灵种上一棵生命树(他们因对生命的无知而毁灭了生命)

如果说一个人要学很多知识,要懂很多道理的话,对生命的认知是最基本的认知。我对每批参加集体心理素质干预的青少年都要问这样的问题:“有认为活着没意思,甚至不大想活的请举手。”每批都有一些小学生毫不掩饰地当着他们的父母和众多学生的面举起了手。“什么事情使你们觉得活着没意思呢?”我又问道。有的回答:“我功课做得慢。妈妈打我。我很气,我觉得活着没意思。”有的说:“一次在上课时,明明不是我的讲话,可老师偏说是我,我感到很委曲,就想死掉算了。”

小小的年纪,生命还刚刚起步,就想自我毁灭,真令人震惊!不过这些孩子还只是心里想想而已,没有付诸于行动。一个小学生说,他也想到过死,但一想到死可能很痛的,就害怕起来,又不敢去死了。可是有些青少年则用行动实践了他们心中的想法。

一个少女,因身上汗毛长了一点,她就觉得无脸见人,于是用药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一个小学生因一次上课迟到两分钟,她就觉得没面子进教室,于是就在门外转来转去,越转时间越长,她就更不好意思进教室了,最后她觉得没脸回家,那天晚上,她爬上另一个学校的楼顶,纵身一跃,跃向了另一个世界;一个高三学生,因家长搓麻将而没去出席她填高考志愿的家长会,她觉得第二天没法向老师交代,于是用一根绳子终止了自己年仅18岁的生命。

在人类社会发生的所有事件中,没有比少年自杀这样更令人悲痛的事件了。所有的社会成员都会为之扼腕叹息。他们的父母为之捶足顿胸,并在心中留下永久的、深深的伤痛。为什么这些青少年小小的年纪,碰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挫折,就要轻易毁灭自己宝贵的生命?原因就在于这些少年缺乏对生命的了解,不知道人的生命是宇宙中最幸运、最珍贵、最神圣的。他们视生命为草芥,量轻价微,可以随便处置。所以千教育万教育,教育孩子认识生命是第一位的教育;千素质万素质,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是最基本的素质。否则,你含辛茹苦地把他养大,千方百计地教他学这学那,但他在生活中碰到一点点小事,就把自己毁灭了,那你所有的心血、金钱、期望都会化为泡影。

让孩子认识生命

孩子们对生命的认识是很模糊的,因此,他们往往不理解死亡。而大人也往往习惯于以“他睡着了”、“他去很远的地方了”之类的话向孩子解释一个人的死亡。所以,孩子即使看见坟墓也并不知道这代表着一个生命已经终结,而是认为死不过是人生的延长。所以,有的孩子会满不在乎地说“奶奶睡在坟墓里”。而孩子也从来不会意识到人终究是会死的。爸爸妈妈不可能永远守护自己。

诚然,父母没必要过早将人生的残酷展示给孩子,让孩子承受生命的绝望。但是,倘若孩子永远不理解生命,不理解死亡,孩子将来必然难以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打击,所以,孩子到一定年龄,父母就应让孩子逐渐理解生命,面对死亡,这有利于摧毁父母与子女间的“娇宠模式”,也有利于让孩子珍惜生命,树立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之情。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可带孩子一起参加亲朋的葬礼。孩子亲眼目睹曾经逗自己玩乐的长辈静静地躺在棺木中,最后化作一把骨灰。这时,孩子就会明白: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死者再也不能陪自己说话了。这样,孩子再不会把死亡视作抽象的和自己无关的事了,而且孩子也会逐渐意识到:每个人有一天都会死的,将来父母也会死的,到时候就得靠自己活下去。同时,让孩子参加葬礼,看见他人的生命终结,也可使孩子逐渐领悟到: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永远没有了;而且生命也是短暂的。这有利于让孩子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

不少成人都记得第一次参加葬礼留给自己的深刻印象,记得葬礼对自己人生的触动。面对死者,孩子虽然并不明白死亡的真正含义,但却必然会开始考虑人生是什么,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萌发起对生命的热爱和承受生活痛苦的勇气与毅力。从而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勇气、信心和耐力。

珍惜自己的一生((2)生命是什么)

认知生命是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教育孩子认知生命呢?答案是:从小就在孩子的心灵上种一棵生命树,并不断浇灌它,让它牢牢地在孩子的心灵上种一棵生命树,并不断浇灌它,让它牢牢地在孩子的心灵上种一棵生命树,并不断浇灌它,让它牢牢地在孩子的心灵上生根、生长,长粗,最后开花结果。当这棵生命树真正在孩子的心灵生根并长成参天大树后,他这棵理念上的生命树不但可以终止和摈弃任何对抗内部病魔和外部灾、祸、磨难,让他的一生完成其应有的寿限并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

人们种树首先是种根,将根埋进土里,让根与土结合,吸取大地的养料,才能长出树杆,这棵树就种活了。在孩子心灵上种生命树,也要先种根,这根就是事实,就是要让孩子先知道生命是什么,只有事实扎根了,才能长出树杆,这树杆就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结论。这样这棵生命树就种活了。

那么,生命树的树根,也即生命的事实是什么呢?我的回答是:人的生命是“三最”,即最幸运、最珍贵、最神圣。

第一最:人的生命是最幸运的。幸运,运气、神气也。一个人花两元钱买了一张福利

彩票了,随机取号后,他中了一百万大奖,人们都说他运气好,因为买彩票不是像存银行得利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中奖的。生命的降临不是自然而然的事,而是一种幸运,人的生命至少有三次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