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高情商高智商高财商的孩子
5211800000014

第14章 培养孩子的高智商(3)

当孩子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时,是最好的教育时机。例如当一个3岁的孩子对一条鱼产生兴趣时,父母可以趁机对他讲解有关鱼的一些知识。比如,鱼儿为什么在水里不会沉下去?因为在它的身体内有一个“气球”;为什么它游动时会摆动身体?因为它是利用身体摆动推动周围的水从而获得动力等。兴趣和满足总会带来快乐,因此在教给孩子某方面的知识时先让他产生兴趣,接下的工作便会事半功倍。

2.每天都要和孩子做一些快乐的运动

斯宾塞经常在教儿子一些知识后(是他们共同发现一些知识),带着儿子从镇上跑步到镇外的小河边,在那里大喊大叫一阵,然后用石块在河中打水漂,看谁打得多,或用泥沙堆城堡,看谁堆得快。儿子高兴得像只小鸟,又跳又闹。斯宾塞认为尽管这一时刻他没有在传授知识,但这实实在在也是快乐教育的一部分。

对于孩子来说,智力的发展和身体的成长是同样重要的,在父母的强制下被动地接受知识是不会有多大收获的,并且这种强制性的办法还会使孩子对学习知识产生厌恶感,让他们从本能上抵触。因此,斯宾塞把和儿子在河边的运动看作是快乐教育的一部分,这项与知识传授完全无关而与身体和情绪直接有关的活动,效果是神奇的。斯宾塞主张快乐的教育,认为教育应该让孩子在身体上也能得到快乐。事实证明,每次在斯宾塞带儿子运动之后,儿子对学习的兴趣不但不会减少,反而大大增强。

3.对孩子的态度要温和

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应该是友好和鼓励性的,而不是呵斥的、批评的。孩子天生对恶劣的、否定性的环境有一种逆反心理,这种反感的情绪尽管会因为害怕而有所克制,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接受任何知识都是不利的。在这种状态下,他获得的知识和学到的传授知识者的坏习惯相比,后者反而更多。相反,如果是在一种友好、亲昵和鼓励的气氛中学习,不但可以增加孩子对父母、老师的信任感,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第6节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父母箴言

思考好比播种,行动好比果实,播种愈勤,收获也愈丰。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孩子才能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认清世界,体味人生,思考自己的未来。

我国当代著名诗人任寰出生于1975年,她7岁写诗,9岁发表作品,10岁出版第一本诗集,12岁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18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任寰已出版诗、文集多部,发表各类文章近500篇,并多次获国际、国内文学奖。任寰小时候不爱说话,这与她从小患过敏性哮喘有关,每次住院、打吊针、输氧,她也不多话。这种生活习惯使她自然形成了善于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听的习惯,也养成了她独立思考的习惯。

任寰爱好写作,当作家的父亲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教她自觉地学会观察和思考,发展她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并让她记日记。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在日记中不单描写大自然的各种景物的变化,而且注意观察人物,观察人的心理,进而思考社会和人生。《10岁女孩任寰诗文选》就是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结晶,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称她的诗具有思辨性。

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就没有想到什么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的,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1.为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氛围

这对孩子形成独特的个性,表现有创新意识的思维、举动很重要。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太小、需要成人照顾而把他看成是成人的附属品,要受成人支配。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空间。比如:允许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存在,给孩子一块由他自主“摆摊”的地盘,接受孩子对成人的合理建议,相信孩子们的每一次保证等。父母不妨与孩子一起逛博物馆、动物园、科技馆,和孩子一起阅读或看电视,然后问孩子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只有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平等生活,遇事互相探讨

共同商量,让孩子在平等的气氛中长大,没有拘束和压力,才能有开放的思维、愉悦的心境,才会不时闪烁出创造的思维之光。

有句话说:“什么样的父母,教育出什么样的子女”,因此,在父母努力启发孩子创造力时,不要忘了同时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使父母成为能欣赏创造力,并能与孩子创造力互动的主力。因此,父母不应该在孩子与孩子间制造竞争压力,也不必为了培育创造力将家庭生活弄得紧张、沉重,更不必一改常态,变成严肃又过分认真的父母。真正成功的创造力培养者,是能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像个挚友般地倾听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举止,知道何时给他掌声,何时扶持他一把,从来不嘲笑,从来不气馁,没有命令、没有压抑。

2.让孩子学会思考

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与交谈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气,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要给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父母可根据交谈内容经常发问,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你的想法有什么根据?”等问题,以引起孩子的思考。对于已上学的孩子,可采用启发式,诱导孩子逐步展开思考。当孩子在想问题时,父母不要太热心、太心急,应该留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尤其不要轻易把答案告诉他们。孩子打错了可用提高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启发他们自己去发现也纠正错误。

3.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说明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它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科学人才都有超出常人的强烈好奇心,如居里夫人、爱迪生、达尔文等,他们都是从幼年时期即有相当强烈的好奇心。当孩子脑中有疑问时,他们便开始一连串地问:“为什么?”父母亲如果正确引导,不压抑他的好奇心,孩子的求知欲必定会越来越旺,因为孩子的好奇正是探究新奇事物的开始。

曾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铜牌奖及亚太数学奥林匹克银牌奖的林英豪,从小父母就给了他许多思考能力的训练机会。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经常问个不停,林先生夫妇常针对孩子的提问,教他一些常识,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教材,通过巧妙安排,培养孩子思考能力。通常孩子有疑问时,林先生夫妇要他想一想,而不是马上给他答案。偶尔遇到难解决的问题,稍一提示,孩子便想通了,如果真没办法,父母再告诉他答案。父母不妨经常提出些问题让孩子去解决,让他们从中多方思考、探索,寻求多种途径和方法开拓思路,由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中,找出最好的答案来。

§§§第7节保护和支持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箴言

很多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把孩子教育得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父母不断地替孩子们“设计”行为,规范思维,不许孩子做出任何“出轨”的举动。但是,父母恐怕不知道他们这么做的结果,只会让孩子丧失了他们天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想象力。

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小的时候并不聪明,但是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还特别喜欢刨根问底。比如,他曾经学母鸡的样子趴在草丛里孵蛋,因为他好奇母鸡为什么用体温能孵出小鸡,而人却不行?他看见小鸟在天空中飞翔,联想到家中做面包的发酵粉能产生气泡,让面包变轻变软,人要是吃了发酵粉,是否也能使身体变轻飞上天呢?

正是因为他对大自然的种种奇观异象都充满好奇,所以,他从一架儿童玩具中得到启发,如果把照片连起来快速移动,就会在眼中构成连续的动作,因此他发明了电影放映机。爱迪生这一生发明无数,像留声机、电灯、喷气机车、有声电影等。这些发明强烈地冲击着现代文明,使人类进入到一个崭新的生存境界。

好奇心能引发孩子的求知欲,是推动孩子主动学习、探求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多元化的社会,我们的孩子也将会面临复杂的竞争环境。这就需要他们用超群的想象力、大胆的探索精神去解决问题。而所有勇于实践的行为,都源于他们的好奇心和丰富的心灵底蕴。

有个儿童教育家说:“好奇心可以被父母的无知摧毁,也可以被父母的爱心培养出来。”爱迪生7岁上学,不到3个月,就因为满脑子都是稀奇古怪的想法,被老师劝退学。但他的母亲一直都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责任,她不仅给爱迪生讲名人的成功故事,更鼓励他对身边的每件事都问“为什么”,并积极尝试。而我们的很多父母,常常会因担心孩子的好奇心过重而惹麻烦,进而阻止孩子的好奇行为。

冉冉是一个聪明又漂亮的好孩子。有一天,她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别人都会夸我漂亮呢?”妈妈告诉她:“那是因为你每天喝一袋牛奶的结果啊,牛奶是最有营养的了,喝了它会让人健康漂亮。”听了妈妈的解释,冉冉立刻把一袋牛奶“哗”地全都倒时了鱼缸里。妈妈看见了,当场就对冉冉骂开了:“你在干什么?那是人喝的东西,怎么能给鱼喝?我刚把鱼缸的水换好,这下好了,又得重换,你怎么这么讨厌啊?”其实,冉冉只不过是想知道当鱼儿喝了牛奶之后,是不是也能长得肤白体健。在她的小脑袋里装的是,既然牛奶对人有好处,为什么鱼儿不能喝呢?她要亲自验证一下。冉冉的这种探索行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但是,却由于妈妈的嫌麻烦,致使冉冉的探索行动受到了制约。妈妈阻止的后果是,纵使以后冉冉再有什么大胆新奇的想法,也不敢付诸于行动了。

有时候,孩子常常会问父母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鸟儿可以飞上天?”面对这种幼稚的问题,很多的父母会不屑一顾地回答:“这种问题太简单了,有什么好说的?”这种问题对父母来说或许很简单,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很稀奇的。当父母用敷衍和取笑应对孩子的好奇心时,他们对大自然神奇的景象,就失去了思考的兴趣。

另外,父母的知识水平,也对增强和延伸孩子的好奇心,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亮亮看着妈妈的手机出神,突然他问爸爸,“为什么手机没有电线也可以和别人通话呢?”“那是因为可以靠电波传送。”爸爸回答。亮亮追问:“电波是什么?”爸爸挠挠头:“唉,这个我现在也说不清楚,等你长大了,上学后自然会学到的。”于是,亮亮的好奇心被爸爸微薄的学识阻断了。其实,如果爸爸稍微懂点电子学原理,深入浅出地给亮亮指点一下,他的心里就会早早烙印下物理学知识,也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有父母曾经说:“我之所以不让孩子对事物太好奇了,是怕他出事。”比如,有的孩子好奇自行车的大小齿轮转动咬合现象,便把手伸进去感受,手被齿轮咬住了……所以,很多父母会盲目地制止孩子无处不冒的好奇心,强硬地说:“不许乱动东西,不许胡思乱想,好好待着。”长此下去,孩子会失去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他一旦停止了好奇和思索,也就停止了探索和钻研的冲动。

其实,好奇心与危险并不冲突。父母可以做一些防范措施,比如电插头挂到高处、热水瓶放在孩子摸不到的地方……总之,在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尽情地对事物展开联想,产生好奇,对他后续的学习,会产生极大的推动力。

1.随时随地解答疑问

随时随地解答疑问,答案未必明确,但态度要诚恳、积极。小杰问妈妈:“为什么舅舅从美国打电话老是在深夜,还说自己在吃午饭?”妈妈告诉他,是因为中美两国有时差。小杰接着问:“时差是什么?”妈妈正在写工作报告,便说:“我现在很忙,而且知道得不多,但我会尽快查资料告诉你。”当天晚上,妈妈便找来地理书籍,仔细研究地球的自转、公转和时差问题,第二天便把答案告诉了小杰。

父母繁忙时,切勿用“别烦我,走开”或“我不懂,别问了”来搪塞孩子。对孩子来说,父母是否给孩子正确答案并不重要,但认可他好奇心的态度,却会影响他的求知欲。比如像“这个问题提得真妙,让我想想,明天再告诉你”或是“你先说说自己的看法,好吗?”这样的回答就很人性化。这种带有鼓励性质的回答,会让孩子衍生出更强烈的好奇意识,扩大思索空间。

2.让孩子多接触环境和实物

让孩子多接触环境和实物,开创感性空间,启发好奇心。有个妈妈说,现在的孩子接触东西太多了,像电脑游戏、卡通片、儿童图书、玩具,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学习了。言下之意,这些东西对孩子一无是处。其实,换个角度考虑,恰恰是这些东西,开阔了孩子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扩大了思维空间。

在这里,建议父母多带孩子参观展览、出去旅游和采风,让他们在各种社交活动中汲取丰富的信息,让好奇心和思考意识,始终贯穿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

3.让孩子多动手

让孩子多动手,在自由的空间里随性地创造,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峰峰家里有几台拼装四驱车,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他很好奇。咨询后才知道,汽车跑得快与慢,全由发动机决定。于是,父母鼓励峰峰自己改装发动机。他抠抠弄弄地搞坏了几台,越弄问题越多,爸爸花了不少钱,但峰峰最终还是改装成功了,他也因此对机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父母应放开手脚,让孩子在实物操作中,激发好奇心。因为探索的快感,总是存在于感性的过程中。

4.父母应多问孩子“为什么”

父母应多问孩子“为什么”,帮助他建立好奇意识和思考习惯。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思想不够敏感和活跃,所以,常常会对某些新鲜事物视而不见。父母平时要多问孩子“为什么?”比如在公园,可以问他“风筝为什么能飞起来?”到了冬天,问他“羽绒服为什么能保暖?”当孩子在父母的牵引下,看见任何事物都要问“为什么”时,他一生都会养成思考和探索的习惯。

5.父母应加强知识储备

父母应加强知识储备,用生动易懂、循循善诱的方式,把孩子引入深层次的思考空间。真真问妈妈:“风筝不是飞机,没有能源,为什么能飞上天?”妈妈告诉她,是风带动的气流把风筝托了起来。妈妈反问真真:“没有风的时候,为什么风筝也能飞上天?”真真摇头表示不懂。于是,妈妈带她去公园看放风筝。真真发现没风的时候,人们大多都是拽着风筝线跑。妈妈启发她,夏天停电时,奶奶就会用扇子给她扇风,于是真真回答:“是不是跑的时候,会造成气流流动,跟有风的效果一样?”妈妈高兴地夸奖了真真。

好奇心是孩子最强烈的心理活动。一个孩子是否具备好奇心,往往表示其思维是否活跃,心灵世界是否敏感和丰富。所以,父母们要从生活的各个环节入手,培养孩子无处不在的好奇心。

§§§第8节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

父母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