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充满智慧的中国科技
5210500000050

第50章 古代著名大型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韩国是秦国的东邻,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

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他以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在韩国看来,这是危难之际疲乏秦国、救亡图存的好办法。在当时,各国没有常备军队,全民皆兵,而修建大型灌溉工程,秦国要动用所有青壮年劳力,耗费大量财力和精力,这必然要影响到秦国统一战争的进程。韩国想借此求得暂时的安宁。

郑国入秦之时,正是秦王嬴政刚刚登上王位的第一年,由于嬴政还未成年,秦国的军政大权实际掌握在以“仲父”地位辅政的丞相吕不韦手中。商人出身的政治家吕不韦敏锐地看到,在诸侯国之间日益激烈的兼并战争中,不仅仅是军队实力的博弈,更是国家经济实力特别是粮食供给能力的博弈,而兴修水利是提高粮食产量最为有效的途径。如果在关中修一条灌溉大渠,这岂不是为大秦再造一座“天下粮仓”!吕不韦见郑国精通水利,把修渠的事情说得头头是道,认定他修渠引水的方案切实可行,便很快批准了郑国修渠的建议。

公元前246年,关中平原的泾水至洛水之间,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为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修渠大军多达十万人,而郑国正是这项空前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的总指挥。郑国渠是以泾水为水源,灌溉渭水北面农田的水利工程。作为主持此项工程的筹划设计者,郑国在施工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创造的“横绝”技术,使渠道跨过冶峪河、清河等大小河流,把常流量拦入渠中,增加了水源。他利用横向环流,巧妙地解决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表明他拥有较高的河流水文知识。据现代测量,郑国渠平均坡降为0.64%,也反映出郑国具有很高的测量技术水平,他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水利科学家。

郑国渠于公元前236年前后建成,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大约10年左右的关键时期,郑国渠灌溉的关中地区和都江堰灌溉的川西平原,南北呼应,共同构筑了秦国强大的经济长城。这条当初被韩国当作救命稻草的郑国渠,以疲秦之计始、以强秦之策终,恰恰成了帮助秦国扫平天下的标志性工程。

郑国渠建成15年后,秦灭六国,中华一统。嬴政感念郑国修渠有大功于秦国,下令将此渠命名为“郑国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人名命名的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