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充满智慧的中国科技
5210500000036

第36章 世界上最早的农学专著

氾胜之(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相传为西汉氾水(今山东曹县西北部)人,古代著名农学家。氾胜之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对农作物生长和栽培就很感兴趣,喜欢研究农业技术,注意搜集、总结家乡农民的生产经验,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

在汉成帝的时候,氾胜之步入仕途,官居议郎,以轻车使者的身份到关中平原地区管理农业。在此期间,他深入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认真研究当地的土壤、气候和水利情况,因地制宜地总结、推广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经过实地考查,反复试验,他总结推广了新的耕作方法——“区田法”。他把土地分成若干个小区,做成区田。每一块小区,四周打上土埂,中间整平,深挖作区,调和土壤,以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采用宽幅点播或方形点播法,推行密植,注意中耕灌溉等。

区田法的推广和运用,大大提高了关中地区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一直到清朝时,农学家杨屾在关中地区依然提倡这种耕作方法,甚至解放后的陕北地区,农民还保留着氾胜之当年推行的区田耕作法。

氾胜之还大力推广种子穗选法,要求在田间选择子粒又多又饱满的穗留作种子。他发明推广了“溲种法”,即在种子上粘上一层粪壳作为种肥,其原理直至今天还在应用。瓠子是当时三辅地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由于瓠既不耐旱又不耐涝,产量一直低而不稳。氾胜之听说有一位农民是种瓠子的行家里手,就亲自登门拜访。他仔细观察研究这位农民的种瓠过程,自己还亲手反复做种植试验,终于总结出了一套瓠子种植高产技术,即“种瓠法”。用这个新技术栽种的瓠子,个儿长得特别大,一个可抵过去的10个。

氾胜之时时想着农业丰收,惦着百姓的温饱。为了总结推广群众中的新鲜经验,他常常微服出访,走遍了关中平原,虚心向种田好手请教,把群众的种田经验同自己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他对北方的水稻、蚕桑、小麦、瓜果等作物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推广了种麦法、穗选法、种瓜法、调节稻田水温法、保墒法、桑苗截干法等,并加以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氾胜之总结自己指导农业之经验,整理成了一部农书,后通称为《氾胜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农业科学专著,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总结,是中国传统农学的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