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上,同样的挫折既可以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心理障碍,也可以磨练他的意志使他奋发向上。作为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常常是不稳定的,易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在碰到困难和失败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和挫折,这时,父母要及时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你要勇敢,你一定会做得好的”,“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看一看下次怎样做”。父母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失败作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同时,还应让孩子明白人人都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而困难和挫折是可以克服的,教育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自信心,提高克服困难和抗挫折的能力。
2.有意识地创设和利用一些困难情境
经历一定的挫折,对形成孩子的坚强意志是极为有益的。孩子摔倒了之后再爬起来,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磨练过程。遭受一些失败和挫折,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战胜它,就会为以后克服更大的困难和挫折奠定基础。孩子通过用自己的力量去办成某件事情,积累某些经验,可以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产生一种求胜欲望和信心。因此,父母在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可能失败的难题给孩子时,要教给他们一些摆脱困境、解决矛盾、克服困难的方法,让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它、战胜它。
3.多肯定、鼓励孩子
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在精神上常常是最脆弱的,这时父母及时关心和鼓励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他会感到孤独无助,会有被遗弃的感觉,会自暴自弃,有时甚至会出现轻生的念头,父母及时地安慰、鼓励和帮助孩子,孩子就会抑制和忘却难过,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要避免任何消极否定的评价,如“不要再试了,再试也没有用的”、“做不好就别做了”、“怎么这样笨,别人早就做完了”等,这种话只会强化孩子的不自信和失败感,家长不妨采用一些积极肯定的评价。如“虽然你没有成功,但我要表扬你,因为你已经努力去尝试,有勇气去试试就很好。你一直在努力,再加把劲,你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爸爸妈妈相信你能行。”这既客观地承认了孩子的失败,又看到了孩子的努力,还为孩子提供了继续努力的方向和动力,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受到肯定和赞扬的,自己完全不必害怕失败,从而慢慢学会承受和应付各种困难挫折。
4.挫折教育要因材施教
挫折教育对于父母来说是如何引导受挫折的孩子,让他们懂得挫折与竞争相伴随,要成功必须战胜挫折,从而培养孩子受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由于人与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同一挫折对不同的孩子产生的心理反映不同,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挫折教育要因材施教。首先,要根据孩子的性格进行教育,如果自己的孩子自尊心较强,好强、好面子,这一类孩子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沮丧心理,对这类孩子父母不要过多地埋怨、批评,而是点到为止,多加鼓励;较自卑的孩子,本来对自己的能力就乏信心,父母切忌过多指责,而要多加安慰,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其次,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进行教育,能力较强的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应重在启发,让他们发现受挫的原因,放手让他们去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的孩子,应该帮助他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制定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计划,使孩子既能避免产生恐惧心理,又能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逐步形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5.让孩子适当受一点批评
有的父母总怕孩子受委屈,即使孩子做错事,都不许说孩子的不是,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只听得进赞扬的话,而不能接受批评的坏习惯,在学校一受到老师、同伴的批评,就逃课、逃学,与同伴发生冲突;在家父母稍说不是,就哭闹或赌气拒绝进食,要父母好话说尽才善罢甘休。作为父母,可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缺点,这些缺点自己不知道,但别人很容易发现,只有当别人批评时,自己才知道错在哪里,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并非讨厌自己,而是帮助、爱护自己,让孩子懂得有了缺点并不可怕,改正了就是好孩子,就更受人喜爱。必要的批评能使孩子在悔悟之中锻炼承受力,同时又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6.提供孩子锻炼的机会
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并设计了各种方法来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日本孩子两岁就开始意志锻炼,自幼儿园到小学,即使在大雪纷飞的冬天,男孩也只穿单裤,女孩穿短裙,磨练与严寒作斗争的意志和毅力;在韩国,家长给孩子穿上羽绒服,让他们在冰窟窿里呆上一阵后再出来,让孩子懂得“寒冷”的滋味;而在我国,挫折教育做得却很不够,因此,作为家长要改变原来的教养态度,让孩子走出大人的“保护圈”,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累着,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对挑食、偏食、厌食的孩子,饿他一两顿又何妨,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家长不要去帮忙,例如,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裤子自己穿,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都解决掉,把他们前进的障碍清除得干干净净。
7.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物对事对人的态度、情感和行为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过程中,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父母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要让孩子看到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没有逃避和退缩,勇于面对,用信心和勇气感染他们,让孩子注意到自己是以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对待失败和挫折,这对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如何面对孩子的过失
父母箴言
一些家长听到孩子有了过失行为时,总想遮遮掩掩,为孩子分辩、开脱。其实,这样不但不利于教育孩子,反而会害了孩子。对于孩子的过失,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负责。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错误或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想孩子少犯错误,免蹈覆辙,父母的态度非常重要。
著名的教育学家多湖辉曾讲了一件自己的亲身经历。
他念中学时,校风非常严格,课堂上答不出问题,就要留校补课。老师用心良苦,而他却并不感激,而且对老师抱憎恨态度。他一向成绩不好,经常留校,于是只想如何在学校捣蛋。在高年级时,他和一群劣等生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捣毁了存放军训教材和枪械的教室。事后,他们才发现事情太严重,面临退学的危险。回到家里,他准备接受母亲的责打,但母亲却只说:“现在你要后悔也来不及了,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这次滋事的后果,我想你心里有数,所以我也不再说什么了。你可能会被勒令退学,你就想想将来该怎么办吧!”
这些话比任何叱责更令他深感内疚和对不起父母,于是发誓此后绝不再给母亲带来任何麻烦。
有些父母不仅自己不能直面孩子的过失,而且强词夺理,千方百计为孩子的过失行为辩解,以推卸责任。这种护短行为是孩子成长的大忌。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应该对孩子的行为负责,同时也应该鼓励孩子面对过失,勇于承担责任。
下面这个故事对我们很有启迪意义。
1920年,美国一个年仅8岁的男孩在踢足球时打碎了邻居的玻璃。邻居要求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不是个小数目。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错误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可是他没钱。父亲说:“钱我可以给你,但一年后必须还我。”后来这个小男孩通过做家务和积攒零花钱终于在半年后还给父亲12.5美元。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
里根父亲教育小里根的故事说明,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使之付出一定的代价,就是对孩子的负责,对社会的负责。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
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家人为他们构筑的爱巢中,很少有生活的忧愁和烦恼,更少有艰苦的磨炼,他们很难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心境和苦乐,一旦发生过失行为,后果往往由家长承担,而孩子却成了若无其事的旁观者。这样的结果,很容易使孩子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以及对社会形成不负责任的态度。有些孩子随意破坏公共设施,窃取他人财物,对师长的教育充耳不闻,甚至威胁要离家出走,其根源就在于缺少社会责任心和家庭责任心。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才有可能使他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孩子有了过失时,父母一定要端正教育孩子的态度。
首先,要清醒地正视孩子的过失。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孩子需要从小培养,培养孩子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是立人之本。小孩犹如小树,父母除了给小树浇水施肥以外,更应注意剪枝修丫扶直树干,当发现孩子有了过失仍任其发展,就像树木会长成畸形。
其次,查找原因,对症下药。同样的过失,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父母要仔细询问孩子,深入调查,仔细分析原因,让孩子明白过错,并一起探讨改正过失的补救方法。
第三,把握时机,强化教育。孩子有了过失,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善于抓住孩子醒悟和转变的良机,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促使孩子转化,对他们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树立孩子的自信,使孩子进步的愿望和行动不断地强化而巩固下来。
培养孩子胆大心细的优点
父母箴言
父母不要动不动将害怕挂在嘴边上,特别是不要与某些特定的环境联系起来。如在黑暗中,在与孩子独处时,此时若表现出害怕心理,孩子就会认为这种环境是可怕的,是孤立无援的。受这种心理影响的孩子,常常会在走向社会时产生恐惧心理。
男孩子时常吹嘘自己的胆量,瞧不起胆小的人。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不管是胆小的男孩儿还是胆大的男孩儿,父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不敢面对人生、在困难面前缩头缩尾的懦夫,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胆量。
粗心的孩子在做作业时不专心,做完作业后不检查,因为他们习惯于父母帮助检查。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检查并改正错误,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养成细心的好习惯。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事细心。
胆大心细的孩子会成功,因为孩子只有胆大心细,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和强者,才能真正赋予生活以美善,才有新发展,才能体现人的尊严与荣耀。丧失生活的勇气,成了胆小鬼、可怜虫,不能面对生活的挑战,就会丧失生活的一切。不思考,鲁莽、轻率,就会搅乱生活的秩序。胆大心细才能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应付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机。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胆大心细的优点呢?
1.首先为孩子设立一个标准
父母要告诉孩子胆大心细的标准。不少孩子认为胆大就是不怕死,敢打敢冲,这种理解是肤浅的、片面的。父母要告诉孩子如何胆大才是正确的。为朋友义气打伤同学不是勇敢,在课堂上起哄不是胆大,与老师对抗、不做作业、翻越街上的栏杆、骑飞车都不是勇敢。真正的胆大、勇敢应该体现在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尊严、家庭的名誉和个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上。
胆大体现在学习、工作和思想斗争各个方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不怕危险,但不莽撞。如不怕黑暗,不怕独自在家和独自赶路,不怕动物,不怕严冬酷暑。其二,不怕困难。不畏学习艰苦,不畏路途遥远,不畏新任务与新变化。其三,勇于斗争。勇于承认错误,勇于同坏行为和坏思想作斗争。其四,不惧痛苦。不怕打针吃药,不为病痛屈服。
心细即在行动之前对事情正当与否、如何行动有迅速而周密的思考,因而行动起来面面俱到,有条不紊。一个人只有心细,办事才会稳妥。父母要让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让孩子做到凡事三思而行。
2.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勇担生活的重任、勇斗歹徒,会让孩子自豪和崇敬。相反,父母若怕困难、对黑暗流露出恐慌、在歹徒面前吓得发抖,就会让孩子感到羞愧,从而消极地影响孩子。
另外,可以用勇敢者的形象感召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在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勇敢人物的故事。父母可以讲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舍己救人的赖宁、克服困难捐助贫困学生的小学生李扶阳。可以讲历史故事,如“李寄斩蛇”的故事:小女孩李寄冒着生命危险,砍死大蛇,为民除害。父母还可以与孩子共读有关勇敢者的文学作品,如《红岩》。“红岩魂”震撼了许多少年儿童的心,父母和孩子共读《红岩》,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会激发孩子真正的勇敢精神。
3.给孩子锻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