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可记又可议,夹叙夹议,就某一件事、某一个问题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和掌握的知识可以发表议论。
总之,可记的东西很多。
2.教给孩子写日记的方法
记事件要真实,只有真实的记录才能反映问题,才能反映规律。
记事内容要有选择,不能太杂,在众多可记的事中,有选择地记某一、二件。
记事感受不要牵强附会。
记日记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对日记要注意保存,过一定时间可以翻一翻以前日记,可增强对记日记的信心。
另外,让孩子发挥想象力,美化自己的日记本也是必要的。比如,在日记本里面装饰上各种不同的动物图案、格子花纹、图点花纹或是条形花纹;把日记本的三面切口修剪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同时还可以在纸张上打下装饰性的小孔,以增加额外的触感;用卡通、商标、书签、标签、压好的花叶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做成说明、图画、诗词、短故事、照片。过一段时间翻一翻以前的日记,孩子会很开心。
支持并诱导孩子的理想
父母箴言
什么是理想呢?理想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生活的追求,是对未来社会的向往。孩子们最富于理想,最有雄心壮志。作为父母,要爱护孩子们那天真、纯洁的向往未来的美好理想,并促使孩子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
理想是孩子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孩子不断进取的动力。没有理想的孩子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会表现出缺乏学习的热情和激情,终日无所事事,碌碌无为地度过每一天。
对于理想,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想法是有很大差别的。作为孩子来讲,由于年龄小,他对自己未来的设想是建立在目前对生活有限的认识和兴趣爱好之上的,而大人则是在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基础上,用成人世俗的眼光,代替孩子来设想他的未来。所以,面对未来,孩子的天真幻想和家长的过高期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孩童时代的想法和兴趣都是不稳定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孩子对未来的设想,不管清晰或模糊,宏伟或渺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要学会愈来愈清楚自己未来要干什么。让孩子自己认真思考未来的蓝图,这样的远景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的热情和动力。
无论现在孩子说未来要干什么,都包含着他自己对生活的丰富的想象。这样的想象是最弥足珍贵的。父母要用一颗平和、宽容之心对待孩子所描绘的未来,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他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有一次,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带着年幼的李嘉诚到了汕头的海边。他一边指着港口来往如梭的巨轮,一边给李嘉诚讲生活的道理。但是,年幼的李嘉诚对父亲讲的生活道理并没有放在心上,反而对停泊在码头的巨轮产生了兴趣,他觉得这么大的轮船可以稳稳当当地在海上航行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于是,他指着大船对父亲说:“爸爸,我将来也要做大船的船长!”父亲高兴地对儿子说:“好孩子,真有志向!但是,做一个船长非常不容易,他必须考虑很多问题,思考必须很全面。”父亲把手放在李嘉诚的肩膀上继续说:“你看,现在天气很好,船只在海中航行就比较安全,但是如果出海后,风暴来了怎么办?做船长的人,就得提前想到这种情况,提早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做船长一样,预先考虑周全,随时准备应付一切问题。”
李嘉诚从小就树立了做船长的意识,并向着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虽然,他最终没有做成船长,但他一直以做船长的意识去经营他的公司和人生。他喜欢把自己的人生比作一条船,喜欢把自己的李氏王国比作一条船。他曾经自豪地说:“我就是船长,我就是这条航行在波峰浪谷中的船的船长!”
任何一个平凡的人和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是能否把宏伟的理想化为催人奋进的动力。做父母的应让孩子们知道,只有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并焕发出火一般的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冲破层层阻力和障碍,克服重重困难,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才能将理想化为现实。
理想既是分层次的,又是具体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至于孩子将来干什么,父母当然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家庭情况,及早进行定向培养,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把理想的风帆鼓得满满的,把追求的目标定得高高的。正像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说的那样:“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这是因为越是远大、崇高的理想,越能激励人的斗志,越能使人执着地追求,做出不平凡的成就。特别是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应该向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科学家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人生在世,就要有雄心壮志,就要不甘平庸。
父母要引导孩子将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结合起来,使孩子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眼前的拼搏奋斗,理想只能化成泡影,将来哪一行的“状元”也当不成。要运用古今中外名人成功的事例告诉他们:冠军的奖杯里盛满的是苦练的汗水,科学家的发明证书上凝结的是奋斗者的心血,超人的成就要付出超人的劳动。
从主观上说,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理想都是热情支持的,但从客观效果来说,实际上都是扼杀,最终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完全相反。而产生这样的结果,也是好多父母自己始料不及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但理想的确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从有一个初步设想到牢固树立的过程。在它的萌发之初,需要点拨和引导,需要精心呵护,对孩子的理想,不理不睬是错误的,拔苗助长也是错误的。
对孩子刚刚萌发的理想之苗,却以参天大树般的要求,这无异于拔苗助长。如果父母都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理想之苗,那么,也许孩子永远也不可能树立稳固理想。
怎样才是对孩子理想的真正支持呢?真正的支持应该建立在对孩子的充分理想和尊重的基础之上,必须以孩子的现实准备为前提,然后进行适当的启发和诱导,不是说教,不是命令,也不是趁机提条件。比如,当孩子提出以后想当律师时,你不妨这样说:“看来,当律师倒是很不错的。那你说,那个律师为什么说得那么好,让那么多人都敬叹不已?不知道他小时候读书怎样?”让孩子自己去思索;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想不到你想当律师,这个理想好!我支持。孩子,你想想,当律师需要什么才能?”
对孩子的理想,父母要一点点地培养扶持,要细心浇灌滋润,这样孩子的理想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正确看待孩子的分数
父母箴言
家长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分数毕竟是学习状况的一种重要反映。孩子分数高,固然是好事,但千万不要一味去追求孩子的高分,千万不要让分数绊住了孩子的手脚!
孩子交来成绩单时,将会遇到家长的何种待遇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分数是无可厚非的,但并非每一位家长都能使自己的关心变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很多家长对学习分数的态度以及由此引起的某些行为,确有不科学的现象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
有些家长片面夸大分数的功能,以分数高低为判断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分数从形式上看简单直观,一目了然。片面夸大分数功能的另一典型现象为:有部分家长将孩子的考试分数作为在单位同事、亲戚朋友面前“露脸”、“争面子”的重要内容。若孩子得了高分,就感到光彩,有面子,很自豪。若分数不如人,则觉得脸上无光,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教育好,出门矮人半截。以上这些行为,均不考虑分数的多重功能,迫使孩子以获取高分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忽视思想品质、性格修养、身体素质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无疑会形成对孩子学习的负面压力,导致有的孩子在获取高分无望的情况下,采取作弊涂改分数等不正当行为欺骗家长。这样不但不能促进学习,反而影响孩子思想品质的健康发展。
分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掌握知识的状况,而不能完全反映孩子的智力水平,更不能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孩子的优劣。孩子的年级越低,学习内容相对较简单,考试分数也较高一些;随着年级升高,学习科目增多,内容加深,考高分就不容易了,而且分数还与题目难易程度、覆盖面大小、孩子的身体、心理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因此家长不能只看分数多少,硬性规定指标,不然会压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孩子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还会造成孩子撒谎、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
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待分数,以充分发挥分数的功能,使分数成为促进孩子学习的催化剂呢?
1.因人而异
每个孩子都各有自己的个性和爱好,能力、性格各有差异,就决定他的学习方式方法,学习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作为家长,不应只希望孩子考试分数名列前茅。正像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所说的那样:“通向成功的道路有许多条,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人们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样的。”作为家长,应该发现孩子并发展他们的天赋、特长,不能一再地要求他考试拿第一,这样就埋没了他的天赋。
2.了解测试目的
测试目的不同,反映出来的问题就不同。就学科测试而言,有进度测试、摸底测试、总结性测试和诊断性测试等。也有偏重知识水平的测试与偏重于能力发展的测试等。只有弄清测试目的,才能看出测试反映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在偏重于知识识记的测试中分数高,而在偏重于知识运用的考试中分数可能不高。家长就不能简单地以两次分数高低来判断孩子学习退步或进步,忽略孩子能力发展方面的问题。再比如,学期中的进度测试题的难度往往要小于诊断性测试和期末总结性测试。因此,期中考试的高分并不一定就预示期末考试也会“丰收”。
3.发现孩子的进步
善于从分数的分析中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以充分发挥分数的激励功能。当孩子学习成绩进步时,家长的肯定与表扬能使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当孩子学习成绩后退时,更需要家长的鼓励与帮助。从孩子的诸多不足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最能体现家长的教育水平。比如:若总分下降,单科分有无上升的?认知识结构看,有无掌握较好,丢分不多的部分?即使孩子某次考试一团糟,帮助他的最好办法仍然是以发展的眼光看他,鼓励他克服困难,相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迎头赶上,考出好的分数。那种否定孩子的可塑性,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只会扑灭孩子的希望之火,使其自暴自弃。
4.多鼓励孩子
孩子考试不拿第一,家长往往很焦急,常说些令孩子反感的话:“你真笨”,“从来没拿过第一,真没用”,“你看,人家孩子多好”。如果孩子稍作解释,家长会理直气壮地说:“你吃我的、用我的还敢顶撞我!”这些话会严重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失去上进的动力,也失去了对父母的信赖和尊重。作为家长,应该明白,分数的高低、多少只是衡量孩子所学知识的多少,孩子能力的高低不能用书本知识,考试能力的水准作为整个人的水准。应帮孩子正确分析原因,正确地看待分数,相信孩子经过努力会有所收获的。
家长科学地分析分数,并能对孩子学习分数的高低采取明智的态度,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明智的家长在孩子考试成功时提醒他不要骄傲,不要轻浮,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迎接更艰巨的挑战;而在孩子考试失利时,首先要对孩子予以他最渴望得到的安慰和鼓励,然后帮助他分析失利的原因,树立不怕困难、迎头赶上的勇气。这样,孩子才可能以更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关心他、爱护他的父母。
指导孩子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时间
父母箴言
父母应帮助孩子克服由于淡薄的时间观念所行成的不良习惯,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培养孩子养成惜时、守时的良好习惯,指导孩子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时间。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在时间的选择上都有一个最佳点,把本应昨天做的事放在今天来做叫做失时,把应该明天做的事情放在今天来做叫做失察。失时的结果往往是坐失良机,失察的结果常常是欲速不达。指导孩子科学安排时间、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是每一个父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越来越多的父母逐渐认识到,如何让孩子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让孩子学会合理、自主地安排时间,不仅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还是成才教育的一项基本训练。在孩子上小学时,父母就应该进行这项训练了,因为上小学的孩子已懂得了昨天、今天、明天,认识了年、月、日,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观念不断增强。但他们还没有真正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没有时间的紧迫感,没有学会安排和利用时间。因此,父母应帮助孩子克服由于淡薄的时间观念所行成的不良习惯,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培养孩子养成惜时、守时的良好习惯,帮助孩子合理地利用时间。
具体来说,父母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指导孩子自我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
1.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时间表
时间表的内容应该包括在家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上学、什么时间放学回来、什么时间休息,睡觉、复习功课用多长时间等。父母应该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忙而不乱,还要教育孩子认真遵守、持之以恒。
2.时间安排要有张有弛
父母不应该让孩子把时间都安排在学习上,连星期天也不许玩,要让他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要照顾到孩子爱玩的天性,允许他们较多地安排玩耍的时间,以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孩子学会在最佳时间学习。孩子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善,比起成人来容易疲劳,他们记忆力好,但不宜进行过长时间的学习。一天最佳的学习时间是在上午9时—11时和下午3:30—5:30,但在中午应让孩子有两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另外,晚上做作业、复习功课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孩子的睡眠,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3.利用零碎时间
茶余饭后的零碎时间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不过让孩子合理充分地利用这些零碎时间背记一些单词、诗文是很有益的。
4.教育孩子有责任感
让孩子为自己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事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力争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好规定的事情,不要拖拖拉拉。
5.要及时检查孩子对时间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