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家长越来越多,说明现在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这无疑是好事。但另一方面,陪读对孩子的成长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从大的方面说,陪读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不利于培养孩子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质。从小的方面说,陪读也很难真正起到促进孩子学习的作用。
上学读书做作业本来是孩子的事,然而在不少家庭,这却变成了孩子和家长共同的事。孩子读书,家长要陪读,陪读爸爸和陪读妈妈现在越来越多。孩子读书辛苦,家长陪读自然也不轻松,就像有的家长跟孩子说的“我为什么跟你一块儿受罪”,尽管这样,不少家长觉得自己为了孩子又必须受这个罪。
家长们陪读主要是“陪”在这几个方面。
1.陪孩子上下学
家长一般是先送孩子上学,然后再去上班,下午下班时再到学校接孩子回家,来回都有家长的保驾护航。在过去,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时,家长才接送,现在孩子上了中学,家长仍然每天接送的现象十分常见,有的高中生放学后,家里不来人接就不敢回家。
2.陪孩子做家庭作业
孩子做家庭作业,家长则在旁边答疑解惑,有的家长还亲自为孩子解题、手把手地教孩子写作业。再就是家长陪孩子读课外读物,这是名符其实的“陪读”,孩子读童话故事,家长也读童话故事,家长孩子共读同一本书,孩子读诗歌散文,家长也在一旁读诗歌散文。
3.陪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辅导班
在一些大中城市的不少特长培训班、辅导班门前,经常都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孩子们在教室里学习,家长们在旁边陪练。教室里也经常坐满了陪练的家长,不仅教室里,教室外的草地、台阶上也坐满了家长。有的家长见自己的孩子动作不标准,还会临时客串一回教练,对自己孩子指指点点。最后,还有陪军训、陪考等。有的中学对高一新生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军训。天气闷热,不少家长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军训生活,准备了饮料食品和毛巾,站在烈日下的操场边等候。
4.陪考
陪考当然更常见,高考就不用说了,像期中、期末考试、竞赛考试等稍具规模一些的考试,考试当日,考场外经常是家长云集,考生在考场里紧张地应试答卷,家长们则拎着各种饮料和食品在考场外徘徊、等待。
看了以上的各种“陪”,我们不禁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
关于陪读一事,一个有趣的比例也许值得我们深思:在家长这面,说要将陪读进行到底的,和呼吁“陪读无益”者,大约是8:2的比例;而在孩子那面,恰好是赞成陪读的占两成,不赞成者占八成。陪读能不能如我们父母所设想的那样“出效益”,关键不在父母是否“舍得下功夫套得住孩子”,而在于孩子是否甘心“被陪”,是否对这样近距离的监督有抵触情绪。一位在大学教书的父亲说:“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明了自己的责任,这比什么都重要,比今儿是否背了100个单词做了100道计算重要多了。”
有位名叫周俊彦的小朋友(11岁,上小学六年级)是这样看待父母的陪读的:
我上了6年学,我妈陪了我6年,我稍微打个呵欠伸个懒腰,都逃不过我妈的火眼金睛,她立刻会冲过来数落我一顿,什么“你这孩子到现在还没有一点紧迫感啊!”什么“你知道不知道考实验初中,少一分得交上万块钱呀!”什么“瞧我为你做出多少牺牲,人家的妈妈有饭局有酒宴,我呢,多少应酬我都推了,为了回来陪你这小祖宗!你怎么还不明白妈的苦心呢!”
这些话听得我耳朵都起茧了。有次我忍不住顶嘴:“我又没让您呆在家,我自己的功课我自己有数。您也可以出去吃饭呀跳舞呀,只求您别天天在我耳边念‘实验学校’,别给我念紧箍咒就谢天谢天了!”为了这一句话,我妈打了我,还气得直哆嗦。我爸怒吼着要我跟妈道歉,他们都说我“没良心”!可我只不过说了一句大实话,我们这儿最好的初中每年从6000人当中录取300人,录取率比重点大学还小呢,我不敢保证我就一定能考得上。爸爸妈妈给我这么大压力,我也很委屈,我现在每天已经花十几个小时学习了,还要怎么样?您不愿意陪,可以不陪我,别给我这么大压力,也许我考上的希望还大一点。
适时适度的陪读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利的,但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陪读的分寸,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造如下弊病。
1.助长孩子的依赖性
这主要是由于家长陪读过于细腻而造成的。每次完成作业或预习功课,都由家长组织,家长说开始便开始,叫停便停,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安排内容与次序,孩子完全没有自主性,只是一味地服从。久而久之,学习对于孩子便成了一种被动的机械活动,没有家长的呼唤,孩子便想不起主动地学习。这种依赖性一旦形成,便很快蔓延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使孩子成为一个懒散、无责任性的人。这种作业中的领带性若迁移到学习活动中,孩子就会变得懒于动脑动手,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
2.妨碍智力的发展
孩子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拓展了思维,锻炼了大脑,发展了智力。由于陪读过细而形成依赖性的孩子,会把这种依赖性充斥他的学习活动中,这样势必会影响他对知识的获取。另外,由于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对生活中的麻烦、小事情,他们也不肯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而是逃避或依赖,这不仅不利于他们培养自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智力的正常发展。
3.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孩子读书,家长坐在一旁,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监视之下,稍有“越轨”行为便会招来一阵唠叨或训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约束感越强,心情的压抑和无可名状的烦恼就越多,这种消极的情绪会降低孩子的学习动机。
如果孩子年龄尚小,比如处于学前教育阶段或小学低年级阶段,家长陪读对于促进孩子的学习,其作用十分明显。比如家长陪孩子看书、识字、写作业,解答孩子的问题,这既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能融洽亲子关系,增加生活情趣。在这—阶段,陪读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陪读的时间和频率应逐步减少,直至减少到零。孩子的年龄不断增长,他的自主意识、独立行为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学习就完全成了他“个人的事”。
在很多时候,孩子都希望能自己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比如制定学习计划和安排作息时间,希望能自己做主、自行其事,不希望受到家长的控制和干预,而且随着学校学习压力的增大,他也希望回到家之后能缓释一下学习压力,如果家长陪读,家长的眼睛时刻盯着他的一举一动,使他容易产生被监控、被强迫的感觉,这不仅不能缓释压力,反而更进一步增加了他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另外,很多家长名义上是陪读,但实际上自己在辅导孩子的学习方面,能力相当有限,初中或高中水平的作业题、考试题,很多家长根本就不会做,孩子学习上有疑难问题请家长解答,家长自己也摸不着头脑。这更让孩子感觉家长只是在监督、控制自己,不信任自己。所以不少孩子对家长的这种陪读十分反感。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家长再陪读就会“吃力不讨好”,对孩子弊大于利。家长所要做的不是陪读,而是要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包括着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充分信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还孩子学习的自由,而不是用“陪读”来限制这种自由。
怎样让孩子敞开心扉
父母箴言
青春期是孩子人生中必然要经历的,也是一个人从孩提时代逐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期。怎样对待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怎样才能让青春期的孩子向父母敞开他们的心扉,是家长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一位叫孙洁的母亲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我女儿14岁,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就是喜欢和我们顶嘴。我可以强迫她安静,不许顶嘴,但是我想,如果这样,即使孩子嘴上不说了,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不告诉我们,那就更麻烦。其实,孩子大了,他们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我觉得总把女儿看成不懂事的小孩,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啊!于是,我主动和女儿讲些单位里的事,还有家里的一些事,能和她商量的,我都征求她的意见。我想给女儿一个印象:我们已经把她当成一个成年人来看待了。我在语气上把她当成一个大人对待。女儿明显感觉到了我们对她的重视,她除了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之外,我们从她的脸上看得出来,她有了以前从未有过的自豪的感觉。不知不觉中,女儿也渐渐把她在学校里的事情告诉我们了。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次,她告诉我有一个男生给她写了纸条约会她,还问我该怎么办。要是在以前,她绝对不可能告诉我这么秘密的事。我真的很高兴女儿和我们的心贴近了。
家庭既是家长也是孩子安全、可靠的港湾,孩子回到家中,有权利在这个港湾中获得心理上的调整与生理上的恢复,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与生去。由此可见,孩子在家中向家长敞开心扉,家长理应高兴,并格外予以关注。
孩子喜欢对家长说话是对家长的信任,这很可贵。只要可能,家长千万不要打断孩子的话,或者表示厌烦,因为,这么一来,孩子比较脆弱的自尊心就会遭到伤害,弄不好,还会从此向你关闭敞开的心扉,实行自我封闭,这样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也许,孩子在校内、外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一时又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诉说,只好独自闷在肚子里,待回到家再向家长倾诉。孩子这么做,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孩子在倾诉过程中,不满的情绪获得充分的宣泄,从而使身心恢复到常态;二是孩子的一番倾诉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对于前者,家长自然不必多话,只需坐下来热情关注即可。对于后者,家长就得认真思索一番,调动积累,以便用自己比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去指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
另外,也可能是孩子在学习或其他校园与社会活动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这时,孩子向家长诉说的目的无非是想让家长与他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对于这类诉说,家长更应该认真对待,并且向孩子祝贺:昔日的汗水与努力没有白流。可能的话,家长还可搞个家庭活动,以表庆祝,与孩子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具体说来,父母怎样才能让孩子对自己敞开心扉呢?
1.创造合适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