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女性健康与保养
5210300000039

第39章 常见妇科疾病与防治(4)

3.B超:无损伤性,可反复使用,主要是鉴别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若结合彩色多普勒仪进行血供情况的观察,可提高其判断的敏感性。

4.活组织病理检查:常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80%~90%的病例可获得较肯定的细胞学诊断。

急性乳腺炎的诊断与防治

急性乳腺炎多见于产后哺乳的女性,尤其以初产妇最为多见,往往发生在产后3~4周。

病人表现为乳房疼痛,局部红、肿、热、胀。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寒战、高热、脉搏加快,常有患侧淋巴结肿大、压痛,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脓毒血症。

治疗原则是消除感染,排空乳汁。病程早期积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如青霉素或新青霉素肌内或静脉注射。

脓肿形成后,则应及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为避免损伤乳管而形成乳瘘,应做放射状切开,乳晕下脓肿应沿乳晕边缘做弧形切口。

急性乳腺炎时一般不应停止哺乳,若感染严重或脓肿引流后并发乳瘘,应立即停止哺乳。

预防急性乳腺炎的关键在于避免乳汁瘀积,防止乳头损伤,保持其清洁。加强孕期卫生宣传,指导产妇经常清洗两侧乳头。如有乳头凹陷,应经常提拉乳头予以纠正。要养成定时哺乳、婴儿不含乳头睡觉的好习惯。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空,如有瘀积可按摩或用吸乳器排尽乳汁。哺乳后应清洗乳头。乳头有破损或皲裂要及时治疗。注意婴儿口腔卫生。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诊治

乳腺囊性增生病也称乳腺小叶增生,是女性常见病,多见于中年女性。乳腺囊性增生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主要为乳管及腺泡上皮增生,是内分泌障碍性增生病。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房胀痛和肿块,特点是部分病人具有周期性。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往往在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体检时发现一侧或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可局限于乳腺的一部分,也可分散于整个乳房,肿块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增厚区域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本病病程较长,发展缓慢。

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治疗,可用中药或中成药调理,疏肝理气,调和冲任以及调理卵巢功能。常用药有:逍遥丸3~9克,每日3次;乳宁颗粒12克,每日3次;天冬素、乳癖消等。

乳房纤维腺瘤的诊治

乳房纤维腺瘤是女性常见的乳房肿瘤,高发年龄为20~25岁,其次为15~20和25~30岁,好发于乳房的外上象限,约75%为单发,少数属多发。除肿块外,病人常无自觉症状。肿块增大缓慢,质似硬橡皮球,表面光滑,易于推动。月经期对肿块的大小并无影响。

乳房纤维腺瘤虽然属于良性,癌变的可能性很小,但有可能发生肉瘤变,因此,手术切除是治疗乳房纤维腺瘤唯一有效的方法。由于妊娠可以使纤维腺瘤增大,所以,在妊娠前或妊娠后发现的乳房纤维腺瘤一般都应手术切除。应将肿瘤及其包膜一同切除,并以周围包裹少量正常乳腺组织为宜,切除的肿块必须做常规病例检查。

乳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治

乳管内乳头状瘤多见于经产女性,40—50岁较多。75%的病例发生在大乳管近乳头壶腹部,瘤体很小,带蒂且有绒毛,并有很多薄壁血管,故易出血。临床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乳头溢液而引起注意,溢液可呈血性,为暗棕色或黄色液体。肿瘤小常不易触及,偶有较大肿块。

若是大乳管乳头状瘤,可在乳晕周围扪及直径为数毫米的小结节,多呈圆形,质软,可推动,轻压肿块常可从乳头溢出血性液体。

治疗以手术为主,对于单发的乳管内乳头状瘤,应切除病变的乳管系统,并送病例检查。如有恶变,应实施乳腺癌根治手术。本病一般恶变率为6%~8%。

乳房肉瘤的诊治

乳房肉瘤是较少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多见于50岁以上的女性,表现为乳房肿块,体积较大,但有明显的界限,皮肤表面可见扩张的静脉。除肿块侵犯胸肌时较固定外,通常与皮肤无明显粘连,可以推动。腋窝淋巴结转移很少见,以肺、纵隔和骨转移为主。

治疗以单纯乳房切除为主,但当胸肌筋膜被侵犯时,也应一并切除。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总体发病率的7%~10%,仅次于子宫颈癌,但近年来有超过子宫颈癌的倾向,并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大城市报告乳腺癌的发病率位于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

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与雌性激素有直接关系。20岁前本病较少,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绝经后发病率继续升高,可能与年老者雌酮含量高有关。

亲属中有乳腺癌病史者,其发病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3倍。营养过剩、肥胖、高脂肪饮食,可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从而增加发病率,说明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与乳腺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乳腺癌的早期表现是患侧乳房出现无痛、单发的小肿块,常常是患者无意中发现而主动就医。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很清楚,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随着肿块增大,可引起乳房局部隆起。若累及Cooper韧带,可出现“酒窝征”。肿块若靠近乳头或乳晕,可使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癌块继续增大,会累及皮下淋巴管使之阻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皮肤呈“桔皮样”改变。

乳腺癌发展至晚期,癌块固定于胸壁,不易推动,有时皮肤可出现溃破而形成溃疡,这种溃疡常有恶臭,容易出血。

经过询问病史和临床检查后,大多数乳腺癌可以得出诊断。但乳腺组织在不同年龄及月经周期中可出现多种变化,因而,应注意体格因素和检查时距月经期的时间因素。另外,不能忽视早期乳腺癌的表现与体征,如局部乳腺腺体增厚、乳头溢液、乳头糜烂、局部皮肤凹陷等。诊断时也应与乳腺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辅以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以及生物治疗。

1.手术治疗:对病灶仍局限于局部及区域淋巴结的患者,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案。目前临床上选用的5种手术方式有乳腺癌根治术、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全乳房切除术和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乳腺癌的病理分型、疾病分期以及辅助治疗的条件而定。对可切除的乳腺癌患者,手术应进行局部及区域淋巴结最大限度的清除,以提高生存率,然后再考虑外观与功能。

2.化学药物治疗:乳腺癌是实体瘤中应用化疗最有效的肿瘤之一,化疗在整个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手术去除了大部分肿瘤,使残存的肿瘤细胞宜被化学抗癌药物杀灭。一般认为辅助化疗应在术后及早进行,化疗治疗期不宜过长,以6个月左右为宜。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环磷酰胺、氨甲蝶呤、氟脲嘧啶、阿霉素等。化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每次化疔前要检查白细胞计数。

3.内分泌治疗:近年来,内分泌治疗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药物三苯氧胺的应用。三苯氧胺系非甾体激素的抗雌激素药物,临床应用表明可减少乳腺癌术后的复发与转移,同时,还可降低对侧乳腺癌的发生率。三苯氧胺的用量为每天20毫克,至少服用3年,一般服用5年。该药安全有效,不良反应有潮热、恶心、呕吐、静脉血栓形成、阴道干燥或分泌物多等。

4.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乳腺癌局部治疗的方法之一。在肿瘤局部广泛切除后应给予较高剂量的放射治疗。

雌激素缺乏导致的病理变化

1.对上皮细胞、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生长的刺激减少,从而发生生殖道、泌尿道、乳腺管以及体毛的退化。

2.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引起血管舒缩运动障碍。

3.大脑皮质功能可能受影响,易出现情绪波动烦乱等。

4.骨质重吸收增加,可引起骨质疏松症。

5.有学者认为,雌激素缺乏可促使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以及老年性精神病的发生或已有病情的加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与防治。

1.确定诊断:首先必须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的诊断,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说明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生理性的进程,绝经后只是生殖能力的降低和消失,而并非生命活力的终止,使患者对身体的各种变化都能逐渐地适应。

2.加强锻炼:要加强锻炼,多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最好不要有空闲时间,更不要完全休息。

3.家属关心:特别是丈夫,应该明确女性围绝经期的生理和思想变化,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更加关心和体贴妻子。

4.性生活照常:须知月经的终止并非性生活的终止,所以,不必为此而顾虑。阴道内干燥而有性交困难者,可涂抹润滑剂,如避孕油膏或倍美力软高等。

5.生活细节:老年人最好不饮烈性酒,少喝浓茶、咖啡以及过度刺激的饮食,衣着宜宽松,不宜太厚,也不要用过热的水洗澡。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由于内分泌的变化而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失调的反应,有10%~15%的人症状明显,还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因此,积极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对于女性的保健十分重要。首先,进入围绝经期的女性,要特别注意身体健康状况,如身体虚弱,应进行积极的调养,身体过胖的要控制进食量,少吃含脂肪的食物。锻炼身体也是避免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好办法,因为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跳、打太极拳、打羽毛球、做操等活动,可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内分泌的协调和调节功能,使各器官功能得到增强,同时还能增强晚年生活的乐趣,但活动量不宜过大。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把日常生活安排得合理、舒适,劳逸结合,每当自己感到情绪不佳时,多找些愉快的事情做,保持心情愉快,消除和克制烦躁和易怒的情绪,对于避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也十分有益。当然,家庭成员、亲友同事掌握一些围绝经期生理变化的知识,对于围绝经期女性出现的一些生理变化给予同情、安慰与鼓励,对于避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也大有好处。

围绝经期常用的激素类药物有:

1.雌激素类:雌激素制剂有天然与人工合成两大类:口服和针剂,常用口服法,包括己烯雌酚、尼尔雌醇(维尼安)、利维爱、倍美力等。

2.孕激素类:包括黄体酮(孕酮)、安宫黄体酮、甲地孕酮(妇宁片)、炔诺酮(妇康片)等。

3.雄激素类:用于围绝经期综合征、功血等,包括甲基睾丸素、丙酸睾丸酮等。

围绝经期精神病的诊断与防治

围绝经期女性的心理变化既特殊又复杂,而且,围绝经期精神病患者亦较为常见,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抑郁症:多属于反应性的,而非为内生性的,且较轻,记忆力变弱,睡眠多受干扰,常感疲乏,形成恶性循环。常自觉老而无用,痛哭流涕。抑郁症患者血液中的黄体生成激素降低1/3,绝经后女性的黄体生成激素由去甲肾上腺素所调控,故可能是去甲肾上腺素过低所致。

2.疑心病:常与抑郁症有关,疑神疑鬼,必要时可用一些神经松弛药,如吩噻嗪类药,应请精神病医生会诊。

3.慢性脑综合征:因脑动脉硬化,脑功能在各方面均有下降,如认知力、记忆力、判断力、理解力等均较差,此为正常老人的变化,老年人必须承认这种生理变化。

4.药瘾问题:老年人有一些心理上的改变是由于药瘾促成。对老年人千万不要任意使用镇静剂,老年人用药宜少,剂量要小。因老年人本来反应已较迟钝,用镇静药、安眠药后,反应会更加迟钝。

心理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性

人类的心理状态与健康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体是由大脑皮层统一指挥,各个生理系统协调活动的有机整体。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健康,并有助于病情的缓解和治愈。进入围绝经期的女性,有的可以无任何不适症状,而那些性格脆弱、易受刺激的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就要严重得多,从而损害健康。因此,通过心理治疗,拥有积极的情绪,能提高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从而有效地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

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的诊断与防治

绝经后用雌激素可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每日用倍美力0.625毫克就能治疗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病。

雌激素治疗能使骨质吸收过程减慢,但它只能防止骨质的进一步丢失,使骨折发生率下降,却不能使已丢失的骨质恢复。经一定时间雌激素治疗的绝经女性,骨折发生率便会明显较未治疗者低,但如停止治疗,骨折发生率便会回升,再治疗则又下降。因此雌激素替代治疗应较早开始,最好在绝经后3年内开始。

骨质疏松的产生,是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伴发降钙素水平下降,使骨质消融现象加速而致,故骨质疏松病的治疗可用钙剂与大量维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