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5209600000020

第20章 我们的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3)

得到应允后,桑的眼睛亮亮的,蹦蹦跳跳跑开了,去参观严的卧室。

“爸爸,我捡到2便士!”过了一会儿,桑举着一枚硬币跑过来。尼克问:“是不是密斯严的?”严给予了否定的答案。尼克让桑去问是不是这公寓里其他人丢的。走廊里传来轻轻的叩门声。

好一阵,桑才跑回来:“爸爸,他们都说没丢。”尼克拍了拍他的头:“这2便士归你了。”严对这对父子产生了兴趣,总感觉怪怪的。

严送他们离开时,桑在前面跑着,猛然停下脚步,弯腰捡起一支沾了泥土的圆珠笔:“爸爸,笔还能写出字来。”严看了连忙说:“快把它扔了,这很脏!”桑嘟囔着:“还能用嘛。”而尼克倒是一副坦然的表情。桑一路走来,又捡到一本不知谁扔的书,不停地刮上面的泥土,严恍然大悟,难怪桑的小手总是脏兮兮的。

尼克走在后面对严说:“桑捡破烂儿已经两年了,是我教他捡的。”这就让严感到不能理解了,尼克应该不缺钱。

后来严应邀去尼克家做客,尼克的家可谓出乎意料,独门独户三层楼房,灿白豪华的跑车,宽敞的起居室。这绝不是一个贫困的家庭,那桑为什么还捡破烂儿呢?桑不顾严的疑惑一脸自豪地带他参观自己的宝库。一楼靠近花园的房间打开时,一股药水味迎面扑来,我呆了:里面全是可称为垃圾的破烂儿!

桑跑过去,拿起一本册子,翻开给我看:黏黏的旧邮票,锡纸什么的。还掏出一个跳棋盘,摊开给我看,指着用透明胶粘住的裂痕自豪地说:“我和爸爸一起粘的呢。”接着又翻出一叠旧本子和旧书,一边整理一边解说:“这些旧本子还可以用,我和爸爸按大小把它们分别做了装订。”然后指着旁边的书说:“这些书是我看过的旧书,那几本书是捡来的。看,这是我最喜欢的《木偶奇遇记》,还有图呢。”桑兴致勃勃地向我展示自己的收藏,而我更加疑惑了,这对父子的确与众不同。

吃过饭尼克带着严和桑上了车。到了邮局,尼克从车里捧出一个麻布袋进行整理,除了桑向我展示的那些,还有几本装订大小不一的练习簿,长短不一的铅笔、钢笔、圆珠笔,还有零零碎碎的玩具。严不知道对于那样一个家庭,这些东西有什么重大的作用。尼克开始写邮箱地址:布隆迪——那是中非的一个小国家。他边写边解释:“我们从网上联系的,捡来的东西整理好寄给他们。”严好像明白了点什么了。“5.99镑。”桑从包里掏出一个储蓄罐,数出硬币递给工作人员。尼克对严说:“这些钱都是他捡的,桑从不浪费。

小时候,我爸就带我捡东西,他常说浪费是不应该的,节约是一种美德,帮助他人也是一种美德。”他指了指桑,向我挤挤眼,悄声说:“小家伙非常有成就感,能帮人了呢。”

故事讲完了,对我们这些家长有什么触动呢?

由此再反观我们的孩子,画画时,纸稍稍沾了一些污迹就扔掉,不喜欢的笔扔掉再买,食物往往是吃一半扔一半。其实节约。

与慈善之举原来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而是一个习惯培养与思想铸造的过程,这种习惯的养成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建议家长让孩子过得苦一点:

1.不要什么都顺着孩子,不要怕孩子受苦,孩子小的时候吃点苦头是好事。

2.当孩子出现浪费的倾向时要加以制止。孩子把没用过的本丢弃了,家长就应该严肃地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并且要求孩子自己把它捡回来接着用。如果任由孩子丢弃而不加管教,很多坏习惯会伴随孩子一生。

3.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想办法进行废物回收利用。让孩子从小就树立这样的节约意识,并在生活中加以巩固。

六、尊老人能孝敬记得我小时候过生日时,阿姨送给了我一盘磁带,上面有一首非常好听的儿歌:路边开满野菊花啊,飞来一只小乌鸦……这是在唱乌鸦反哺父母,当时听了很多遍,感觉很亲切,直到今天依旧对这首歌充满了感情。

在我们人类社会中,亲情是维系我们整个人类不断发展的血脉和根基,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自己的生身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那他还不如一只小鸟儿呢,虽然他穿着人的外衣。

老人是生命和历史的双重身份,尊敬老人,意味着一种感恩,意味着继承,更是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孩子的品德教养问题。家长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习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都做到关爱老人,让下一代将这种美德传承下去。

殳有上学的时候,在家里外婆教我们背《三字经》,里面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小黄香是汉代湖北一位因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9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在父亲睡的枕席边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在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里都有了空调、电扇、电热毯,也不用孩子再去温席了。我相信如果今禾还要温席的话,毫无疑问,会是家长给孩子温席。现在,不少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而家长对孩子更是宠爱有加,对孩子无条件地爱,这也加剧了孩子的这种个性。

同事在一起聊天时,总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声: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拖着疲惫的身体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甚至有自己喜欢的,孩子会毫不客气地霸占;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还有些孩子顶撞老人,取笑老人,甚至用很生硬的态度来命令老人为自己做这做那。最后大家一起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都成这样了呢?

当然也有让人感到欣慰的。一好友接他的爸爸妈妈到自己家里住,我前去拜访。老人起床迟,我到了有一阵他们才来到客厅。几乎是与此同时,好友的一家人也都站了起来,向两位老人问好,并把座位让了出来。直到两位老人坐下后,好友和妻子才坐下来,而孩子就坐在一旁安安静静。在两位老人家与我聊天的时候,好友只是很认真的在倾听,都没有说话。好友的烟瘾很大,但在老人家于客厅落座后,他就再没有吸烟,而是离座到楼道里吸烟。好友很不好意思地向我解释说:“我的父母在座,在他们面前吸烟,是对他们的不尊敬。家里一直有非常严格的家规,孩子从小就要学习一些尊敬老人的相关礼节。例如,一群人聚会时,要先向老人致以问候,要把座位让给老人,不能在老人面前大声讲话,不可以在老人面前吸烟……”我感慨很多,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太多好的美德。

将我们的目光投向国外,看看外国的先进教育理念,对于完善我们的教育很有帮助。

俄罗斯人注重对孩子“敬老教育”,所以社会尊老爱老蔚然成风。从孩子有意识起,俄罗斯的父母们就已经开始进行尊老的教育了。在孩子刚刚学会说话时,年轻的父母就在孩子学会叫爸爸、妈妈的同时,要求他也会叫爷爷、奶奶。孩子稍大后,他们便向孩子解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是爸爸、妈妈的父亲母亲,要求孩子对老人比对自己的父亲母亲更为尊敬。

他们的教育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渗透进孩子的生活和心灵中。当孩子3岁时,俄罗斯的父母就要求孩子牢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生日。4岁则要能报出老人的正确年龄。他们让孩子了解老人的嗜好,并鼓励孩子跟老人同乐。如果没跟老人住在一起,俄罗斯父母再忙也不忘定期携带孩子去看望老人,让孩子为老人提供帮助。当老人生病时,年轻父母教孩子将药或水送到老人的床榻前,并教他学会说诸如“您感到好些了吗?”“您很快就会恢复健康的”之类的问候语或祝福语。当老人寂寞时,他们鼓励孩子陪老人聊天,并鼓励孩子将节省下来的零用钱捐献给孤寡、残疾老人。这创造的是一个充满爱的社会,每个孩子都可以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代代传承的尊老教育让整个社会都变得温暖和谐了。

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习惯,家长可采取以下措施:

1.要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尊敬老人的带头人。在孩子眼里,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

2.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须处处留意,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培养。如此反复练习,养成习惯。

3.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防微杜渐。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他们的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容易出错,常常做出对老人无礼的举动,如对老人发脾气、摔东西、不理睬等。一旦发现这些问题,家长一定要舍得管教,严肃批评,耐心说服,使孩子认识到错误。

4.建议孩子多与老人交往,增进相互感情。有些孩子不是对老人敬而远之,就是漠不关心,这往往是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缘故。

教育名言

教育植根于爱

——鲁迅

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