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辐射健康的隐形杀手
5209500000034

第34章 辐射,生命无法承受之重(6)

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同时也是国际上研究最热的问题,还是移动电话、无绳电话等辐射问题,因为它们用天线直接对着人的头部辐射电磁波。更为严重的是,人们习惯将手机紧紧贴着耳朵讲话,20%以上的辐射功率都被头部吸收了。移动通信器材运行时接收来自基地台的无线电信号,这时对波及范围的人影响不大,但当发话时则将高频信号发射出去,其顶部的发散天线附近产生较强的高频电磁波,5~10cm范围可达100~300w/cm2(我国的卫生标准规定为50W/cm2)。当手机发射信号时,头部受到电磁波的辐照。头部解剖组织复杂,其分层结构及形状使场偏向不均匀分布,其吸收率(SAR)要增大,日久对大脑势必造成危害,严重者可形成癌症以至危及生命。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研究人员赖·亨利博士在不久前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移动电话安全会议上报告说,移动电话所发射的微波可导致实验室中的老鼠暂时丧失某些能力。他认为,移动电话很可能对哺乳动物的脑细胞造成不良影响,因为这种辐射改变了细胞组织,因此也改变了脑细胞执行任务的方法。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几位科学家同意此观点。英国政府主管放射研究的国家放射线保护委员会的科学家说,他们接受“移动电话可能改变人类细胞功能”的说法。另外,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在最近也发现,经常使用移动电话可能导致淋巴癌。

在手机对人体(持机者)的电磁生态效应的研究中,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人士基本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人体内SAR分布及其幅度与手机使用的频率和功率、手机与人体的相对放置位置、天线类型等因素有关;人体头部对电磁能的吸收较大,尤其是眼部;手机对人体产生有害的生态效应的可能性很大,电磁能导致的温升现象对特别敏感的眼部晶状体及头部的某些部位进行局部加热,可能导致一些病变。

针对这一现状,目前,国内外对手机持有者的防护问题非常重视。现已研究和正在研究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多项。手机的电磁波辐射到人体上,其强度随手机离开人脑的距离呈指数衰减,即稍离辐射源远点,辐射就能降低许多。给手机配备耳机和话筒,可使手机远离使用者的头部,如某公司生产的手机外置耳机及MIC,具免提功能,通话时可有效地防止电磁辐射,同时具有声音控制发射功率的自动开关,不说话时,可减小发射功率,有效地防止电磁辐射,还可以给手机装上一种防护罩,借以改变电磁辐射的方向,以减轻对人体的危害。

3.家用电器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当前,家用电器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微波炉、电视机、收音机等家用电器工作时所产生的各种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电磁辐射,造成室内污染。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的辐射剂量下,人体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

电视机、电脑等荧光屏可产生相当强的电磁辐射,尤其对人的眼睛损伤厉害。眼睛是人体对微波辐射比较敏感和易受伤害的器官。在轻微伤害情况下,感到眼睛疲劳和干燥;中等损害情况下,使眼睛内流体混浊,视力下降;严重的可出现白内障,更严重的会使角膜、晶状体等同时受到伤害,以至于造成视力完全丧失。

微波炉的加热原理为利用微波的能量,使食物分子内产生热运动而使食物快速加热。由于超短波的穿透能力强,对人体的伤害就尤为明显。而微波炉由于结构设计的局限性,尽管其内壁是全金属材料,有的甚至做成不锈钢的,但门的防护处理则是用孔径较大的网状金属材料来处理的,而这么大的目数,对电磁微波米说形同虚设,微波轻易就能穿透防护层。为了门的密闭性,门的结合面是用非导电的橡胶作为密封材料的,由于导电面的不连续性,更使产品对微波的防护能力降低。由于对门的处理不够理想,因此微波炉在使用中就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室内环境意识的增强,大家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自然相应提高,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那么,怎样才能防止和减少室内电磁辐射污染呢?

(1)注意室内家用电器的设置。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险之中。特别是一些易产生电磁波的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电脑、冰箱等电器,更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

(2)注意人体与办公和家用电器的距离。对各种电器的使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离电器越远,受电磁波侵害越小。如人与彩电的距离应在4~5m,与日光灯管距离应在2~3m,微波炉在使用中要离开至少1m远,孕妇和小孩应尽量远离微波炉。

(3)对医院的x光、核磁共振等设备的操作人员来说,由于这些设备的能量大,辐射能力强,对人体的伤害尤为严重,因此,这些设备一般都放置在屏蔽室内。而目前,由于人们的认识问题,只是将这些设备的观察室隔离开,并且只将门做屏蔽处理,就认为可以起到屏蔽作用,这其实是不对的。应建立一个完整的屏蔽室,设计有通风系统、观察窗、语音系统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防护。

鉴于长时问使用电脑、手机及家用电器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那么此类保健品就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目前,国际医学科学家和食品专家正在不断开发此类新的技术和产品。比如维生素A、维生素C、茶多酚等,有利于启动内源性保护机制,提高机体抗氧化保护因子含量和机体适应低电磁辐射环境的能力,促进机体特异性抗疲劳因子生成,降低眼睫状肌等眼部群及骨骼肌乳酸含量,缓解眼疲劳及颈肩背酸痛。所以经常饮用电脑保健茶、保健饮料等,就可以促进保护视力、恢复脑力、增强体力、提高健康,适应磁场环境,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多食用一些胡萝卜、豆芽、西红柿、油菜、海带、卷心菜、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以利于调节人体电磁场紊乱状态,加强机体抵抗电磁辐射的能力。

除上述措施之外,国家还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相应的监管和处理办法,明确权责部门,对不遵守频率管理规定,造成电磁污染的行为采取相应处理。凡是有电磁辐射的产品,要注明辐射强度,并对这些产品进行强制性3C认证(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二、电磁辐射个体防护产品的使用范围

电磁辐射个体防护产品可应用于:

(1)直接从事电磁波作业及间接接受电磁影响人员的防护。

(2)带心脏起搏器及其他对电磁辐射敏感人群的防护。

(3)可与其他吸波材料配合,制成多频谱兼容伪装隐身材料,将在现代军事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4)除了个体防护的范围以外,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做成窗帘、屏帐,对特殊环境予以防护;做成罩、套,对有关的电磁波辐射源进行屏蔽防护。

三、对电磁辐射区内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

(1)推测或检测到射频功率密度超过50mW/cm2的区域,应认为是电磁辐射潜在危险区。

(2)人员容易误人的危险区域应设有警告标记。除非有紧急情况,凡经计算或用场强计测量超过50mW/cm2的区域,不允许人员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入。

(3)应防止大功率信号发生器在试验过程中放电,因为它将对其周围区域产生大于50mW/cm2的电磁辐射。在做此类操作时,应用假负载或其他吸收材料吸收其输出能量。

(4)应利用防护用品使辐射危害减至最小。必须保证在发射天线射束区内工作的维护人员穿好防护服装。

(5)应该禁止身上带有金属移植件、心脏起搏器等辅助装置的人员进入电磁辐射区。

(6)应给受到辐射源、电磁能和高压装置辐射的人员做定期身体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