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辐射健康的隐形杀手
5209500000027

第27章 关注健康,与辐射说再见(3)

(3)照射部位和面积。辐射损伤与受照部位及受照面积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与各部位对应的器官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另一方面,不同器官受损伤后对整个人体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例如,全身受到γ射线照射时可能发生重度的骨髓型急性放射病;而若以同样剂量照射人体的某些局部部位,则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照射剂量相同,受照面积愈大,产生的效应也愈大。

(4)照射的几何条件。外照射情况下,人体内的剂量分布受到入射辐射的角分布、空间分布以及辐射能谱的影响,还与人体受照时的姿势及其在辐射场内的取向有关。因此,不同的照射条件所造成的生物效应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别。

除以上所述,内照射情况下的生物效应还取决于:进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的种类、数量,它们的理化性质、在体内沉积的部位,以及在相关部位滞留的时间等因素。

二、生物因素

影响辐射生物学作用的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体对辐射的敏感性。

辐射生物学研究表明,当辐射照射的各种物理因素相同时,不同的细胞、组织、器官或个体对辐射的反应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不同的细胞、组织、器官或个体对辐射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这里,把在照射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细胞、组织、器官或个体对辐射作用反应的强弱或其迅速程度,称为此细胞、组织、器官或个体的辐射敏感性。在辐射生物学的研究中,辐射敏感性的判断指标多用研究对象的死亡率表示,有时也用所研究的生物对象在形态、功能或遗传学方面的改变程度来表示。

(1)不同生物种系的辐射敏感性。表1中列出了使受到X、γ射线照射的不同种系的生物死亡50%所需的吸收剂量值。由表可见,种系的演化程度越高,机体结构越复杂,其对辐射的敏感性越高。

(2)个体不同发育阶段的辐射敏感性。一般而言,随着个体发育过程的推进,其对辐射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人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个体对辐射敏感性是不同的。同时,在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其辐射敏感性表现的特点也有所不同。表2列出了在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子宫受照时可能出现的畸形类型。个体出生后,幼年的辐射敏感性要比成年时高,但是,老年时由于机体各种功能的衰退,其对辐射的耐受力则又明显低于成年期。

(3)不同细胞、组织或器官的辐射敏性。一般来说,人体内繁殖能力越强,代榭越活跃,分化程度越低的细胞对辐射越敏感。由于细胞具有不同的辐射敏感性,所以,不同组织也具有不同的敏感性。若以照射后组织的形态变化作为判定敏感程度的指标,则人体的组成按辐射敏感性的高低大致可分为:

高度敏感——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胸腺(胸腺细胞);骨髓(幼稚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胃肠上皮(特别是小肠隐窝上皮细胞);性腺(睾丸和卵巢的生殖细胞);胚胎组织。

中度敏感——感觉器官(角膜、晶状体、结膜);内皮细胞(主要是血管、血窦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皮肤上皮(包括囊上皮细胞);唾液腺;肾、肝、肺组织的上皮细胞。

轻度敏感——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包括性腺的内分泌细胞);心脏。

不敏感——肌肉组织;软骨和骨组织;结缔组织。

(第四节)辐射与人体的大脑

一、破坏脑的保护层

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为了向司令部提供营养,人体血液的1/4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大脑。为了不让血液中的毒素进人脑内和降低血液温度,被称作“血脑障壁”(BBB)的构造部分在一刻不停地工作着,只让血红蛋白和营养成分进人脑内。这个血脑障壁由许许多多细胞组成,犹如一个过滤器,血红蛋白和营养成分都是非常柔软的组织,可以通过这个过滤器进人脑内。因此,医学界把“血脑障壁”(BBB)又叫做脑的保护层。

可是,因为受到电磁波辐射,BBB系统失灵了,原来必须过滤掉的东西都糊里糊涂地进人脑内。这个令人震惊的研究结果发表于2001年9月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法国波尔多大学的奥比诺博士在论文中公开了这个发现。奥比诺博士花费了大约21亿日元的研究资金,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大白鼠进行电磁波照射,并测定对脑的破坏。

奥比诺博士对大白鼠的脑部分别采用相当于2.0W/kg0.5W/kg、0.15w/kg的局部SAR值手机电磁波进行辐射,发现即使只有0.5W/kg,BBB也遭到毁灭性打击,丧失了过滤净化血液的功能。

奥比诺博士的报告所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日本管辖通信电波的邮政省慌慌忙忙发表见解说:“手机电波短时间使用不会引起脑的障碍。”这个意见在NHK晚上9点新闻节目中播放以后,引起许多质疑。

观众提出:短时间不会引起障碍,那么就是长时间会产生障碍。

短时间和长时间的界限怎么区分?

也有观众提出更加苛刻的意见,认为电视台本身也是大量释放电磁波的污染源,所以一谈到电磁波污染,电视台立即迫不及待地辩护和作安全宣传。

在此之前的1997年,瑞典的巴提尔·巴松博士也曾经做过类似的试验。他对1002只大白鼠进行了分组对照实验。对其中630只用接近手机强度的电磁波进行辐射,另一组372只作为对照组。令他感到吃惊的是,对前一组仅仅用了相当于手机电磁波辐射基准的1/10000万的强度,就出现了与对照组不同的反应。

二、导致脑神经细胞减少

科学家在调查BBB功能遭到破坏的时候,还发现了在电磁波辐射之下,被破坏了的神经细胞数量增加了。也就是说,正常健全的神经细胞却因此而减少了。

参加研究的专家认为,这样数量的神经细胞减少,不会立即反映在人体健康症状方面,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显示出早期痴呆等症状。共同研究的莱夫-萨尔夫德博士指出:“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每天不断使用手机,不能否认数十年后进人人生中年时期,由此造成的各种影响会表面化。”

其实,用不到数十年之后,现在就有许多人因为长时间使用手机而出现了头疼、健忘等症状。

瑞典对1.2万名,挪威对5000名手机使用者分别进行了免疫学调查。结果表明,1天中通话时问越长,越容易出现头疼症状。其中:

以l天之中通话时间不足2分钟为参照对象。

1天之中通话时间在2分钟以上15分钟以下的,出现头疼症状者是参照对象的1.49~1.94倍;1天之中通话时间在15分钟以上60分钟以下的,出现头疼症状者是参照对象的2.50~3.3l倍;1天之中通话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出现头疼症状者是参照对象的2.83~6.39倍。

此外,在韩国、美国、澳大利亚都有调查报告反映使用手机后出现头疼目眩症状。

芬兰的科学家进行了人脑血管细胞的有关实验。实验表明,由于受到电磁波辐射,BBB发生了异常变化。实验使用接近手机频率的电磁波,按照2w/kg(体重)的基准比例在稳定不变的辐射强度条件下连续照射了1小时,这时,防御脑保护层BBB的酵素出现了变质。这意味着有害物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浸透脑细胞,正常健康的脑神经细胞必然随之减少。

三、搅吾乙脑内激素

大白鼠实验还表明,受到电磁波辐射,会导致机体记忆力衰退,丧失方向感。正像许多人每天长时间使用手机之后,会感到虽然还没有到忘事的年龄,记忆力却日渐衰退。进行这项实验的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赖易博士,这个故事在本书前面也提到过。他在水槽里放养了34只大白鼠,水槽中央设有高台。水中溶人了奶粉,成了不透明的乳白色液体。这样,大白鼠在水中是看不见高台的。

最初3天,每天2次让大白鼠练习游到高台上,一共练习了6次,大白鼠很成功地记住了游泳的途径,然后,对其中11只大白鼠进行了1小时的电磁波辐射。于是,没有受到电磁波辐射的23只大白鼠很简单熟练地完成了游往高台的作业,它们很成功地记住了这条途径。可是,受到电磁波辐射的11只大白鼠的表现却非常糟糕,它们的记忆神经出了毛病,花费了许多时间好不容易才到达高台。

接下来的实验是在每天2次连续3天的游泳途径记忆训练之后,把原来设置的中央高台撤走。没有受到电磁波辐射的大白鼠还是游到了原来设置高台的地方,在那里游来游去。而受到电磁波辐射的大白鼠却压根儿忘记了高台原来的位置,只是毫无秩序没有目标地游窜,根本就不知道方向在哪里。

赖易博士认为,大白鼠之所以发生这种现象,是因为脑组织神经传递物质的激素——乙酰胆碱在受到电磁波辐射之后明显减少了。乙酰胆碱是动物脑内与记忆有着极其密切关系的一种激素物质。一般患有老年型痴呆的病人都存在乙酰胆碱减少的现象。

四、头皮种经反应迟钝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从事雷达工作的技术人员和士兵中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使用雷达最怕的是秃顶。”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在手机信号中转站发生了由于电磁波引起的头皮神经异常现象。长时间使用手机之后,许多人经常感到耳朵后面发热和呈现疼痛感觉。如果说这种感觉是一种异常感觉的话,那便是由于神经方面的异常导致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之下刺痛和隐约疼痛的感觉。

澳大利亚有一位31岁的男子在手机信号中转站工作。有一天,他在进行天线安装工作时无意之中错把天线的电源开关打开了。于是,整整2小时的时间,他的左边半个脸便一直沐浴在870MHz的电磁波中。此后,他感到左半边头部剧烈疼痛,第二天发展到了左眼睁不开的程度。当地综合医疗中心的霍金戈博士在为他检查三叉神经的时候发现,其左半边头面部的神经反应只达到右半边的1/7。这种异常迟钝的神经反应症状整整持续了1个多月,之后才慢慢恢复,完全恢复正常状态花了6个多月。

这个男子所受到电磁波辐射的强度在600mw/m2,这个数值与安全线4350mw/m2相比要低得多。辐射时间也只有2小时,并且6个月以后又恢复了正常。专家指出,对高频度使用手机的人来说,最大的危险在于症状慢性化、长期化。

还有同样发生在澳大利亚的一件事。一位72岁的男子长期频繁地使用手机,他习惯于用右耳通话。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头部右侧抽搐和疼痛。检查结果表明,右侧的神经反应明显迟钝,只达到左侧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