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什么缺少天才
5209400000023

第23章 天才的成长环境(2)

(4)主观因素个体的性格是在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但是,任何环境因素都不能直接形成人的性格特征,它们必须通过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产生作用。专家说:“每一个人都是他自己个性的工程师。”社会的各种影响,首先要被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才能推动他去行动。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性格形成的作用,随着年龄增大而日益加强,个体已有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对接受社会影响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守纪律、有责任心等性格特征都是接受与领会外部的社会要求,逐渐将这一要求转变为对自己内部要求的过程的产物。

二、令人担忧的青少年成长环境

当今社会,青少年成长的文化环境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关于青少年成长文化环境的优化,一直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

1.“网吧”和“网吧”管理问题

目前,大大小小的电子游戏室、网吧比比皆是。为做好这些娱乐场所的管理工作,使青少年朋友能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好审批关。对电子游戏室的开办进行每机过关检查,经检查合格后,进行标签管理,保证无违规机型;在网吧审批方面,对离校不到200米的坚决不予审批,确保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对音像店等其他娱乐场所的开设也要严加审核,特别是音像店,严格禁止摆卖涉及不良意识的出版物,确保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在日常管理方面,相关职能部门还制定相关制度,对文化娱乐场所坚持每日一小检,每周一大检,对无标签的游戏机进行清查,对黑网吧协同工商部门进行取缔,对违规经营的游戏机室进行严厉处分,对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网吧业户进行严惩,对被查处有色情、赌博、暴力、愚昧、迷信,特别是有政治性非法内容、行为的娱乐场所进行重罚,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

为强化文化业户的守法经营意识,加强有关业户的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家长和老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获取信息;组织少先队员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网络活动;指导家长做好孩子网上健康教育;争取社会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努力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等。

2.社区文化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一些社区文化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对街道和社区文化工作的辅导。在加强文化站基础建设的同时,要求每个街道文化站开设200平方米以上的青少年活动阵地,配备适合青少年活动的设施,更好地丰富青少年朋友节假日和寒暑假的业余文化生活。并不断扩犬文化活动室外场地建设,利用室外文化广场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文化娱乐活动,建成各种青少年室外活动场所。

3.重视做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

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要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全面推进,大力挖掘社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资源,充分整合和发挥社区教育资源在德育工作中的效能,扎实有效地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有计划地构建起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系统;加强公民生产自救与行为规范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末;适应新形势,针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主动地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将其与道德品质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

青少年问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中国有,外国同样有,同其他社会问题一样,有其潜伏、暴露、爆发、熄灭的存亡轨迹。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是充分调动众多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的治国韬略,以及天下“家长”心仪美善、教子女成龙成凤的齐家本领,把这个问题遏制在“第二生长期”,使其不得爆发而熄灭。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首要的是静下心来,擦亮眼睛,看清楚青少年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首先,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特别是青少年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联系得更紧,是不公正社会现象频生、人生和社会价值方向迷失、物欲横流等社会问题的直接衍生物。树有根,病有因,不公正社会问题是青少年问题的主要病根。

追求公正是人的原始社会属性,特别是当代青少年,这种强烈的原始社会属性加上反叛意气,加上幼稚,遇事很容易产生与他人甚至社会对抗的动力从而产生偏激行为。

虽然人本身具备追求公正的天性,但由于后天的修养差异,部分人把人的那种先天属性在满足自己的欲望需求中,演化成对他人的单边要求,为人处世喜欢强求别人这样,自己却做成那样,因此酿出了这样或那样的不公正社会现象。作为青少年,在追求公正中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需求,却不是抱负,具有更明显的盲目性,不懂得公正本身的意义恰恰是待己待人在态度行为上的对等性原则,因而更容易滋生公正待遇的片面需求。通常,他们这种片面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这就是家长们对他们的溺爱。这种别样的不公正社会现象也为社会和“孩子”埋下了祸根。

“天下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可作为醒世警语,其根本意思当是国之大患在于不公。社会公正涵盖十分广泛,大到治国兴邦,小到养儿育女、毫厘交易,上下纵横的社会活动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时时处处少不得“公正”二字。公正是放眼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同时,社会公正是一项大工程,当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要靠所有的社会成员去自觉遵守、刻意追求。也正因为社会公正的问题广泛而且重大,追求公正、实践公正、消除不合理当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所在。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中的这两句话直接指出了问题青少年与家庭、父母、学校、老师之间的直接关系。问题青少年所以会出问题,原因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互脱节,二者之间交流渠道不畅、互补性不强,家长老师之间缺乏交流机会和交流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是主要问题。

家庭是社会金字塔的根基,家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速度。因为家庭在繁衍人的同时又繁衍更多的家庭,社会正是随人和家庭的不断繁衍而发展起来的。学校是一座精密加工厂,通过深加工生产合格的家庭组件去营建理想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客观存在,这种关系的链接是否紧密牢固,直接影响“学生”的方方面面。

.从实际情况看,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面临三个严重问题:

目的在理论上互通,在现实中剥离;权利在法律上对等,在实践中失衡;契约在形式上存在,在操作中落空。

按道理,把学生培养成合格有用之人,是家庭、学校的共同愿望、共同目标。但是,一旦“教育经济学”把教育当做“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大产业,学校看好教育市场前景而把自己变成一个大财团,便动摇了家庭学校之间建立在共同目标上的关系基础,学校的“双向愿望”与家庭的“单向愿望”使双方的共同目标很容易在现实中脱离,甚至出现“教育乱收费”的社会热点问题。

家庭和学校在法律关系上的权利地位应该是相等的,但是这种相等关系很难应用于实践。学校相对于家庭有一种法权之外的“潜在的超能”,使得家庭在收费、发表意见建议、享受平等的教学辅导质量等方面,不能像法律明确的那样与学校平起平坐。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在接到“贵家长通知书”时和在“家长会”上多有深刻的体会。在大学,学校与家庭几乎是不打交道的。

现在有些学校在学生入学时会与家庭签订一个“协议”,有的学校似乎没有。但无论有无,正如乘车买票达成契约一样,只要学生被录取并报到交了学费,家庭与学校之间就形成了形式上的契约关系。剩下的问题是,甲方在教学质量、培养目标、安全健康保障等方面的指标软化,乙方在交费、操守、自理责任等方面的指标硬化,使得这种契约关系相当松散进而有名无实。除一些重大安全问题有“扯皮”案例外,几乎没有哪个家庭有办法去拽住契约关系与学校计较短长。

学校执教监督机制、教学质量评议机制、家庭学校互动机制的缺失,在较大程度上切断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链条,堵塞了家庭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增加了家长、老师、学生之间感情分化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