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什么缺少天才
5209400000020

第20章 教育与天才的关系(8)

当然,重视发现、拓宽学生的眼界,并不是说对学生的缺点、问题都放任不管。只是要适时地因材施教,因材点拨,这样,当老师发现了那一双双不同的眼睛里的问题和世界时,也就发现了不同的天才的种子。

八、不重视个人潜能的开发

是我们缺少天才的一大因素

父母爱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有所作为。那么,首先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同样具有很大的潜能,并努力去开发孩子的潜能。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潜能的发现与开发,导致错过了培养天才形成的可能。如何开发孩子的潜能呢?

首先,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孩子们天性好奇,富于幻想,对于他们觉得好奇的事总是充满着美丽的憧憬,有时候甚至想人非非。父母要认识和理解孩子的特点,并鼓励他们要具有广泛的兴趣。有人担心孩子的兴趣、爱好太多会分散精力,影响正常学习,所以抱着冷淡甚至压制的态度,不让孩子问这问那,整天把孩子压在书堆里,这些做法实在是错误的。

父母们可以回顾自己上大学、中学时的同班同学,有没有发现,大多各方面表现突出,尤其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都很有特点,有着广泛的兴趣。他们对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总是积极地参与,这样不仅得到了锻炼,而且开阔了视野和思路,从而为学习各门功课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兴趣是产生愿望的土壤,愿望是潜在的精神力量。扼杀孩子的兴趣,无疑是毁灭孩子的潜能,对孩子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引导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说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总结教训坚持下去,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对于孩子来说,除了应该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外,还要懂得“成功也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因为孩子的生活阅历简单,知识、实践、心理、能力还处于成长阶段,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具有特殊的意义。

所以,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真心实意地加以欣赏和赞扬,激发孩子进一步求新、向上的愿望与勇气。专家指出:欣赏、赞扬和助威,是引发人体潜能的导火线,人的潜能也正是在欣赏、赞扬与助威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请记住:孩子体验成功的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强,潜能的积极性也就越大。

再次,不要怕失败。人都有失败的时候,孩子更是如此,不仅失败的次数多,而且相同的失败经常反复发生。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要紧张、急躁,不要埋怨、训斥,更不要挖苦、打骂,要冷静地与孩子一起讨论失败的原因,让孩子从父母那里汲取刚强、坚毅的营养。

九、忽略青春期孩子们的心理特征,是我们缺少天才的关键

1.青春期普遍心理

情绪方面: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容易躁动,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爱哭、爱笑,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调查表明:30%的学生有情绪方面的问题。

行为方面:首先,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其次,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入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个性方面: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偏激,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人。

异性交往方面: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学会和异性交往,在交往中认识异性,是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初中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喜欢通过看言情片或读言情小说感受爱情。

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害羞、不自在,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有36%的学生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感到惶恐,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

2.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一般说,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容易造成年轻人逆反心理的产生:

第一,强烈的好奇心。当某事物遭到禁止时,最容易引起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发人们的猜疑、揣度、推测,以致不顾禁令地寻根究底或小作尝试。

第二,企图标新立异。少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阶段,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上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少年与社会的认同不单纯是简单地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而且还希望社会承认他们的价值和地位,以此获得与社会之间的认同。所以他们往往表现得偏执,好表现自己,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极端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第三,特异生活经历。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恋,就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人一向循规蹈矩、与世无争,而偶然受到了一次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于性情大异,变得粗暴、多疑、怪僻。

这种在特定条件下,其言行往往与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了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一旦这种心态形成了心理定式,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深远的影响,经常性地左右他的一举一动,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逆反心理经常地、反复地呈现,因此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式,无论何时何地都与常理背道而驰。

表现形式上与富有创造性的行为有类似之处,因此某些逆反倾向严重的少年常常对此津津乐道,或在心理上为自己的怪异行径寻求“科”的依据。

十、重视五个“E”

发挥隐性思想教育的作用

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五个“E”,即“环境”(environment)、“榜样”(example)、“解释”(explanation)、“劝诫”(exhonation)和“体验”(expel5ence),由于这五个词语的英文拼写第一个字母皆为“E”,故名之。所谓隐性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和过去那种单纯依靠灌输、说教或是以禁止、要求等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教育方法不能相提并论的,结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遵循个体品德形成的心理规律,通过相对隐蔽的、间接的、不知不觉的方式向受教育者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使思想教育的内涵以一科“随风潜入夜”的形式,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之中,进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环境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和完成的,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就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看,其实质就是个体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消化和吸收新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

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通过恰当的环境或信息载体去熏陶和培养,环境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是通过对人施以一种无形的环绕力和感染力而发挥出来的。按照瑞士着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个体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方式来实现有机体同外界环境信息之间的平衡,进而达到适应目的的。“同化”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处理所面对的问题,将新遇见的事物纳人既有知识经验体系之中。“顺应”是在现有认知结构不能直接同化新信息时,个体主动改变其既有经验图示,进而达到适应之目的的一种心理历程。在“同化”与“顺应”这一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个体的知识得以增加,思维得以发展,智慧得以提高,品德也因此得以形成。这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不是强制的,’而是通过熏陶、感染和渗透而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改变人的思想观念。

如今,我国的学校教育也意识到了环境因素在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并重视进行环境建设。不言而喻,如果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精神向上、风气文明的环境中,他们就会自然地接受各种有益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不断地进行“同化”和“顺应”,以适应周边环境。这种无形的教育,其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除了重视清洁美丽、特色鲜明的校园硬环境建设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校的软环境建设。这其中关键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只有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扶正祛邪,扬善抑恶,才能为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在和谐的气氛中,在潜移默化的启发下,提高思想认识,探讨深层次的认识问题。

2.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榜样具有一种示范作用,是通过教育者以他人的模范行为和先进事迹感染受教育者而起作用的。

人的社会行为乃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不但如此,通过观察学习,不仅可以学会有效、正确的行为方式,还可以矫正、消除不良的行为方式和消极的态度情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