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杯饮尽千年
5205900000009

第9章 酒边词,杯中梅

酒香里似有梅香。梅香里也有酒香。一定是养育了向子諲扬无咎们的这方水土,养育了他们的家国情怀、高洁人格。

坐落在临江镇府前街县府旧址上的一座阅尽沧桑的城楼,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成了荣军疗养院的院门楼,而院门内侧墙上有1942年的石碑显示,这里早先还做过国民党清江县政府的民众教育馆。

通高二十二米余的大观楼,整体呈梯形的基台高六米多,中间留隧洞以为通道,基台以青砖实心垒砌。基台之上三层楼阁,一层有回廊,二三层为敞间。要知道,这里曾经不只是清江县府所在,更是临江军、路、府署所在,大观楼正是衙门的大门望楼。

临江真乃人文荟萃之胜地也。宋天禧年间,王安石之父王益曾任临江府判官。王益刚正无私,同僚或属下以枉法的事瞒他,想求他判决,一概遭到严拒。当时,临江城下有滩名萧洲,因处于赣江、袁水交汇口,滩头水急且多乱石,若船不坚实且又不循航道行驶,至此处必船覆人亡;而邪佞之辈在嫉恶如仇的王益面前,同样没有不覆败的。于是,人们就把萧洲滩叫作判官滩。王益住在临江军署的一座小院里,也就是大观楼的门里面。王安石正是出生在这里。王安石性敏聪慧,智力超人,少好读书,过目不忘,被誉为神童。后来,其父任新淦县令,年幼的王安石随父离开临江。后人为纪念王安石,将其出生地取名为“维嵩堂”,堂名取自《诗经·大雅·嵩高》:“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有“嵩生岳降”之意。

自宋至清,苏轼、苏辙、范成大、朱熹、文天祥、解缙、查慎行等历代名儒硕士先后来临江访贤、览胜、讲学、吟诗,题写临江的诗文现存数百篇。传说,明代大学士解缙从家乡吉水去南昌滕王阁访友,乘舟顺流而下,一路观景赋诗,好不开心。舟至临江留宿,是夜,清风徐徐,明月高照,钟楼月色,辉映如画。解缙站立船头,饱览临江古镇夜色,心旷神怡。突然,钟鼓楼响起了清脆的钟声,解缙灵感一动,诗兴大发,随即吟出两句:“风挟钟声过渡口,月移楼影到江心。”此诗正好被渡口一位有江上秀才之誉的渔郎听到,深感吟诗者文才不凡,即欲结交。渔郎探问其尊姓大名,解缙答曰:“门对千根竹者。”渔郎便知此乃曾用诗联戏弄过奸相的大才子解缙,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连忙上前求教。解缙在以诗文对答中了解到渔郎文才匪浅,只因家贫而未能上京赶考时,当即资助白银三十两。渔郎当年得以考取头名状元。为了报恩,渔郎在封官之日,将解缙所吟赞钟鼓楼诗,刻碑于楼之下。关于那座钟鼓楼,有民谣极言其高峻峭拔竟夸耀道:“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临江有座钟鼓楼,还有三尺三在天里头。”

往昔的临江一定是能叫人陡生兴致的地方。又有传说称,赣江岸边有一棵大樟树,每逢艳阳高照,风和日丽之时,大樟树连同树上的栖鸟,倒映水中,清晰可见;水中的游鱼在树影间来回游动,悠然自得。有一眉清目秀的书生,见此情景,兴致勃勃,吟道:“樟树临江,鱼飞树梢鸟冲波。”此上联问世几百年来,一直无人对上。直到解放后,才有人对曰:“莲花向塘,虾舞花间蝶戏水。”而临江府署楼门前的两口方形小池也有传说称,水池内各长着一株并蒂莲。并蒂莲,本喻夫妻恩爱,可临江府的并蒂莲,专显官员是否廉洁清正。临江府曾有一个昏庸知府,其任内三年间,并蒂莲阴阴郁郁,一直未开。三年后,贪官被革。接任的新知府清廉正直,荣任六年,并蒂莲始终叶茂花盛,一红一白,楚楚动人。府署内有施三十郎墓,又称施侯墓,民国时被改为花坛。这施侯因让出宅基给临江军建公署有功,所以死后就葬在府衙门口。传说,有个叫许油的知县打算动手迁墓,可是,挖开墓,只见墓里燃着一盏油灯,旁边立着一只大油缸和一块石碑。油缸里的青油将要耗尽,石碑上却赫然刻着一行大字:“许油许油,五百年后,由你添油。”许油惊得目瞪口呆,只好添油封墓。从此,无人敢再提迁墓之事。也是,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怪叫人瘆得慌的。

登大观楼眺望,黛山苍松,碧野绿篱,白浪银帆,城郭街衢,尽收眼底。明人有诗赞曰:“四面山河开壮丽,二仪清浊制高低。”我在名人佳句里领略它的风采,不禁神往。然而,果然有幸亲睹,反倒有些失望。因为刚维修不久,始建于北宋时的大观楼显得太新,或者说,其周遭凡俗的生活环境稀释了它本身该有的历史感。我对它的第一印象是:虽然巍峨,却是平易;虽然端庄,似乏厚重。

不过,纵深十多米的门洞,恍若长长的时光隧道,步入其中,忽然就走进了高墙里面的历史。历史老了,像古代的官绅一样住进了乡间的别墅。历史憩息在一个自然环境优美、内中文化气息浓厚的园林里,它有时漫步于蜿蜒曲折的长廊,有时品茗于古木修竹间的亭台,有时大概吟咏于碧波荡漾的湖畔……我依稀听到了它的词句。于是,我忍不住问自己:一首词和一幢楼,一个人和一座城,谁比谁更重?

我指的是向子諲。南北宋一位重要的过渡词人。如今樟树文史对其虽有介绍,却是事迹寥寥,评价草草。想必,绝大多数樟树人是不知道八百六十多年前的这位老乡的。

这位老乡值得樟树夸耀。这位老乡满可以做樟树酒的代言人。

这位老乡在南宋建炎、绍兴年间,“竭其忠力,几至大用”,但遭人妒忌,终于壮志未酬,复归故里临江,自是不出,自号“芗林居士”。现荣军疗养院的后院,就是他的“芗林别墅”。那原是宋光禄卿杨申别墅,转到向子諲手上,在旧有的园林基址上,进一步营建起来。“芗林”,意为充满香气的园林。一时间,众多过往者踏香寻芳至此。芗林别墅受到士大夫的钦羡,不仅因其主人向子諲的名望高,也因园囿本身雅致。范成大路过临江军,慕芗林之名,冒雨前往一游。其时向子諲去世已二十年,芗林景物与园囿结构仍保持原貌。朱熹与清江的刘清之、彭龟年、向浯相交甚厚。刘清之是朱熹的同科至友,彭龟年是朱熹的得意门生,向浯则是朱熹所钦仰的忠臣义士向子諲的仲子。宋淳熙年间,朱熹曾多次来到清江访旧会友,或讲学于书院,或切磋于精舍,或探胜于林泉,或泛舟于江河,凡足迹所至,多留下诗文。《临江府志》载:“朱子尝寓芗林讲学,盖屡过而且止焉。”朱熹应向浯之请,还给《芗林集》写过序。朱熹的《过芗林》一诗,云:“东皋溅寒水,西崦绕清阴。南埭奎璧丽,北沱静且深。入门流绿波,竹树何萧森。积石象云壑,高堂香沉沉。左通雪水区,右径梅杏林。沼沚共回薄,观台郁差参……怀旧复惆怅,命酒聊同斟。饮罢我当去,握手清江浔。”东皋、南埭、西崦、北沱是芗林园中突出的景点。从诗中可见别墅景点构思别致,林木繁茂。后来,向子諲的曾孙请楼钥写《芗林居士文集序》,楼钥点出别墅中“居壁皆画以山水木石,门皆装以古刻灵龟、老鹤,驯扰其间”。向子諲自己写了五十首诗以形容景物,几十年后杨万里来游别墅,又写《芗林五十韵》,细致描摹了各处景点。

提及朱熹,不能不忆及临江人对他的崇仰之情。朱熹某次路过临江曾在码头上打听航班情况,并赋诗《临江买舟》。后人因此在码头建问津桥以为纪念;后来,临江地方官取朱熹诗意,在府治东南濒江建楼,命名为近江楼;同时,又在府后建朱文公祠,内奉石刻朱熹像。当然,朱熹对这块俊采星驰的土地也是情有独钟。他礼赞芗林,更是深情缅怀号称“芗林居士”的芗林主人:“过门得佳赏,慰此夙昔心。缅怀企疏翁,岁晚投冠簪。”

历史真是个多面体。宋王朝虽然长期处在外部力量的压迫之下,北方金兵的铁骑令历任统治者闻风丧胆,其内部统治却始终是稳定的。这一特点,对于经济文化发展,无疑起了重要作用。虽然人们津津乐道于“汉唐盛世”,但实际上,疆土狭小、国威不振的宋代,也有很多值得后人引为骄傲的地方。到了南宋,一个苟且偷生的朝代,却创造出了历史奇迹,其科技、航海、冶金技术、文化、教育、制造业、商业、手工业以及农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足以笑傲世界,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也达到无可比拟的繁荣发展高度。从《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多种笔记中关于士大夫及民间生活的记载,我们则可以看出那一时代人们对于生活享受的前所未有的考究。芗林别墅亦然。芗林别墅可视作当年士大夫生活的一个标本。不过,对整个园林曾“有图本行于世”的芗林别墅,而今,我只能通过文字去想象它的幽雅、它的考究了。

向子諲住在临江的芗林别墅,住在宋词里,而他的词醉卧在杯盏的侧旁,醉卧于酒的边上。他的词叫《酒边词》。

故乡是酒国醉乡,所以他投怀于芗林,醉在酒的边上,醉在词的里面?探究他的生平,品味他的词意,就会惊讶地发现:《酒边词》,其实是一个愤世骇俗的书名。

向子諲出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以恩荫补官后,知咸平县,任淮南东路转运判官,以直秘阁为京畿转运副使、寻兼发运副使。金兵进犯亳州时,他派人送钱粮给康王赵构,以助军费。张帮昌称帝,派人来向他问安,他将来人拘留,听赵构处置。张又派向子諲的外甥刘达送信来,向子諲不仅将信烧毁,而且将外甥关入监牢。向子諲命儿子向澹去请赵构出兵渡河救回徽、钦二帝及后妃,并派将领统兵勤王。他迁直龙图阁、江淮发运副使,以坐事罢官。后起知潭州。金兵破江西入湖南,他亲自率兵抗金。金兵围潭州八天,登城放火,城破后他率兵巷战。移鄂州后,主管荆湖东路安抚司。诏提举江州太平观,起知广州,以言者罢官,致仕。寻又起知江州,改江东转运使,进秘阁修撰,再进徽猷阁待制,徙两浙路为都转运使,除户部侍郎。后又罢,以徽猷阁直学士知平江府。其间金人将派使臣来平江议和,向子諲坚决不拜金诏,并且冒险上章说:“自古人主屈己和戎,未闻甚于此时,宜却勿受。”其矛头直指皇帝赵构和宰相秦桧,为此辞官致仕。时在绍兴八年(1138年)。次年春回到临江,闲居达十五年之久。

他的《酒边词》分上下二卷,上卷为江南新词,下卷为江北旧词。这种编排可能出于作者本意,不按时间先后,而是将南渡后的词放前,将江北早作之词退后,使其似为新词之附录,体现词人对江南新词的重视。这一南一北,一新一旧,标志着他创作的前后完全不同的两个时期。江北旧词多艳情词和景物词,歌宴舞席、即景酬应之作比比皆是,风格柔婉清丽;江南新词多伤时忧国、感慨抒怀之作,故园之痛、家国之恨充溢其间,风格疏旷苍凉。更可贵的是,有的词作直接揭露和嘲讽了南宋统治者妥协求和、苟且偏安,成为南宋初期的著名爱国词。这部分词是向词的精华所在。如《秦楼月》——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公元1127年,正是北宋靖康二年,女贞族建立的金国大兵南下,占领宋都城汴京,徽宗、钦宗被俘并押解到北方,北宋宣告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改元建炎,建立南宋王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之后,南宋朝廷又在金兵的压迫下继续南迁,最后落脚在临安(今杭州)。这一大事变,给文人士大夫以极大刺激。许多人亲历了流浪逃难的艰辛,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接近了民众的疾苦,因而心理、思想、情感发生了很大变化。记忆中民族昌盛景象和眼前耻辱地位、昔日享乐生活和眼前窘迫情状、全社会收复失地的激情呼声和朝廷的孱弱懦怯,强烈的对比令他们感到悲愤,悲愤成了这一时代文人的最强烈心态和时代文学的主旋律。不管他们过去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情趣怎样,都不同程度呈现出激奋而悲怆的情调。尤其在乾龙节之际,这种家国之痛更是不堪忍受。乾龙节是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往年此日,朝廷上下一派热闹庆贺的景象,而今年此日虽近,却是国破帝囚。这首《秦楼月》,全词构思精功,用心深刻,景情交融,感人至深,堪称南宋初期爱国词的上乘之作。

他的《西江月》则写道——

五柳坊中烟绿,百花洲上云红。萧萧白发两衰翁,不与世人同梦。

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不动。

词人有序提到:“已未暮春,复还旧隐。时仲舅李公休亦辞舂陵郡守致仕,喜赋是词。”可见这首词作于词人辞官致仕归到临江不久。全词表现了词人对南宋统治集团及其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情绪。两衰翁是指词人自己及仲舅李公休。词人因坚决不拜金诏,忤秦桧之意而被迫致仕,所以说“不与时人同梦”。麟符和虎节是帝王调兵遣将的信物,被受授此物的大臣享有特别荣誉,为人所求之不得,而词人却抛掷不顾,而宁可“徜徉江月林风”。其清明的心境、高洁的风骨跃然纸上。

他致仕归隐后的另一作品《蓦山溪》,反映的虽是词人归隐后的隐逸生活和情趣,但全词于赞美隐居生活的氛围中,笔锋陡然一转,锋芒毕露,且情绪激昂,格调高峻,非同一般。可见词人虽身在江湖,心仍在朝廷——

挂冠神武,来作烟波主。千风景点好江山,都尽是君恩赐与。风勾月引,催上泛宅时,酒倾玉,鲋堆雪,总道神仙侣。

蓑衣箬笠,更着些儿雨。横笛两三声,晚云中惊鸥来去。欲烦妙手,写入散人图。蜗角名,蝇头利,着甚来由顾?

唐代张志辞官垂钓于江上,自称烟波钓徒,所以后世以烟波主称隐士。吟风咏月,美酒佳肴,又有笛声悠扬,飞鸥来去,生活如此恬静,似若神仙为伴。粗略读来,似觉词人年近老境,渐归平淡,而鄙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者,然细加品味,便见其矛头所向,直指秦桧等屈辱求和、妥协投降的统治者,“着甚来由顾”句,只有于国于民有切肤之痛者方可道破。

隐居六年后,已是宋室南渡十七年,词人仍不忘北宋京师开封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水龙吟》便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当年宫廷内外热闹欢腾的气象——

华灯明月光中,绮罗弦管春风路。龙如骏马,车如水流,软红成雾;太一池边,葆真宫里,玉楼珠树。见飞琼伴侣,霓裳缥缈,星回眼莲承步。

笑入彩云深处。更冥冥一帘花雨。金钿半落,宝钗斜坠,乘鸾归去。醉失桃源,梦回莲岛,满身风露。到而今江上,愁山万叠,鬓丝千缕。

这首词调下题有“绍兴甲子上元有怀京师”。一派节日喜庆气氛。一片歌舞升平景象。然而,词人运用长调词牌,自如从容地铺陈往昔繁华,却是意在催人警醒。一句“醉失桃源”,令人恍若从天上仙界陡然坠入现实人间,所以有“愁山万叠,鬓丝千缕”。惊人耳目,发人深省,可见词人的艺术功底之厚实。

同为“有怀京师上元”的词作还有《鹧鸪天》——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戏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是缅怀“烟花一万重”,才有感伤“寒灯数点红”的愁吧?词人通过强烈的对比,将读者带入到愁海之中,因而产生心灵的共鸣。心怀家国之忧、故园之愁,那曾让他“五侯池馆醉春风”的酒,成了能让他倾诉衷肠、能为他排解忧愁的挚友。那样的酒,在他的不少词作里,在他的《水调歌头》里——

闰余有何好,一年两中秋。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少日南昌幕下,更得洪徐苏李,快意作清游。送日眺西岭,得月上东楼。

四十载,两人在,总白头。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忍问神州何在?幸有芗林秋露,芳气袭衣裘。断送余生事,惟酒可忘忧!

词作追忆三十九年前,与友在闰八月中秋之夜吟诗填词的欢乐情景。今非昔比,山河依旧,人世全非,沧桑之感油然而生。所以,词人虽有可忘忧的酒作伴,依然忍不住拍案叱问“神州何在”。然而,能够抚慰内心之痛的,惟有芗林,惟有酒。所以,向子諲常驻酒边,他是“石作枕,醉为乡”。在两首为老妻生日而作的词里,他是岁岁长醉,“挂冠神武归休后,同醉芗林是几年”,“对玉笥,与芗林,岁岁花前醉”。即便有落蕊忽堕酒杯中,也会令他诗心萌动:“月姊倚秋风,香度青林梢。吹堕酒杯中,笑靥撩人小。芗林万事休,独此情未了。醉里又题诗,不觉花前老。”

应该说,向子諲也是宋代在南北过渡期间的重要词人,他和李清照年龄几乎相同,词的主要成就也在南渡以后的作品,也有共同的遭遇,经历过“靖康之难”,失去了家园,家国之恨在他们胸中燃烧。李清照更有失夫之痛。然而,同为重要的南渡词人,前人对向子諲似乎重视不够。

在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中,向子諲有两件举足轻重的大事震动当时政界、军界和文坛:一是他并非武官而率兵抗金;二是他宁可冒险拒不拜金诏。如此重大爱国举动,想必对后来的抗金将领和爱国词人岳飞、张孝祥、辛弃疾等人会产生深刻影响,对他的同代人韩世忠、李纲、洪皓和张元干等抗金将领以及爱国词人也不无重大影响。可是,前人疏忽了这一点,因此,多少也影响了对向词的评价。

我觉得,还有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对向词的误会。一是很可能将其多艳情词和景物词的江北旧词,当成了向词的主要创作。其实,江南新词占整部《酒边词》近三分之二,无论思想与艺术都大大进步,与江北旧词判若云泥,如胡寅在《酒边词》序中所言:“退江北所作于后,而进江南所作于前,以枯木之心,幻出葩华。”二是果真拿向子諲的词当货真价实的“酒边词”,而认为没有思想和艺术价值。如有一部《中国文学发展史》虽提到了向子諲及其词作,却认为他隐居临江后“逍遥物外,老于江乡”。《酒边词》的作者,该不是用酒或者用自己的醉态,把读者也灌醉了吧?若果然有谁误会了向词,愿其“待拼却长年,醉了还醒”。

和《酒边词》的命运相似,另一部词集《逃禅词》虽有许多不同版本流传于世,仍未引起文学史家和词评家的关注,作者扬无咎的生平事迹少见于史传,在四十七种宋人传记资料中,只有三种略有记载。号逃禅老人的扬无咎,莫非也逃到杯中去了?

扬无咎藏在梅里。扬无咎生活在两宋之际,宋南渡时他刚满三十岁,在南宋生活了四十三年。年轻时他也曾有功名之心,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但均名落孙山,于是逐渐淡泊功名。他是一个有血性的人,由于不满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屈辱求和的政策以及不屈服于权奸秦桧,在宋高宗赵构期间,虽因精诗词、以诗学被荐于朝,朝廷多次征召他为官,但他平生耿介,不慕荣利,耻于趋炎附势,从不肯就职,终生隐居在南昌和家乡,过着清淡的隐士生活。

扬无咎所画墨梅,为世所重。宋徽宗赵佶观赏扬无咎墨梅时在评语中御书其“杨”为“扬”。为纪念皇帝赐姓,杨氏宗祠及族谱中存楹联记载:“翰墨提梅香种九重春色,御笔赐姓甫言百代恩光。”关于他画的梅,范成大在《梅谱》中写道:“近世始画墨梅,江西杨补之尤有名,其徒效之者实繁。”解缙在《跋五待郎所藏杨补之梅》一文中有如下记述:“子乡先辈杨君补之,世家清江。所居萧洲有梅树大如数间屋,苍皮藓斑,繁花如簇,补之日临画之,大得其趣,闸以进之徽庙,徽庙曰‘村梅’,因白署‘莽敕村梅’。可阼疏枝冷叶,清意逼人。”

扬无咎画梅的特点是,以墨线圈花,以重墨点蕾,以泼墨画梢,老干一笔抹,墨间留出飞白,虚实相间,纵横如意,把苍皮斑驳的老干表现得真实而生动,画出的梅花朴素而有雅韵。他的画与诗间书法相配合,画面神形兼备,情景交融,风味淡泊,荒寒清绝,故享有“冷蕊缀疏枝,元气自融结”的赞誉。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谓扬无咎所画之梅:“一幅价值,不下数千金。”据道光《清江县志》记载,宋室南渡后,宫中以扬无咎的梅花图张挂壁间,常招来蜂蝶集其上,大使朝廷惊怪,求补之,而已物故,不可得矣。由此可见扬无咎画梅造诣之深。

扬无咎的画,其真迹多已不复存,仅有《四梅花》和《雪梅图》传于世,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纸本墨笔《四梅花》图,是他六十八岁时最得意的杰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图分未开、欲开、盛开、将残四幅,并各赋词一首。画面生气盎然,书体遒劲秀丽,同治《临江府志》称:“赏鉴家至今宝贵。”扬无咎的《四梅花》图,笔法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影响深远,直接影响到元、明、清的许多画家,就是现代画家画的梅花,也常能看到他的笔法痕迹。南宋末年刘克庄称他的词、画、书为“逃禅三绝”,身后寸纸千金。其亲属中亦有多人善画:外甥汤正仲,善画梅竹、松石,清雅如傅粉之色。水仙、兰亦佳。画风大体继承无咎,又能别出新意;侄儿杨季衡,画墨杨,得家法,又能作水墨翎毛;又有刘梦良,为乡里亲党,也善于墨写杨树林;汤正仲的弟弟汤叔用,亦工墨梅,等等。

历代均有文人作诗咏赞扬无咎所画之梅。如吴澄《题逃禅翁画梅词后二首》云:“小圃梅花能几时,只余豆粒缀青枝。禅翁寿得花如许,二百年来雪月姿。天与才情个样清,前身端是老梅精。妙词难作人间唱,梦断罗浮翠羽声。”其中的“罗浮”乃罗浮山,在广东东江北岸,为道教第七洞天,晋葛洪曾在那里修道。相传隋开皇年间,有赵师雄于山中遇仙女,对饮甚欢。醉而寝,醒后见自己独睡于大梅花树下,后人称“罗浮梦”。

向子諲晚年居临江芗林,与扬无咎常诗酒唱和。想来,他俩正如扬无咎所言,“万事付谈笑,斗酒且宽忧”,“谁与浮家五湖去,尽醉眠秋雨”。陆游有诗《次韵无咎别后见寄》亦可窥见扬无咎与其的杯盏往来,“平日杯行不解辞,长亭况是送君时”,“归思恰如重酝酒,欢情略似欲残棋”。

《四库全书总目》称扬无咎“词格殊工,在南宋之初不忝作者。”其作品仅存有《逃禅词》一卷,收入《宋六十名家词》。扬无咎的词作有咏物词、闺情词、怀旧词、祝寿词及赠妓词等,成就最高的是咏物词,尤其是咏梅词。梅在他笔下是具有特殊地位的词画对象和题材,是独立而完整的艺术形象。他运用最多的词牌是《柳梢青》。《柳梢青》之一,云——

为爱冰姿,画看不足,吟看不足。已恨春催,可堪风里,飞英相逐。

只应自惜高标,似羞伴妖红媚绿。藏白收香,放它桃李,漫山粗俗。

尽管环境恶劣,梅花却始终珍惜自己高尚独标的品格,耻于与那些妖艳红花、妩媚绿叶为伴,而收藏自己,任由粗俗的桃李漫山开放。联系词人不肯依附权奸而隐居山野的经历,便清晰可见,这冰姿玉态的梅,分明是词人自我形象与品格的真实写照,他孤高傲世,他孤芳自赏。自古以来,咏梅诗词何其多也,而这首词避实就虚,舍形求神,通过着力刻画梅花的内在形象,十分传神地表现出一种感人至深的人格精神。

茅舍疏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可更相宜,烟笼修竹,月在寒溪。

宁宁伫立移时。判瘦损无妨为伊。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

词人在月夜寒风之中,久久地站在梅树旁观赏,真的是“画看不足,吟看不足”,哪怕因此而瘦身损体也在所不惜。词人对梅的情感由此可见一斑。词中残梅飘零的形象既是词人自身隐居的形象,又是故国沦亡、故君惨死的形象,其寄托的故国之情是很深刻的。同时,词人以梅自喻,以梅的生长环境和外在形象、内在品格象征自我的生活状况和人格精神,从而在艺术上达到了物人合一的境界。

词人还有《柳梢青》词组,全是咏梅画词,实质还是咏梅。全组共有四首词。词人在词后有记说:“范瑞伯要余画梅四枝:一未开,二欲开,三盛开,四将残,仍各赋词一首。”又说:“予旧有《柳梢青》十首,亦因梅所作。”末尾说:“乾道元年七夕前一日癸丑,丁丑人扬无咎补之书于豫章武宁僧舍。”

词人咏未开梅,“恍然初见,情如相识”,“为伊只欲颠狂,犹自把芳心爱惜”,这枝梅虽未开放,却充满生机,自然活泼而善于自爱;他笔下的欲开梅“粉面微红,檀唇羞启,忍笑含香”,这哪里是梅?分明是活生生的青春美少女!于是,作者爱梅之心油然而生,“休将春色包藏”,“却随明月,走上回廊”。这是对梅的赞美,其中却寄寓人生期望;他写的盛开梅,“一夜幽香,恼人无寐”,突出的是梅的芳香,芳香正是梅盛开时的最大特色,也是它最可爱的地方。词人抓住香字作文章,深入刻画出梅的品格,进一步突出梅的崇高与可爱;而那枝将残梅却“雨浥风欺,雪侵霜妒,却恨离披”,在词人看来,摧残梅花的是风、雨、雪、霜,这些恶自然界有,社会上也有,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词人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不言自明。

四枝梅构成组画,四首咏梅词则构成了组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统一体,再现了梅花一生的不同形象和特征。咏未开梅,着重表现的是形;咏欲开梅,重点在于渲染它的色;咏盛开梅,重点是表现它的香;咏将残梅,重点刻画的是它的神。这形、色、香、神构成了梅花的一生。而词人以梅自喻,梅的形象也就是词人的自我形象,所以,四梅画和四梅词实际上是扬无咎一生的总结,梅在不同时期的特征,象征着他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特征。未开时不乞怜于东君,欲开时不包藏自己的春色,盛开时不吝惜自己的芬芳,将残时不畏惧风雨雪霜的摧残。这些构成了梅花完整的精神品格,又象征着词人不依附权贵、不贪图功名的独立人格。至此,词人之所以如此深切地爱梅,如此执着地画梅咏梅,其心机就十分明了了。

扬无咎的咏梅词在宋词史上有一定影响。在宋代词人中,如扬无咎一生作咏梅词二十多首者少,用同一词牌作咏梅词十多首的更少,以咏梅为题材词画相配者尤其少,而在咏梅词中寄寓着词人思想品格与处世观念的作品就更加少见。他笔下的一枝枝梅,隐含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所以,无论未开、欲开,还是盛开,总有芳香袭人,即便将残,也是暗香浮动。

我闻得那梅香里也有酒香。一定是养育了向子諲扬无咎们的这方水土,养育了他们共同的家国情怀,共同的高洁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