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的魔力是巨大而可怕的。拥有它的人,可以掌天下之舵,操控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号令天下,谁敢不从?尚未拥有它的人,会对它垂涎三尺,为之不择手段往上爬,抛弃信念、道德、廉耻之心,纵然遍体鳞伤、孤独一世,也要不顾一切地往上爬!
说得通俗一点,当了皇帝,天下的钱随你拿,你用来烧用来做菜做饭都可以,只要你高兴;天下的人也随你使唤,你想让谁干吗,他就得干吗,你想让谁消失,他就绝对活不过下一秒。
这就是皇权的魅力。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此时此刻,相信赵匡胤这位日后的"宋祖"也已经折腰了。
因为他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禁军中以他为中心的庞大的关系集团网。现在的他,只是在等待着一个良好的时机。
他已经打上了后周那位七岁小孩子的主意。
曾经的他,蒙受郭威、柴荣两代英主的知遇提拔之恩,没有他们,赵匡胤估计还在继续流浪,获得的最高权力地位撑死也就一丐帮长老。而且在郭威与柴荣身边,他学到不少东西,比如军事谋略、政务礼仪、为人处世的法则等,令他不断地充实了自我。所以,对于郭威与柴荣,他是必须感恩戴德的。
但现在,他正密谋着,以非法的手段夺走郭威与柴荣含辛茹苦地所创造的一切,并且是抢一个七岁小孩手上的东西。这种行为在价值观上是被定义为卑鄙无耻、道德沦丧的。
所以,这也就成了赵匡胤最大的心理障碍,令他有些不忍心下手。
但赵匡胤并不是清朝顺治帝,能早早地看破红尘。相反,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权力意识的人。故而随着权力的欲望越来越浓重,渐渐冲昏他的头脑,到最后他明白了一个残酷的道理--道德廉耻在权力面前就是一坨狗屎,要攀上权力的巅峰,就必须把这种东西踩在脚下、烂在泥里。
王朴死了,柴荣也死了,再也没有任何人能阻碍我前进的步伐!
他抬起头,看清了前方的道路,一片光明。
就这样吧!上路!
赵匡胤即刻召集了他禁军人际网中所有的谋士武将,秘密举行会议。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如何夺取后周的江山。
会上,赵匡胤已经迫切地意识到,他要等的时机其到来有着不确定性,再加上京城形势的严峻性,因此,他决定不再等待那个属于他的时机,他决定制造一个时机。
强者制造时机,弱者坐待时机!
赵匡胤把目光转向了他的首席智囊赵普……
4.先把军队调出来
时间过得很快。柴荣死后,半年时间转瞬即过,现在已经是显德七年(960年)。
今年注定不太平。
在这半年之中,赵匡胤早已拟订好了夺取后周江山的计划。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赵匡胤的计划并非自创,而是来源于后周的创建者郭威。总结起来,只有两个字--
兵变。
众所周知,郭威当年就是通过澶州军变夺得后汉江山的。很不幸的是,赵匡胤积极参加了这次兵变,除了成功地将郭威逼成了皇帝,还从中学到了不少装逼(这里是装作逼别人当皇帝的简称)的本领,比如人员布置、宣传鼓噪、翻墙入户抓人等,充分具备了一个业余演员的素质。
纵观全局,澶州军变无疑是一场近乎完美的兵变,既名正言顺又合法,既不违背社会道德,又不会落下乱臣贼子的口实。如果有人质疑的话,你还可以指着他鼻子冠冕堂皇地说:"你以为老子想当皇帝啊,老子还不都是被逼的。"事实俱在,不容置喙,实在是再正当不过了。
所以,这一招深深吸引住了赵匡胤。他决定用这一招来窃取后周的江山。值得同情的是,郭威先生就算死也不知道,将来有人会用他的招数来对付他,篡取了他一手建立的后周王朝。在这里,我们只能说,天理循环,因果报应。
显德七年正月初一,赵匡胤开始实施他的全盘计划。
第一枪很快打响了。
正月初一这一天,北边传来一份战报,其内容是--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
消息一传来,朝廷大震,朝中大臣无不急得团团转。如今后周的皇帝只有七岁,主少国疑,辽国和北汉这样搞,摆明了是在欺负小孩子嘛,真不要脸。但大臣们除了多骂几句卑鄙无耻之外,着实也无计可施。
掌握军政大权的范质此时急得要命(本来就是个急性子)。他的办法很直接,既然要打进来了,就赶快派人前去抵御吧。
该派谁去?
范质头一个想到的就是赵匡胤。原因很简单,赵匡胤很年轻,才三十三岁,还嫩着呢,资历尚浅,把军队交给他,不必担心他会谋反。
就这样,范质这个猴急的老头儿充分发挥了他老牛吃嫩草的优势,匆忙之下搞了一把暗箱操作,将军队交到了赵匡胤手上,命他领兵出征。
而赵匡胤将用行动证明"老牛吃嫩草"这招对他完全不适用,他这株嫩草是有毒副作用的,吃了会反弹。
此时的赵匡胤正在角落里得意地笑着,可以说,这是他所能预料到的结果。
一切都尽在我掌握之中!
为什么这么说?
原因很简单,赵匡胤要搞兵变。既然要搞兵变,首要条件当然是手上得有兵了。但事实是,赵匡胤手上没有兵,调兵权不在他,就他目前所拥有的兵力来看,聚众砍人斗殴还可以,要搞兵变那就难上加难了。
所以,只有通过战事,赵匡胤才能得到领兵权,才能掌握军队进而搞兵变。
于是宋朝历史上奇迹的一幕发生了,赵匡胤派人假传辽国北汉入侵的军情,以此掌握了军队。
关于辽汉入侵的军情到底是真是假,历史上存在着重大疑虑。
推理论证可知,记载此事的《旧五代史》、《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都显得不可靠。《旧五代史》不必说,《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此事的最初史料来源是《宋太祖实录》。由于后来宋太宗赵光义为掩盖自己的罪行,使自己继位合法化,将《宋太祖实录》这部史书修改了两次,到最后可谓面目全非,可信度实在太低了。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辽国和北汉打都没打一仗,又都各自回家了。既然是大举入侵,规模必然是庞大的,谁会没事带着几十万大军、运载无数粮草军械杀到边境上,然后突然说不打了,大家赶快回家过年,吃完年夜饭记得看联欢晚会。想想都觉得这太过离谱了,除非是在梦游。
当然,值得欣慰的是,还有一本史书可以提供参考,那就是元人编修的《辽史》。这部史书的史料来源是契丹人编修的《辽实录》,以及金人编修的《辽史》,所以同《旧五代史》、《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比起来要可靠些。
根据《辽史》中记载,辽穆宗耶律璟九年(959年)十二月,辽国正发生内乱,王子敌烈、前宣徽使海思及萧达干等谋反,最后被耶律璟镇压了下去。随后耶律璟又祭祀天地,拜宗庙,无非是告诉祖宗反贼镇压完毕,他可以继续睡觉了。
可见,辽国当时真的没空联合北汉大举南下,因此也就证明了赵匡胤确实命人假传了军情。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军队从京城中抽出来,准备搞兵变。
5.要命的流言
在掌握军队之后,赵匡胤立刻走出了他计划中的第二步。显德七年正月初二,赵匡胤命慕容延钊做先锋,率领前军先行出发,前去抵御辽汉入侵。
就在慕容延钊走后不久,京城里突然爆发了一股流言,内容大致是:出兵那天,将会拥立点检为天子。
显然,这是从军中流传出来的,同时也可以想见,这并不是赵匡胤下的令,因为这是他蓄谋已久的阴谋,说出来可是要掉脑袋的。因此,极有可能是某些知道内情、头脑简单的将领喝多了,不小心给捅破了。
流言传得非常快,仿佛瘟疫蔓延一般,立即传遍了开封城的大街小巷。赵匡胤要当皇帝成了爆炸性的新闻。
开封城中的富商和百姓们纷纷提前搬家,带上老婆孩子,往其他州县移居。这种举家迁移现象自古以来便屡见不鲜,因为改朝换代、新天子继位往往会造成重大流血事件,作孽的是,流血流得最多的往往是无辜的老百姓,也只有多多伤及无辜,才能合乎"流血事件"的标准。
所以风声一起,人心惶惶,京城的老百姓纷纷敏锐地意识到,这要是再不搬家,自己的脑袋就得搬家了。于是一时间,京城的人口流动率急剧攀升。
这时候,赵匡胤比那些急着搬家的老百姓们更急,惊天的阴谋被揭破,后果只有死路一条。赵匡胤目前能做的似乎也只有号召全家老小,把脖子洗干净等着被砍头。
谋反这项工作的风险是最大的,一旦事迹败露,搭上还不止自己一个人的性命,还得拉上无数亲戚好友一起共赴黄泉。
赵匡胤此时心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畏惧。他更担心的是家里的那些至亲之人,如果厄运降临到他们身上,他可怎么办?
事已至此,该如何是好?赵匡胤拿不定一个好的主意。
于是他秘密地潜回了家中,看望那些令他无比担忧的家人,并问了他们一句:"外面情势凶险,该怎么办才好?"
赵家集体陷入沉默。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等待他们的或许将会是死亡。
赵匡胤不由叹了一口气,陷入可怕的遐想中。他微微晃了晃神,突然见到一个凶神恶煞的女人从厨房里冲了出来,是看起来要吃人那种,吓得他不知所措。
更吓人的还在后头,那女人从屁股后面摸出了一根擀面杖,二话不说便向赵匡胤打过去。这唱的是哪出?赵匡胤见势不妙,情急之下撒腿便跑。谁知道那女人还不肯饶过他,抄起擀面杖追在赵匡胤后面打,一副今天不打死不放手的模样,边追还边骂道:"大丈夫面临大事,是否应该自己做决定?你小子跑回家里来吓唬女人算什么本事!"
这个女人便是赵匡胤的姐姐,也就是后来的燕国长公主。她的出现,虽然带着河东狮吼般的恐怖,但却在关键时刻拯救了赵匡胤,拯救了赵家。
赵匡胤霎时间有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过来。他明白了,自己现在已经无路可退,唯一的选择就是在谋反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他看着眼前这位握着擀面杖的姐姐,表示感激,然后,他默然而出,回到他的岗位上去。
开封城中的流言虽然传得快,但在当时却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现象--开封城的大街小巷都得知了赵匡胤要当皇帝的消息,只有宫廷里不知道。
这是为何?难道宫里的人都是聋子?
最有可能的解释是,赵匡胤让宫里的人都变成了聋子。他命令留守在开封城里做内应的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及时地封锁了消息,没有打草惊蛇。
小皇帝、符太后,以及范王魏三位辅政大臣依然感觉良好,没有嗅到一丝危险的气息。真是不禁教人感叹,同样是人,怎么隔了一道墙差别就那么大呢?
现在,就各方面的准备情况来看,赵匡胤似乎可以安然地把军队带出京城发动兵变了。但就在此时,他的成功秘诀--谨慎,告诉他必须先去看望一个人,然后才能够做下一步打算。
并不是因为这个人就快死了,赵匡胤要赶着去见他最后一面,祝他一路走好,而是因为这个人是赵匡胤全盘计划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立场是与赵匡胤对立的,只有他才能毁掉赵匡胤精心布置的一切。
这个人就是赵匡胤最大的阻碍--韩通。如此人物,必须见一见,得摸清他是否已经听闻到了京城里的风声,探查他的下一步动向,好提前有个应付之法。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面就是赵匡胤与韩通见的最后一面。
正月初二的当天晚上,赵匡胤趁夜来到了韩通家中。
韩通见到赵匡胤登门来访,脸上很直接地露出受宠若惊的表情,他马上叫人备置酒菜,亲切地招待赵匡胤。
赵匡胤的第一直觉是这个人尚不知道自己的阴谋,第二直觉是这个人可能听到了外面的流言蜚语,但没有轻信。
无论如何,自己还尚未陷入险境,这是值得欣慰的。
但赵匡胤还不放心,他又立刻展示了他人际交往专家的风范,对韩通发动了迂回曲折的旁敲侧击战术,比如唠家常、谈国事、扯淡,或者说最近京城里新开了家夜店,介绍他到那儿去坐坐,又或是问问对方最近准备干什么、搞什么娱乐活动,等等。
赵匡胤就通过这些细微的言谈最终摸清了韩通的底牌--韩通已经听到了流言,却没有相信。
韩通之所以如此,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赵匡胤还年轻,资历尚浅。
二、赵匡胤是世宗钦点的,世宗不可能还要在临终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这么大的事儿相信皇宫里也知道了,现在上级领导并没有指示,估计他们也不相信,何必惹是生非?
赵匡胤这次是彻底放心了。他匆匆向韩通辞行,告别时还特意发誓,说了一番定要将辽国和北汉侵略者赶回老家的豪言壮语。韩通完全没有发现,赵匡胤在转身离去之时,脸上突然泛出的阴晴不定的笑容。
韩通,你没脑子的大名我早就听说过,但没想到你居然这么没脑子。
后会无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