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邂逅首席智囊
滁州城已成为后周的囊中之物,赵匡胤准备接管这个地方。就在此时,一个人来到了滁州城,他是当朝宰相范质举荐来的。
能得到当朝宰相的青睐,不光是要长得帅,而且身上还必须要有两把刷子的。
历史证明,这个人还不止两把刷子那么简单。他并没有读过多少书,今生注定与科举无缘,但是他所学的东西比一般的四书五经、黄老学说都实用,叫作"吏事"。吏事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政务、官务的意思,第二种是刑狱之事的意思。这个人学的是第二种,从事断案、审讯之类的事务。
他曾经在永兴军节度使刘词麾下做幕僚,成绩非常出色,帮助刘词将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刘词很欣赏这个人,舍不得将他举荐出去,但上天注定刘词不能拥有这个人太久。不久之后,阎王特意请刘词到地府去喝两杯。对于这个人来说,主子死了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他现在终于可以升级了。他升级的方式很特别,居然是通过一份遗书--刘词特意在遗表里向朝廷举荐了这个人。
这个人引起了宰相范质的注意,经过查证,范质确认了此人的政务能力,于是在滁州城被攻下之后,特意将他举荐到了滁州,做个军事判官。
这个人正是宋朝开国第一功臣,赵匡胤的首席智囊赵普。
由于是宰相大人举荐来的,赵匡胤不敢怠慢,于是二人开始了唠家常。在此过程中,赵匡胤发现赵普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考虑事情非常周全,他感到非常惊奇。
当时,赵匡胤的部下正在搞清乡运动,为滁州城乡民清除土匪强盗,以保他们安居乐业。其实,说白了,就是这些军爷向当地百姓索贿要钱。给的话,你就是良民,新政府罩着你;不给或者给不起的话,对不起,新政府的刑罚最喜欢照顾的就是穷人,那么你就是强盗土匪了,听候发落吧。
赵匡胤部下前前后后一共抓了一百多个乡民,将他们一概诬陷成匪盗,罪当处死,特去向赵匡胤请求下命。
赵匡胤对部下的办事能力表现得相当放心,也不多看一眼,便下令全部处死。
就在这时,赵普站出来阻止了他,说将军你这样不经审讯就胡乱下令冤枉无辜是不对的。
赵匡胤却笑了,他对赵普这个书生的迂腐思想感到有点无奈。他的回答就像一把尖刀,冷酷无比--我杀他们,就是为了杀鸡儆猴,严正典刑。
意思就是反正是南唐的人,弄他百八十个过来杀杀,为树立法律的威严做一下贡献,有何不可?才一百多个而已,他们死得起,不用担心。
赵普一语道破赵匡胤的国家恐怖主义,说将军你这样歧视他国百姓是不对的,不论是不是敌国,百姓终究是无辜的。
赵普纠缠不放,使得赵匡胤由无奈变成了不耐烦。他觉得赵普这个书生实在无礼,一见面就在跟自己抬杠,完全不知道怎么去尊重上级领导。他索性将此事全权交予赵普去管,拂袖而去。
但赵匡胤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改变了对赵普的看法,因为赵普发挥了他处理刑狱之事的才干,通过审讯圆满解决了这桩案子,将所有乡民无罪释放,而乡民们不知道赵匡胤意图谋杀他们,还稀里糊涂地争着拍赵匡胤马屁,称颂赵匡胤仁慈开明。
可见赵普实在是"离坚白学"方面的高手,能颠倒黑白,将把别人卖了还能让别人为自己数钱。
赵匡胤不得不将赵普这个奇人重新审视一遍,他不再认为此人是个迂腐之辈,相反却开始重视赵普的才能。在以后的日子里,赵匡胤如虎添翼,大凡有什么疑问,都必然少不了赵普这个智囊在身边。有了武将,如今又得文才。武能马上定乾坤,文能治国平天下,赵匡胤的人生事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王法!亲情!抉择!
滁州城,北宋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先生曾在这里留下过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正如《醉翁亭记》中的第一句所说,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其实,每一个人都处在自己所堆砌的一座山中,有些人走了一辈子,却依然在这座山中徘徊。
欧阳修走了出去。他人虽在山城之中,他的精神灵魂却能逾越世上任何一座高山。因此,他很快乐,他很陶醉这种感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而身在滁州城的赵匡胤呢?他是否走出了那座山?
答案是没有。
因为那座山几乎没有人能走出去,它的名字叫"王法"。
滁州城的这一年注定是多事之秋。
显德三年二月。
紧接着赵普的到来,这天夜里,又来了一位姓赵的人,他就是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
他在跟随大军亲征南唐这段时间中,记住了儿子赵匡胤为国家立下的大功,充分感受到了身为一个猛将之父的自豪感。虎父无犬子,而如今看来,子已强过父。他很开心,有子如此,他感到无比骄傲。
但就在这期间,他生病了。为了保重身体,他只好离开前线北返开封,回家养病。
回家途中,他听闻自己的儿子赵匡胤恰好就在滁州,精神为之一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纵然是战场上的父子,要见一面也是相当困难的。赵弘殷特意决定去见一见这阔别重逢的儿子,好好叙叙家常。
然而他却选择了一个不合适的时间去见赵匡胤,他实在应该像赵普那样白天赶过去的。
可是他没有。他只是在大半夜里来到了滁州城下。
滁州城门紧闭着。
赵弘殷叫城上的士兵前去通报赵匡胤开门出来迎接,说自己来了。
这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儿子出来迎接父亲,名正言顺,礼也!
赵匡胤亲自来了,但他却沉默了。他站在城楼上看着眼前的许久不见的父亲,却并没有开门的意思。原因很简单,前面已经说过,城门开放的时间是在黎明,而且是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
赵弘殷有了愠怒之意,他叫赵匡胤赶快开城门。
然而,他换来的却是赵匡胤的抱歉:"父与子虽然是至亲,但城门的开与闭是王法所定,我不敢奉父亲您的命令。"
可是,下面是自小教你武艺,并且是以命相搏来换取一点儿俸禄,来将你养活养大的父亲,每一次出了家门之后,他的血都有可能会在战场上流干,都有可能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但他不得不这么做,只是为了养活你,养活整个家。因为他知道,如果不把自己的命拿出去拼的话,他的儿子,你,赵匡胤,以及你的家人,就都会饿死。在你心目中,他是无私而伟大的,就算穷尽一生,你也无法报答他的恩德。他就是给你生命、给你恩典的父亲。
这些,身为人子的赵匡胤都明白,父爱如山,于是他的信念不禁产生了动摇,他决定打开城门,诚诚恳恳地把自己的父亲迎进来。
但就在此时,一种非常有力量的东西拉住了赵匡胤,使得赵匡胤刚到嘴边的命令又咽了下去。
这种东西就是国法。
亲情固然重要,但身为军人的赵匡胤明白"国法如山"这个道理。国法面前,容不下任何情面,就算是父子也不行,如果他开了城门,他的部下也会不遵法纪,对他上行下效,那么这样的部队,与山贼强盗何异?
于是赵匡胤再次沉默了,他毅然站在城楼上,陪着城下的父亲。赵弘殷不睡,他也绝不会睡。
二月的夜里是很冷的,料峭的春寒足以使一个彻夜不归的壮汉染上风寒。
等到天明,赵弘殷的病情已经加重了不少,纵然有赵匡胤为他接风洗尘,也丝毫抑制不住他病况恶化。
赵匡胤心中悲痛难当,决意定要悉心照料好自己的父亲,直至他病愈为止,以弥补自己的过失。
就在此时,赵匡胤已发现他不可能如愿了。
他父亲赵弘殷刚刚病重,柴荣的诏书就到了,传令赵匡胤火速去守六合,同时向扬州增援。
军情如此紧急的原因是,滁州城攻下后,李璟向柴荣求和,表示愿意割让江北寿、濠、泗、楚、光、海六个州,并去掉帝号。但是李璟在谈判之前,并没有摸清楚柴荣的脾气,他想用这几个州保全其他地方,可这完全满足不了柴荣强烈的欲望,所以柴荣坚决不同意。
既然谈不拢,那么就继续打吧!
李璟这次派出的是他的弟弟,齐王李景达,给他六万精兵,命他向江北进发,直取扬州。
李景达,南唐烈祖李昪第四子,南唐皇室中第一军事强人,经常领元帅衔出兵征伐,先后封宣城王、鄂王、齐王。由此看来,此人的确是一个狠角色,但实际情况是,南唐皇室的人基本上都是搞文艺的,李景达只要稍微多上几次战场,不管胜多还是败多,只要不被砍死,他都是皇室中第一号军事强人,因为打仗这种体力活,没有人愿意和李景达争着干。这就好像一场一个人的考试,不论怎么考,第一名都是他的,因为人数只有一个。
话虽如此,李景达的来势也不可小觑。扬州虽然被后周军攻占,却只有几千人驻守。但是李景达带来了六万精兵,在人数上已占有绝大的优势。
而扬州的守将正是赵匡胤的发小,韩令坤。
韩令坤在收到李景达来夺取扬州的消息之后,忐忑不安。他赶快向身在滁州的赵匡胤发求援信,而且是一日之内接二连三地发,旨在告诉赵匡胤--你再不来,老子就完蛋了。
但赵匡胤所面临的困境就是他的老子快完蛋了,赵弘殷病重,做儿子的赵匡胤一时间无法抽身离开。
在这进退两难的关头,赵普站了出来,为赵匡胤缓解了这一局面。他说:"将军姓赵,我也姓赵,你我本属于同宗,如果将军不嫌弃,将军的父亲就是我的父亲,由我来照顾,将军你可以放心前去六合,君命不可违。"
这段话我怎么看都觉得有些像《三国演义》里曹操将徐庶逼到许昌之后说的那番话:"元直(徐庶字)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我怎么舍得害她老人家呢?"有投机的嫌疑。
但赵匡胤不是徐庶,他对赵普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誓言此后一定会将赵普当兄弟手足看待,然后即刻率兵赶往六合。
赵弘殷的命可就没那么好了,他虽然得到赵普的细心照料,但仍旧回天乏术,几个月后就病逝了。这也使得赵匡胤悔恨终生,心上留下了一个永远无法消弭的伤疤。
3.扬州之战
扬州距离六合只不过百余里,同是江北重镇,东南、南部濒临长江,与镇江隔江相望;西部与滁州毗邻;西南部与南京相连;北部与淮安接壤;东部和盐城、泰州毗邻。如此看来,扬州若是有失,南征以来所取得的战果便要就此泡汤了。
而扬州只有几千人防守,唐右卫将军陆孟俊瞄准了这个防守薄弱的重镇,正率领一万人赶过去。赵匡胤相信他的好兄弟韩令坤一定能顶得住,如果顶不住的话,他其实也无计可施,因为他面临的敌军更多--六万。一旦韩令坤有了个闪失,丢了扬州,赵匡胤就会被七万人夹击,估计那时候赵匡胤唯一能为韩令坤所做的就是,陪同韩令坤共赴黄泉,让他一路不会寂寞。
所谓"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事实表明,韩令坤并没有与赵匡胤同赴黄泉的意向,他连守都没守一下,就直接弃城逃了。而且为了表明对赵匡胤这个发小的友谊,表达自己的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他还特意往西边六合的方向窜逃。
而赵匡胤也表现得相当热情,他命部下在六合排开阵势,迎接韩令坤的到来,并再三交代搞迎接的麾下士兵务必做到一点--凡是看到我兄弟韩令坤以及他的手下到来,把他们的脚给剁了,不要让他们过去。看来赵匡胤同志还真想这位发小多多逗留几日,叙叙家常,甚至为此不惜砍断对方的双脚。
韩令坤深知赵匡胤的脾气,知道此人自小就说得出便做得到。碍于赵匡胤同志的"盛情",韩令坤唯有掉头回到扬州,决定固守。他在军中誓师,表示愿意与士兵们同生共死,并强调军中有谁不愿意主动送死(想逃跑),那他就送谁去死。
于是扬州守军士气暴涨,发誓死战到底,绝不撤退。
都是被逼的啊!
陆孟俊和他的一万大军很快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