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希望
5204800000005

第5章 希望需要寻找(2)

海伦的问题在于,他根本找不到支点,经过几次的面谈,我渐渐明白了他为什么会丢失希望。人的心灵是上层建筑,之所以是上层建筑,是因为它高于任何的思维,它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人拥有无限的潜能。在心灵之上的则是希望,有寄托才会有愿望。

假设人的内心是个金字塔,那么它分几层,底层的就是人心灵的支点,这是支撑整个心理活动的重要部分,也有人把这一部分归纳为世界观,是人从幼儿时期形成的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我觉得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过的这句话非常能概括这一部分的重要性:”我们的生命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高于支点的第二层则是感知,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对待事物才能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感悟这一部分尤为重要,这是一个人判断事物最重要的因素。约翰·格雷曾在著作《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强调,男人与女人之所以有很多的不同,是因为男人与女人的感知不同。女人会对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很在意,比如,汤姆的烟灰掉在了餐桌上,会让端着浓汤的汤姆太太大怒,而汤姆根本不知道她在发什么火;但是汤姆太太则会因此感到嫁给汤姆是件非常难过的事情。从男人与女人的感知这件事就能了解这一层的重要性,这决定着一个人处事的判断。

最后一层则是希望,当我沉溺于IQ心理论时,我习惯把心灵构架的最后一层归给IQ,认为那是至关重要的心灵导向。但自从遇上伊格尔,我开始偏向于希望的作用,一个人的理智程度与IQ有一定关系,但绝对不是必然关系;而一个人的失落,绝对与希望有着必然的关联。这是从几个案例中得到的最直接答案。我曾为凯瑟琳做过IQ测试,她并没有高智商,但她的EQ却在普通人之上,这也是她乐观的原因。很奇怪的是,伊格尔也曾接受我的EQ测验,他也是如此,IQ正常,EQ比平常人高出10%,与凯瑟琳的测试结果相近。这让我开始深思,希望到底应归纳于心灵构建的哪一类?

最后,我找了2000个路人进行测验,他们中十有八九都不是高智商,可从他们对现状的满意度来看,还算是比较高的;而有一小部分高智商人群对于现状的满意度却非常低。海伦也接受了我的IQ和EQ测验,结果让我吃惊,他竟然是高智商人群,但EQ比我想象的要低。

希望是在所有心理之上的一种对未来的寄愿,是推动一切行为的动力,它是高于IQ、EQ之上的一种未知的形态,不管下面建了几层,希望永远在精神世界的金字塔顶尖。

要找到它并不容易,需要先学会做自己,然后纠正错误的感知,学会用辩证法了解别人的感知,再运用本身的IQ、EQ应对问题,最后才能找到希望。只有不逃避的人,才能找到出路。

海伦在人生的路途上迷失了自己,他想找回自己时才发现不知所措。他对我说:”我都觉得活着很无趣了,真想弄出点大事来找点乐子。“我看得出,他是闷坏了,开始走极端了,约定的一个月时间已经步步进逼,只剩下15天了,我该如何让他恢复过来?我总在办公室里思考着,支点,该如何寻找?

克肖见我最近非常消沉,决定带着啤酒到我办公室里帮我解解闷。我看着他推开门,突然心里放松了不少,几杯酒下肚后,我才觉得头脑开始渐渐减负,向克肖诉说起我的苦恼。他不在乎地耸耸肩,举杯要与我一醉方休,从认识他的那天,我就觉得他是酒鬼,如果要说他的优点,那就是他的烦恼比任何人都少。我问醉醺醺的克肖:”你还记得你小时候的事情吗?“”当然不记得,不对,应该说记不清楚了。“

”那你记得什么?“

”当然是懂事后的事情啊!“

他已经喝得不行了,倒在我办公室的椅子上睡着了。但他的话提醒了我,一个人的支点不是在不懂事之前建立起来的,而是懂事之后,从对待事物的过程和经历的生活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我翻开海伦的档案,他不是个幸运儿,从懂事起他就在工作,直到现在他依然在为工作而卖命,他以前卖命工作是因为不工作就会饿肚子,然而现在他努力工作是因为他除了努力工作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存在感了。孤独的他只能在事业上找到安慰,然而现在他的公司开始壮大,渐渐不再需要他亲力亲为,因此他的存在感在降低,开始变得焦躁不安。

他想努力挽回局面,所以开始彻夜工作,但那种不安的情绪让他根本无心工作。正因为如此,他的下属开始劝说他休息一段时间,这让他非常恼火,他的自我矛盾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活。

面对这类高智商人群,说话要有技巧,他们不会承认自己得了心理疾病,之所以进入我的诊室也只是说他失眠罢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他此时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丢失了作为人最重要的灵魂支点,他更像一个孤魂,他需要尽快找到一个支点。

对于海伦,运动简直是与他不相关的活动,除了面对客户需要打几次高尔夫球之外,他根本不运动。我得知这个情况后,特意约他去打网球,可他总是拒绝。最后因为我的坚持,他还是来了,他一脸憔悴地拿起球拍,总找不到位置。我总将球打到他的身上,让他经常摔跤,他非常生气地回击,但不懂得发球、打球的要领,经常摔跟头。也许是这次打球让他有了挫败感,他经常会叫我陪他练球。

按照约定,我需要在一个月内帮他找到希望,这个月底的最后一天,我们相约在网球场。我们都打得疲惫了之后,他边擦汗边开玩笑地问我:”我还是没找到希望,医生,你是大骗子吗?“我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只是问:”最近你的睡眠怎么样?“”还可以,至少能睡上5小时了。“

我继续问:”那你现在知道你是谁了吗?“

”我是海伦啊!“海伦想了想后看着我说,”原来是这样,医生,你想告诉我,我是我自己?“”首先你要清楚,你是人,不是一台机器,你需要运动,需要呼吸新鲜空气,需要吃美味的食物,需要感受生活,工作只是属于你海伦的一部分。从你打球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你是个好强的人,也非常有耐力。这就是你,跟其他人无关,就算你在工作上发挥的余地没那么多了,但你换个领域一样能取得你想要的结果,何必在一条已经变小的道路上加强马力冲刺呢?既然现在有时间可以喘口气,何不善待自己?现在的安逸不代表你的无能,只能说明这段时间比较顺利,但下一秒也许就是灾难。你需要有很好的心理准备,现在的你要做的不是让公司越变越强,而是让你自己越变越好。你的强大,才能决定公司的强大。“海伦突然有了想法,他问:”那希望是什么?“”你现在最想要的是什么?“

”我想要一个健康的体魄,想要找个女人组成一个家庭,想要一个更好的公司,想要去国外旅行。“海伦看着我回答道。我笑着说:”如果我一个月前问你这个问题,你会回答什么?“”我会回答,我最想要工作。“海伦笑了笑,拍着我的肩膀说,”医生,你真狡猾,不知不觉让我改变了,我却像个傻子。我知道你说的希望是什么,原来如此--希望是不为别人,而是只为自己的一种愿望。“”那你找到了吗?“

”当然,我是海伦,我该做自己。“

海伦比我想象的聪明,他的领悟能力也非常好,我一度担心他不知道我的用意,我就会失约于那个约定了。幸好陌生的领域让他不服输的心再次复活,做回了最初什么都不是的他,他才找得到自己,才明白过去他是抱着一种什么心态在生活,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更多的愿望,这些愿望的叠加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即希望。

每个人在社会上会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职业身份,很多人会不记得我的名字,但他们会知道我的职业,我是一名心理医生。我第一次见海伦的时候,他做自我介绍时并未强化他的名字,而是强化了职业,他对于这个职业有着一定的优越感。

但也有些自由职业者更强调自身的存在感,他们会更清楚”他是谁“。

一般迷失自己的人都有一个通病--太在乎别人,而不是自己。他们会为了别人把自己给活累了,就连最初的愿望也都化为灰烬,到最后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希望不会突然摆在你的面前,告诉你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怎样生活;这一切都需要自己去寻找。它就像是一个宝藏,埋在心灵的最深处。如果忽视了,你将丢失自己;如果违背了,你会痛苦。

如果心灵的堡垒是个正方形,那么最底部的两个角,一边是你是谁?一边是你将成为谁那样?最顶上的两个角,一边是你现在希望什么?”一边是你将来希望什么?心理活动徘徊的时间会停留在现在与未来之间,正方形的中间则是你的选择。当你没有了希望,迷失了自己,这个正方形就会崩塌,直到连“你是谁”你都不清楚了。

如果连“你是谁”这个问题都答不上来,会是件非常令人伤心的事。如果你回答“我是一名护士”,那么我会很遗憾地告诉你,“那只是你现在的职业罢了”;如果你回答“我是一个单身汉”,那么我会很遗憾地告诉你,“那只是你现在的婚姻状况罢了”。也许你会问:“怎样回答,我才算是找到了自己?”

希望,你找到了希望,就是找到了自己。你要反问自己:“你希望你的明天是什么样的?你会怎么做?”

记住,“外衣”下的你只是别人眼中的你,内在的你才是真正的你。海伦在他的朋友眼里绝对是个幸运儿,在他同事们的眼里,他绝对是个可靠的领导;但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他过得多难过,他生活得多伤心,他连睡觉都找不到心灵的平静。在我眼里,他比任何乞丐都可怜,他丢失了自己,不愁吃穿的他心灵的堡垒却全部崩塌。越是表面看着活得很好的人,往往越是无法找到突破口,被他人的期望压得喘不过气的痛苦也只能自己忍着。

最后忍久成疾,心理的疾病比身体的疾病更让人痛苦难耐,身体的疾病会有药物来缓和,但心理的疾病则是时时刻刻地折磨着你。对于我来说,更害怕心里的魔鬼。

建立起心灵的堡垒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海伦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才从迷失中渐渐开始建立起心灵的堡垒。他一直与我见面,他的情况在渐渐恢复,这是我乐于看见的。有次偶然的机会我还把凯瑟琳介绍给了他认识,凯瑟琳的乐观不知不觉感染了海伦,有次海伦向我致电感谢,说是凯瑟琳给他介绍了一个朋友,两人相处得非常好,近期正在谈婚论嫁,我也为他感到高兴。

当找到希望后,人会走上另外一条道路,偏离设定的轨迹,重新出发。

我从未想过海伦会这么快就找到兴趣相投的女人,世事就是那么难料,所以不要去规定自己一定要活成什么样才是自己;要学会用客观的角度去寻找希望,去感触自己的心灵。如果不幸走上了一条你不愿意走的道路,那么你能选择的只有忍受。我隔壁刚搬来了一位老奶奶,她的脚非常小,黄皮肤、黑头发,我每天早上都能见着她去买菜。我有次好奇地问:“你是中国人?”

“是啊!”

“你的脚太小了,我都快看不见了,你为什么不让你的孩子帮你买菜?”

“我的脚是被绑了才这样的,很多年的习惯了。”老奶奶提着篮子与我告别后就走了,我看着她单薄的背影,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要忍受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而且还成了习惯?

我不想去深究,只是明白了一点:迷失了自己的人,总会习惯折磨自己,久而久之,眼里就只放得下别人了。

当自己的希望转移成别人的希望后,你将活在别人的设想中,为了别人的设想去完成一些你并不愿意但习惯了的事情。在希望转移前,请尝试找找你自己,以及属于你的希望。

“外衣”下的你,只是别人眼中的你,内在的你才是真正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