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挖历史(第二辑)
5193000000013

第13章 陈衡哲与胡适的一段“绯闻”(2)

胡适这篇抗议文写得甚好,有理有据,不卑不亢,足以廓清象恭文字给读者带来的迷雾。据查证,胡适在留美期间,确实与陈衡哲不在一地,只见过一面,通信有四十多次。胡适并没有扯谎。至于他和陈衡哲之间有没有心灵上的呼应,情感上的互慕,这是另一回事。同时他对象恭文字中的攻讦和侮辱,也一一明白指出,义正词严,不能不使《十日谈》编辑方感到相当压力。

胡适是应任叔永、陈衡哲夫妇的要求写这封抗议信的,于朋友于自己,都是义不容辞的。不过,这样的抗议会不会越描越黑,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也很难说。既然任、陈夫妇有这个要求,他没有理由不做。

早在1933年,沈从文就曾撰文谈到文坛上“海派”与“京派”之不同,说海派的特点是:“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的结合,不专心创作,而专事于炒作,搞花边新闻。所谓花边新闻,实即如今所谓八卦也。象恭这篇文章,乃是海派特色的最好体现。

胡适这一篇书信形式的抗议,不知有没有收入胡适的全编中,如果收入,似不应再有人就这个大做文章,如果没收入,则此文尚有一读的价值,也无意中为胡适做了辑佚的工作了。

胡适此文还有一个尾巴,乃是《十日谈》编辑部在后面附加了一个编者按,兼表示道歉的意思。这个编者按应该也出自章克标的手笔,因为当时《十日谈》已经由他主编,而《文坛画虎录》更是他的地盘,所以有必要录出来,看看章克标是怎么“狡辩”与表示“歉意”的,从这方面或许正好可以看出“京派”与“海派”之本质不同。文如下:

编者按:二十六期本栏象恭先生所投,记《陈衡哲与胡适》一文,编者当时并未觉得其中含有攻讦毁谤之意,以为不过倾(笔者按:钦)佩胡适先生的千金一诺而已。至于是否事实,则编者但凭常识,加以判断,因欲一一实地调查,是不可能的。男女间常有,可以有的事体,编者不能断定其没有,所以那时以为那是事实了。不过文中措辞,的确有失于轻薄之处,那是编者失察,以致看来好像含有恶意了,其实倒并不如此的。我想作者象恭先生也不会想故意毁谤任夫人胡先生的。我们想男女间的爱情,是很平淡而自然的,无论由男的发动或女的发动,都是很平常的事件,并不严重,所以说一女人和男子生爱情,对于女人并不是侮辱,只有那封建余毒未曾铲净的,才会想到女人不可和男人讲爱情,一讲便有失身份。所以不能是侮辱,因之也不成为蔑(笔者按:诬蔑?)。问题的焦点,只在是否有此种事实而已。没有此种事实,也是可能的,况且胡先生本人出来否定,当然是没有了,那么我们决不想文过饰非的。但须申明,恶意的挑拨与攻讦,断然没有的。然而我们仍愿虚心坦坏(笔者按:怀)向被误解(的)任先生任夫人和胡先生告罪。伏维原宥,专唱肥喏。

这哪里是态度诚恳的道歉呢?明明文过饰非,蒙混过关,偏偏“决不想文过饰非”,还放一暗箭,指责说你们“封建余毒未曾铲净”,其余文字也仍是一派轻薄之态可掬,绅士碰到流氓,或许就是这样的场景吧。

对《十日谈》的道歉,胡适和任叔永、陈衡哲是什么态度有什么反应就不清楚了。不过,随后发生的一件事,却可以间接证明任叔永和陈衡哲的内心。

这里特别要点明一点:《十日谈》第26期出版于1934年4月20日,《十日谈》第39期出版于1934年8月30日。

三《小雨点》不断“去胡”

陈衡哲是现代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之一。早在1917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她把自己的作品看作“小说”,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她的很多作品只能算作散文,如《一日》;童话,如《小雨点》(与书名同);散文诗,如《运河与扬子江》等,连最像小说的《一支扣针的古事》,也不过是篇纪实性的散文,《小雨点》一集中所收文章,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几乎没有。因此,《小雨点》不妨看作是陈衡哲的一本创作集。

《小雨点》一书,1928年4月由新月书店初版,也是作为小说集来定位的。《小雨点》装帧素朴,封面大部留白,一小幅中国画,书名由陈衡哲自己题署,扉页是老朋友胡适的手笔,印有胡适题签“小雨点”,落款“适之题”,并钤有“胡适之章”名印。新月初版共收文十篇,书前还有三篇序。第一篇是胡适的《胡序》,胡适在《尝试集》中提到的“我们三个朋友”,指的就是陈衡哲、任叔永和他自己,可见他们之间渊源有自,情谊不浅。陈衡哲是最早呼应胡适白话文学革命的“同志”,她在《小雨点》中所收的文章,大都在胡适主编(或参与编辑)的杂志上发表,所以胡适说“差不多都和我有点关系”,因此“很高兴写这篇小序”。胡适在序中回忆了他与陈衡哲在美国留学期间的交往,并且在序中特别指出,陈衡哲用白话创作的《一日》与《小雨点》在时间上大大领先于鲁迅《狂人日记》的事实,把她在新文学运动史上的重要性标示了出来。不过,作品时间的早晚是一回事,好坏就是另一回事了,这是胡适不想明说的。第二篇是任叔永的《任序》,任叔永是陈衡哲的丈夫,不避“台内喝彩”之嫌,对其妻的文学天赋无比钦佩。第三篇是《自序》。1927年3月,北伐成功,在那南北扰攘变乱中,陈衡哲保存在南京的日记、信札、文稿之类全部散失了,为了预防这样的事再次发生,陈衡哲决定把带在身边的“一点小说诗文”尽早出版,“俾不至于像留在南京的文件一样,一散而不可复得”。新月版《小雨点》156页,后来上海书店影印出版的就是这一版。

据陈子善先生《陈衡哲:<小雨点>再版本》(《文汇读书周报》2008年4月25日)说,1930年3月新月书店还出版过《小雨点》的一个再版本。这个再版本:删去《胡序》和《任序》,书末补入《再版后记》,交代抽出《胡序》和《任序》的理由。奇怪的是,这个再版本扉页虽然保留了胡适的书名题签,并套红印刷,却删去了“适之题”落款和“胡适之章”名印,以至未见初版本的读者不知这个题签出自何人手笔。

由此可见,《小雨点》“去胡”的尝试已经在新月再版本中就开始了,只是没有去净,还留下了书名题签。陈文没提到《再版后记》交代的抽出《胡序》和《任序》的理由,想必也不足信,一定是冠冕堂皇,所以干脆把丈夫的序也抽去,以示公平不偏。

1935年8月,《小雨点》又弄了一个商务版(1936年1月正式出版)。这个版本并不是新月版的简单重印,而是一个改版本。陈衡哲在《改版自序》中这样说:“因为最初承印《小雨点》的新月书店现在已经归了道山,故本书由商务印书馆重新印行。原书所包含的小说,凡有十篇。现在删去了一篇《巫峡里的一个女子》,补入了一篇《老柏与野蔷薇》,仍旧是十篇。”其实,这次改版,不仅调整了正文中的篇目,作者还把新月初版中的三篇序也一概删却,重写了短短的一篇《改版自序》,连胡适的题签也一并刊落了,因此在篇幅上只有新月版的三分之二,共102页。这就使人感觉到,陈衡哲这次重新出版《小雨点》,似乎有意要与胡适做一个彻底的切割。终于从初版本到再版本,再到改订本分三步完成了“去胡”的目标。

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在这里,我不想因为三个版本的不同,而像某个学者一样索隐出陈与胡有一段什么恋爱,手头资料不足,我不能效象恭的做法,但可以说任叔永夫妇忙着与胡适做切割,一定是三个老朋友之间产生了什么误会或龃龉,甚至已经交恶。一年多前,任叔永、陈衡哲夫妇被《十日谈》“八卦”伤害,一年多后,商务版《小雨点》(1936年1月)出版,任叔永和陈衡哲夫妇不想再提“三个老朋友”的旧话了。人际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即使最好的朋友,也可能变成陌路,甚至仇人,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小雨点》版本的变化,至少有很大成分是基于这个原因吧。

作者简介:黄恽,文史学者。著有《燕居道古》《蠹痕散辑》《古香异色》《秋水马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