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丰富多彩的中国民俗
5181000000043

第43章 丑牛耕地

在十二生肖文化流行的中国,特别是中国这个传统农业大国,每一年的春天都会有关于牛的话题,因为春天来了,春耕的主力——牛该登场了。古时,民间有“摸春牛”的习俗,人们会摸一下牛的不同部分,寓意带来好运。摸一下牛头,希望儿孙会出头之类,总之讨个吉利。

神牛创世纪

牛在农耕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感谢和自己共同创造文明史的伙伴,因此牛崇拜由来已久,中国很多民族都有神牛创世的神话。

塔吉克人认为人类生活的世界由一头神牛顶着,人若干坏事,神牛会抖动牛毛或犄角发出警告,于是发生地震之灾。维吾尔族传说大地被一头公牛的一只角支撑着,公牛由一只特大的乌龟驮着,浮在水面上,牛感到劳累时就把大地从一只角换到另一只角上,这时就会发生地震。柯尔克孜人也持此说,他们常常为牛祈祷,愿它永远强壮,少发地震。苗族最大的天神“勾蒿”有两组群体神,一组是19个水牛天神,一组是15个黄牛天神,掌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土家族传说中的牛王因帮人类多打了粮食,遭到天神的惩罚,被贬到地上终生吃草,帮人耕田种粮,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为牛王过生日。布依族的牛王节在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各寨举行隆重的祭典,家家用米酒、五色糯米饭敬牛王,喂耕牛。仡佬族的牛王节在农历十月一日,人们要杀鸡备酒敬奉牛王,祈求它保佑耕牛。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以美食供奉牛神,家家牵牛去河边洗牛,用黑糯米饭喂牛,称为洗牛节。

鞭春牛祈丰年

每年的2月4日通常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残冬退去,人们迫不及待地准备迎接春天。古人向来有残冬出土牛送寒气的习俗,到两汉固定为立春之际举行的土牛迎春仪式。

当日清晨,京城百官都着青衣、戴青帽、立青幡,送土牛于城门外,官员执鞭击土牛,以示劝农,各郡县也举行同样的仪式。随后老百姓哄抢碎牛的散土,说是“土牛之肉宜蚕,兼辟瘟疫”。争来抢去,成了一个热热闹闹的节日,谓之“鞭春”、“鞭牛”。

立春出土牛以祈丰收的习俗,经两汉入唐至两宋,越来越丰富多彩。汉时“立土牛六头于国都郡县城外丑地,以送大寒”。丑的方位在北方偏东,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牛为丑,故立土牛于丑位为最佳方位。到宋代四门都开,各出土牛,牛身饰彩,鼓乐相迎,由人装扮成主管草木生长的“句芒神”鞭打春牛,地方官行香主礼。一方面宣告包括农事在内的一年劳作开始,一方面祈祷当年的丰收。宫中也行“鞭春”仪式,自然是皇帝主礼。街市上多有泥制小春牛出卖,于是春牛不仅是迎春仪式上的主角,也成了新春之际的吉祥物。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中,牛与春天具有天然的联系。

中国文化中的牛

历来人们对于牛都是一致地赞美和怜惜。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写下“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濡濡”的《耕牛》诗篇;南宋宰相、民族英雄李纲更留下“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的千古名句。在传说故事中,人们将它塑造成乐于助人、有情有义的感人形象,牛郎织女传说中的老牛早已为人知晓。有关牛的成语典故也很多,老牛舐犊,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的深挚感情;牛刀小试,比喻有本领的人初次任职就已经表现出才干;庖丁解牛,比喻做事得心应手;对牛弹琴,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说话不看对象无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