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巧夺天工的中国建筑
5180400000007

第7章 魏晋南北朝建筑大观(3)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九至十三窟。这五窟因清代施泥彩绘而得名。第九、十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十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第十至十三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十二窟为中心窟。第十一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第十二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十三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

云冈东部窟群,指云冈石窟东端第一至第四窟,均为塔洞。第一、二窟为同期开的一组,凿于孝文帝迁洛前,窟内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弥勒,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释迦像,浮雕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二窟是释迦像,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三世佛。两窟南壁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第三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壁面满雕千佛。后室南面两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衣纹流畅的一佛二菩萨。坐像高约10米,二菩萨立像高6.2米。从风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时的作品。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二十一至四十五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皱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第三十九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第四十窟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石窟艺术的格调。

纵观群佛,他们的形态神采各异,或居中正坐,或击鼓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城南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又名伊阙),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间(公元494年),后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数代营造,共有2100多个窟龛,10万尊造像,遗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珍品。

龙门石窟以古阳洞和宾阳洞为代表。古阳洞位于龙门西山南部,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它原为天然石灰岩洞,后被加工成椭圆形平面、穹隆顶的石窟。正壁雕一佛二菩萨二石狮,南北两壁各凿三层像龛,龛楣、龛额的图饰设计奇制诡异,细致灵巧,并雕有飞天、佛传故事和礼佛图等。

宾阳洞位于龙门西山北部,是龙门石窟中继古阳洞后开凿的第二大窟,在北魏龙门石窟中最有代表性。宾阳洞是北魏宣武帝为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祈求冥福而修建的,原计划开凿三座石窟,但耗时23年,动工802366人次仅完成了宾阳中洞。宾阳洞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尖拱形门,正面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南北二壁各为一佛二菩萨,洞门外两侧各有一力士,侧壁有佛传故事和著名的帝后礼佛图浮雕,用以宣扬佛法、赞颂佛家的累世善行和炫耀帝后的威仪。

除了古阳洞和宾阳洞二窟外,在北魏时期开凿的主要洞窟还有莲花洞、火烧洞、石窟寺、普泰洞和天统洞等。同时,因为佛教的进一步兴盛普及,在龙门石窟洞壁的浮雕上,出现了以多画面来表示一个完整佛教经传故事的艺术手法,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县东南的麦积山上,因其外观“如民间积麦之状”而得名。从北魏至清代,历代有凿窟,共保存了从公元4—19世纪约1500年间的泥塑、石雕7200多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

按照时间,石窟的营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是第一阶段,也是石窟开凿的高潮期;隋唐为第二阶段,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作品已不多;宋代是第三阶段,是麦积山石窟兴建的又一个高峰,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一定的地方色彩。

在十六国和南北朝阶段的开凿初期(约公元384—494年),窟龛多为平面方形、平顶或圆顶,内置三世佛、七佛或千佛。佛像多为方面大耳,头梳高髻,额广平正,眉高目长,硕口微闭,身披偏袒右肩袈裟。菩萨像多为长方面孔,鼻直口方,面含笑容,上身袒露,薄衣贴体。随着民族融合加剧,开窟造像的艺术手法也迅速汉化,且形式日趋多样。部分窟龛内出现十大弟子形象,并绘有佛教壁画。佛像的面相普遍变长,五官缩小,眉如新月,双目半睁,唇薄且翘,略带微笑,身披通肩袈裟,垂于座前。菩萨则面相清秀,满含笑容,身材细长,装束繁褥,衣带飘舞,风姿潇洒。此阶段后期,窟龛的规模和结构趋于宏大,多为崖阁式大窟。窟内造像以七佛为主,造像摆脱了以前秀骨清相的特点,代以敦厚壮实的风格。佛像面相丰满圆润、粗颈宽肩,腹部突出,头梳低平肉髻,衣饰为紧窄通肩大衣或下垂袈裟,周围有弟子、菩萨。

隋唐时期,麦积山的开窟造像活动依旧兴盛,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仅有少量的壁画和雕塑,形象较为拘泥呆板。

至宋代,麦积山石窟的营建又迎来了一个高峰。宋代佛像面相略长而丰润,身姿挺拔有力,眉眼多上撩,别具神采。宋代窟龛中还出现了大量的罗汉、力士像,虽深沉、激奋,极尽夸张之能事,却自然合理,不失真实。各组塑像中,尽管个体的身份、体量等都不尽相同,却通过手势、动怍和神态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此外,这些窟龛中的一些塑像是就前朝塑像加塑而成的,在姿态手印都不改变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各部分的协调统一,呈现出宋代雕塑的独特风格,充分显示了宋代工匠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南宋以后,麦积山石窟虽仍有零星兴建,但在艺术上已无新鲜之处了。

由于麦积山岩系红土与砂石构成的砾岩,只能开凿窟龛,不宜造像,所以,这里的塑像都是泥塑,泥塑又分圆塑、高浮雕、粘贴塑、壁塑四种。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从约16米的佛像到10厘米的小塑像,从神圣的佛到天王脚下“金角银蹄”的牛犊,都精巧细腻,栩栩如生。这些塑像把神人格化,极富生活情趣,令人感到亲切。

永宁寺木塔

根据文献记载,永宁寺位于北魏洛阳城内宫城正门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侧,东有太尉府,西对永康里,南界昭玄曹,北邻御史台。寺院整体为南北长方形,南北长301米,东西宽212米。

规模宏大的永宁寺木塔居于寺院正中,木塔高大巍峨,宏伟壮观,“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是当时体量最大的佛塔。据载,该塔有九层,架木为之。地基夯土约100平方米,在当时地下厚达6米。木塔高22米,内为夯土,周壁包砌青石,四面各设一条漫道。基座38.2平方米,共有5圈124个木柱柱槽或础石组成的柱网。第四圈木柱以内为土坯和木柱等混砌的方形塔心实体,每边长19.8米,残高3.7米,东、南、西三侧壁面各砌出五个弧形内凹的壁龛以供奉佛像的神龛。在塔心实体外侧即第四、五圈木柱之间,为环绕塔心的木塔初层殿堂。每面各有殿堂九间,除四角各一间为两面共用,实际共有三十二间。殿堂之间皆不设隔墙,形成环塔心回廊,以方便人们绕塔礼佛。第五圈柱间设置有前檐墙和门、窗,每面各开三门六窗。

塔刹上有宝瓶,可容二十五石。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悬金铎。刹上引向塔顶四角有铁锁链,链上与九层浮屠四角也都悬有金铎,上下共一百二十铎。每至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该塔位于河南登封县城西北约六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内,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嵩岳寺塔上下浑砖砌就,层叠布以密檐,外涂白灰,内为楼阁式,外为密檐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砖塔。总高41米左右,周长33.72米,塔身呈平面等边十二角形,中央塔室为正八角形,塔室宽7.6米,底层砖砌,塔壁厚2.45米,塔室于底层开东、西、南、北四门。这样的十二边形塔在中国现存的数百座砖塔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这种密檐形式在南北朝期间也是少见的,为我国密檐式砖塔之始创。

该塔不仅以其独特的平面形制而闻名,而且还以其优美的体形轮廓而著称于世。从结构上看,它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四部分组成,基台高0.85米,出塔身1.60米,平面亦为十二角形,正面有方形月台,后边有角道,均与基台等高,前后对应,布局协调。基台之上,塔身的高度占全塔总高的三分之一。塔身中部以腰檐区分上下两段。下段塔身除拱道外,没有任何装饰,上段则仿木构而建。塔身之上,是层次密集的十五层塔檐。各檐叠砖的数目自下而上逐渐递减,致使十五层密檐层层向上紧缩,形成既刚劲有力又轻快秀丽的抛物线形轮廓。密檐之上是由七十层青砖雕砌而成的塔刹,高3.5米,自上而下,由宝珠、七重相轮、仰莲状受花、宝装莲花式覆钵和刹座组成,极为壮观。整个塔室上下贯通,呈圆筒状。塔室内置佛台佛像,供和尚和香客绕塔做佛事之用。

该塔刚劲雄伟,却是用砖和黄泥粘砌而成,砖塔小而且薄,轻快秀丽,历经千余年风霜雨露侵蚀而依然坚固不坏,至今保存完好,充分表明了我国古代建筑工艺之高妙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