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自然界之谜(自然瞭望书坊)
5177400000009

第9章 谁是汉朝的第一个博士

秦始皇是个严苛的皇帝,他焚书坑儒,烧毁六经,打击天下的读书人和各种术士,以法家治天下,社会上一时间重法轻儒蔚然成风。受到这样的风气感染,从小生长在秦朝的汉代开国皇帝刘邦不仅自己不读书,而且还最瞧不起读书人,特别是对那些死心眼儿、不懂得变通的迂腐的文人。刘邦把这些人视为鄙儒、竖儒,说话之间全都是辱骂人的字眼儿。他平时在朝廷上,对待自己那些儒生大臣很不礼貌,动辄就摘下他们头上戴的高顶帽子当尿盆,很不恭敬,也就更别提对他们以礼相待了。可以说,刘邦是在不自觉中奉行着秦始皇的法家以力服人的思想,认为自己是“马上天子”,自己的政权是从弓马中、从浴血的战斗中得来的,因此,他也想“以马上治之”,用过去打仗中的强硬手段来治理天下。然而,时势的变化,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并不能以刘邦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了。他也不得不适应形势,推行一些文治,在政府中任用一些有名的文人。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了项羽,天下初定,各路诸侯共同推举刘邦为皇帝。这原本就是刘邦梦寐以求的事,自然是当仁不让了。可刘邦只是一个市井出身的粗人,他没有想到,原来即位当皇帝还挺不容易的,需要有一套君君臣臣的严格的等级礼仪。一向懒散放纵惯了的刘邦对此感到很不适应,他不愿意受秦始皇所执行的那种严格的繁文缛节的约束,于是就要求简便行事。但是他手下那些草莽出身的英雄们本来就不太守法纪,现在更可以了,公然在宴会上饮酒争吵,相互邀功,吵得不可开交。更可怕的是,这些人喝醉了酒后还大发酒疯,狂呼乱骂,拔剑相击,几乎要动起手来,闹得一塌糊涂,天翻地覆。一旦这些人喝醉了,就连一国之君的刘邦也觉得束手无策,毫无办法。他这才深刻地意识到,战争时期处理问题的办法在建国后已经不再适用了,现在需要的是大力整顿政府,赶快制定出一套新的更适用的朝法礼仪和礼乐制度。

被刘邦选中制定这个礼仪和制度的人,不是人们所熟知的丞相萧何,也不是神机妙算的留侯张良,而是一个阅历丰富,人情练达的儒生,这个人名字叫做叔孙通。

叔孙通是鲁国地区人,鲁国是先圣孔子的故乡,儒家学说的发祥地。那里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造就了一代代数不清的儒家英才,使儒学在那里得到了一脉相传的发展。尽管秦始皇曾经杀害了一大批“以文乱法”、“是古非今”的迂腐儒生,并且实行了禁书的政策,不准民间私自藏有涛书,但他仍然在朝中设立了博士官,博士官所用的书也就不在禁毁之列了。

叔孙通就是在秦朝时应征为文学博士,可是正式的任命还没送到他的手中,陈胜吴广就揭竿而起了。山东发生农民起义的消息传回咸阳,秦二世着急地向他的博士们询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博士们一致认为那是些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劝秦二世火速发兵征讨。秦二世一直被赵高控制着,只知道每日在宫中寻欢作乐,对天下的大事根本一无所知。他听了博士们的说词,马上怒形于色。这时,老于世故的叔孙通却向前回答说:“他们说的都是不对的。现在天下都是一家,郡县的城墙都被毁掉了,武器也都被销毁,而且又有英明的君主坐镇在朝中,国家法律齐备,官员尽职,四方平安,哪里有什么造反的事呢?”他这一席话,报喜不报忧,使糊涂的秦二世连连称好。他又接着询问其他人,有的人回答说是造反,有人回答说是盗贼,结果,回答造反的一律被逮捕,回答盗贼的无罪释放。叔孙通则因为猜透了皇帝的心思,回答应对得体,马上被正式封为文学博士。后来因为这件事,许多人都纷纷指责叔孙通,说他欺君罔上。他却理直气壮的回答说,你们不知道,我不得不这么说,几乎是从虎口下逃得性命的。

叔孙通也知道,自己的权宜回答实在是争着眼说瞎话的,他知道国家马上就要有大乱,彻底对秦二世放弃了幻想,找了个机会逃回故乡,先是投奔了项羽,后来又在楚汉之争时归顺了刘邦。

叔孙通和其他只会背诵经书,不达时务的儒生不同,他非常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人的心思,也懂得投其所好,见机行事。在跟随刘邦后,他探知刘邦讨厌戴高冠的博士装束,就立即将自己的服饰改成短衣,以此博得刘邦的欢欣。在楚汉争霸的关键之际,刘邦最需要能征善战的人,他又向刘邦推荐了很多勇士。因此,刘邦封他为博士,号稷嗣君。所以,史书上记载,叔孙通既是秦末的最后一个文学博士,也是汉代的第一个儒学博士。正是因此,刘邦即位后,领悟到只有儒生才能为自己制礼作乐、整顿纲纪,于是就自然地重用了通达世情、懂得自己心思的叔孙通。

于是,叔孙通揣摸着皇帝的心意,率领一班弟子和鲁国的儒生,杂糅古礼和秦朝的礼仪,因地制宜,删繁就简,创制了汉代开国之后的第一部礼乐大典。公元前200年,长安城中的长乐宫落成,群臣齐来朝见,第一次施行了叔孙通等人制定的汉代礼仪,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详细史料记载的朝拜仪式。

据载,这天,天刚擦亮,宫廷中的礼官就带领着群臣次第步入殿门。廷中陈列着车骑步兵卫队,设置了各种武器和各色旗帜。在一声传呼令中,殿下数百官员站立在台阶两旁,武将立于西边,文官立于东边。刘邦则乘舆出现,百官都举着旗帜,左右侍卫高呼“皇帝驾到”,于是诸侯王以下依次奉贺。场面十分壮观,气氛肃穆,诸侯王、文武百官,无不震恐。大礼完毕,又大摆宴席,殿上的臣子们都俯身俯首,按照尊卑的次序先后上寿。如果有不懂礼仪的,当即押下去法办。整个宴会自始至终秩序井然,尊卑有序,没有人再敢任意地在此时高声喧哗。

刘邦看到这种情景,不禁感慨道,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啊!于是龙颜大悦,封叔孙通为太常,专职制定礼仪。这时,叔孙通趁机进谏,为参与制礼作乐的弟子们和儒生们求官。素来鄙视儒生的刘邦在高兴之余,接受了叔孙通的请求,拜封儒生为郎。先前不理解叔孙通、甚至埋怨他的儒生们也终于心悦诚服,称赞他是圣人。

叔孙通后来官至太子太傅,在刘邦犹豫太子的改废之事时誓死扞卫太子,为汉惠帝立下了大功。惠帝即位后,叔孙通继任太常之职,所以汉初的各种礼仪制度,皆出自叔孙通之手。司马迁曾评价叔孙通为“汉家儒宗”。纵观叔孙通一生的为人处世和他的功业,这样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叔孙通和他的弟子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汉代儒学的先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