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自然界之谜(自然瞭望书坊)
5177400000033

第33章 尼古拉二世仇目之谜

1891年在俄国与日本的外交关系史上发生一起极不愉快的事件,俄国皇太子尼古拉访问东京时被日本刺客用马刀刺伤。13年后,日俄战争(1904~1905年)爆发,当时敏感的记者便将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认为东京遇刺即是尼古拉二世仇日导致的。围绕此说众说纷纭。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是俄国的末代沙皇,1894年即位。在此之前,他的身份是俄国未来的皇位继承人、皇太子。1856年克里木战争的惨败使俄国在国际争霸中遭到沉重打击,迫使其将扩张重点转向到远东及太平洋地区,而英、美、德等国也巴望“引诱俄国熊到远东牧场去”。当时俄国国内掀起了一股沙文主义逆流,思想文化界的东方派鼓吹:“俄国文化和东方文化关系要比它和欧洲文化关系更为密切,并且觉得把东方合并到俄罗斯帝国里,是俄国的历史使命。”在其老师、东方派分子乌赫托姆斯基的鼓动下,皇太子尼古拉于1890年~1891年先后游历了希腊、埃及、印度、中国和日本等东方国家。1891年10月,尼古拉一行接受日本皇室的邀请前往日本访问。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力也随之增强,到19世纪末已成为亚洲强国。当时日本一心想要成为亚洲霸主,跻身世界列强行列,而面对俄国在远东扩张的咄咄逼人架势,日本政府又感到恐慌。日本国民充满着强烈的仇俄情绪,民间出现了“黑龙会”等组织,因此尼古拉赴日前反俄组织已开始策划刺杀俄国皇太子的行动。4月俄国皇太子尼古拉抵达日本。因为这是两国关系史上俄国皇室成员第一次访日,尼古拉又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日本官方和皇室都予以特别的接待。相互拜会后,俄国皇太子提出要游览东京市容,以示对日本国民的友好情谊。就在他乘马车在东京街头观光时,一位粗壮的日本武士拨开围观人群,飞步冲上前,挥动日本马刀向尼古拉头部砍去,幸亏尼古拉的随从及时将他一推,才免于刀下做鬼,但头部还是被刀削去一块头皮。皇太子立即被送往医院,刺客也当场被日本警探抓获。日本官方立即前往医院道歉,日本皇室也对此意外事件表示歉意,挽留尼古拉多住几日,静心养伤。但尼古拉总觉得夜长梦多,恐有不测,就不顾礼节,带领随从匆匆结束对日本的访问,经西伯利亚回到彼得堡。后来尼古拉二世头上一直留有一块明显的伤疤,并患有严重的偏头痛病,这是他这次远东之行留下的纪念。从远东归来,尼古拉表示:这次游历影响了他,使他后来对远东产生了兴趣。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与俄国在远东的矛盾冲突就日益公开化了,双方都在加紧战争准备,终于在1904年2月8日爆发了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爆发后,西方许多报纸在报道中都重提尼古拉二世访问日本遇刺一事,并将此事与日俄战争联系起来,认为此事的发生是尼古拉二世仇目的结果,也是他对日宣战的重要心理因素。后来许多西方历史学家和外交史学家也是这样认为的。美国人马洛泽莫夫在《俄国远东政策》中就特别强调“恐怕他(尼古拉二世)很难说已经忘却而没有对此次访问留下什么印象”。而且在日俄战争前,尼古拉二世总是愤愤地称日本人是“讨厌的黄色蛮猴”,称日本天皇是一个“动作可笑的家伙”,经常使用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语言。

但是大多数学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沙皇俄国参加对日战争是19世纪后半期俄国对外扩张重点转移而导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帝国主义矛盾加剧的必然结果,尼古拉二世在19年前的不愉快经历和他个人的好恶情感是不可能左右国家的对外政策的,认为上述说法过于牵强附会,不能令人信服。

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苏维埃和临时政府将罗曼诺夫王朝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幽禁在彼得格勒附近的皇村的亚历山大罗夫宫中。8月14日,根据临时政府的命令,尼古拉二世和他的眷属起程前往西伯利亚额尔齐斯河畔的托博尔斯克,负责押送的是由科贝林斯基率领的一支卫队。26日,沙皇一家住进了博尔斯克城内的前省长官邸。不久,临时政府委派的全权代表潘克拉托夫到达该城。十月革命胜利后,逊位沙皇照旧呆在那里,处境没什么变化。1918年4月,手持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签署的委任状的全权代表雅科夫列夫来到托博尔斯克接管看守任务,并且马上把尼古拉二世一家移到乌拉尔的叶卡捷琳堡,关押在商人伊帕季耶夫的私人邸宅中。7月16日深夜,乌拉尔州肃反委员会成员尤罗夫斯基奉命将末代沙皇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及其妻子、五个儿女还有四个仆役全部枪杀在监所。

从1917年3月21日正式逮捕沙皇到1918年7月16日将他处死,其间整整经历了16个月。在此期间,从俄国的保皇分子到临时政府的头面人物以及一些外国使节一直在想方设法营救尼古拉二世。

有材料证明,就在沙皇刚刚被捕之际,临时政府的司法部长、负责领导警卫沙皇工作的克伦斯基便开始同英国大使布坎南进行秘密接触,传闻他们已经商定将尼古拉二世送到摩尔曼斯克搭乘英国军舰出国。后来又是克伦斯基作主将尼古拉二世转移到托博尔斯克的,有人认为把沙皇从这里送境外不那么惹人注目。十月革命胜利后,克伦斯基一伙作鸟兽散,官方出面搭救尼古拉二世终成泡影。民间保皇分子的营救活动就更为活跃了。

早在沙皇身陷囹圄之初,就有一个名叫马尔科夫第二的人网罗人马,策划闯入皇村劫狱救驾。转移到托博尔斯克以后,当地大主教格尔莫根与陆续尾随而来的前宫廷人员、军官及一些外国人策划新的阴谋,据说一直停泊在城外河中的“圣玛丽亚号”帆船就是供沙皇出逃乘坐的。但是未等河面解冻,沙皇就被押送到叶卡捷琳堡去了。然而有材料显示,就在这次非同一般的旅途中,不是别人、而正是苏维埃全权代表雅科夫列夫本人试图调转火车行驶方向,将沙皇送到远东再行出国。可是被人发觉,据说还是斯维尔德洛夫亲自打电话命令他返回叶卡捷琳堡的。还有人考证出这位苏维埃全权代表原来是德国间谍,不过事后雅科夫列夫并未受任何处分,后来他投奔叛军高尔察克,却又被当做红军间谍处决了,内情从此就无从知晓。尼古拉二世被押到叶卡捷琳堡以后,叛军集中兵力围攻该城,当地苏维埃抢在叛乱者救出“皇上”之前执行了死刑。营救逊位沙皇的行动就这样无果而终。

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营救计划全都落空了呢?苏联以往的文献一般强调俄国人民的革命觉悟和果断行动起了决定作用。他们指出,临时政府就是在人民得知消息后群情激愤的情况下放弃送尼古拉二世经摩尔曼斯克出国的计划的。在托博尔斯克,看守的士兵自觉地加强了戒备,后来他们怀疑潘克拉托夫勾结阴谋者,便主动撤了他的职。在情况紧急时,鄂木斯克一支武装赤卫队赶到了托博尔斯克,对此,参加营救活动的前宫廷法语教师、瑞士人日里亚尔叹息不已:“我们的营救希望,看来要成为泡影了。”《尼古拉二世评传》的作者卡斯维诺夫充分肯定群众在挫败阴谋中所起的作用,他写道:“如果没有他们的警惕性和决心,罗曼诺夫一家肯定逃之夭夭了。”

这么说是不是在整个监禁期间完全没有半点营救的希望呢?不是这样。由于当时俄国政局极其混乱,看守卫队几经更换,而长期负责警卫的科贝林斯基和潘克拉托夫对沙皇一家十分同情,只要有人活动,他们很可能会卷入营救行动。即使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监禁也相当松弛,乌拉尔苏维埃认为1918年春尼古拉二世实际上处于“没有监视”的状态。可是16个月的时光一晃就过去了。如果不把雅科夫列夫那次真伪难辨的“营救”算在内,那么连一次尝试性的营救行动也没有。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阴谋分子的涣散、怯懦与自私,他们内部也是以这类罪名互相攻讦的。比如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罗曼诺夫一家的死亡是由于临时政府软弱造成的。”克伦斯基则反唇相讥,指责英国人出尔反尔,迟迟不派军舰来,并有意泄漏风声,引起苏维埃和俄国民众出来阻拦。可见,双方都不愿为营救尼古拉二世承担风险。除了慑于民众的反对以外,肯定还各有盘算,只是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罢了。

民间保皇分子可以说没有政府那种顾忌。他们又是在什么地方失算的呢?很多人都认为占多数的阴谋分子是投机分子,主要是借救驾一事捞取名利,所以不敢冒风险,结果一事无成。可是事实上也有不少死心塌地的保皇派,比如许多人不惜花费重金,甚至冒生命危险千里迢迢尾随沙皇来到托博尔斯克,最后却毫无动静,个中缘由,显然有待人们彻底揭开。

于是有人认为症结在囚犯本身,责怪尼古拉二世优柔寡断,态度消极,怕冒风险。甚至说他关在皇村时就曾给劫狱的马尔科夫第二传过话,要他暂缓行动。沙皇想由政府安排出国,因为那样既体面又安全。后来他一直坚持要选择绝对稳妥可靠的方案。但此种说法亦缺乏证据,尼古拉二世在监所无事可干,成天写日记,可就是从中找不到与“营救者”进行联络接触的蛛丝马迹。

尼古拉二世最终还是死在枪口下,营救活动也就成了历史陈案,成了酒后饭余的话题,也成了感伤的文艺题材,但是其中一系列令人疑惑不解之处一旦揭示真相,还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