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自然界之谜(自然瞭望书坊)
5177400000002

第2章 花木兰之谜

汉乐府中记载了一个叫花木兰的巾帼英雄的故事,她的替父从军的事迹在我国广为流传。故事是这样的:

北魏后期,北方边境的柔然族、东北边境的库莫溪、契丹等少数民族逐渐强大起来,他们经常派兵骚扰中原,抢劫财物,掳走人民。北魏朝廷为了对付他们,常常大量征兵,送到边境去驻防。

花木兰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她上有年迈的双亲,下有幼弟和妹妹。她没上过学,跟着父亲学会了读书写字。平日在家织布、煮饭、洗衣、喂猪,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闲暇时,她便练习骑马射箭,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全家五口人过着安宁和睦的日子。花木兰开朗豪放,知书达礼,整天不断欢声笑语,浑身洋溢着少女青春的朝气。

有一天,家里忽然听不到欢快的说笑声,只听到花木兰低低的叹息声。老父亲问她:“你有什么心事呢?”花木兰说:“我没有什么心事。只是昨晚看到朝廷征兵的军帖上有您的名字。您年纪已过半百,小弟年幼又不能替您从军,女儿我怎能不焦急呢?”

父亲呵呵一笑说:“保家卫国是我们百姓的责任,我虽然年纪大了些,但是也应该上前线去杀敌保国呀!”

花木兰望着父亲花白的头发说:“到边疆去当兵,风餐露宿,爬冰卧雪,还要与强敌拼杀,您这把年纪怎么给吃得消?只有女儿替您去了。”

父亲感叹地说:“自古以来,哪有女孩子去当兵的?你的孝心我领了。还是我去从军吧。”

其实,花木兰昨晚一夜未眠,早就想好了办法,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父亲母亲见女儿成竹在胸,又有超群的武功和勇气,这个办法还算是个上策,于是就答应了她。

按朝廷的规定,从军兵士必须自备武装和坐骑。花木兰用平日织布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匹骏马,配了马鞍、脚蹬等用具。又买了几件合手的兵刃,然后,换上一身男人装束,拜别家人,踏上了征程。

大军火速朝北方边境开去。花木兰和兵士们白天冒着风沙跋涉,夜晚合衣宿在河边。夜深人静,她只听见滔滔的流水声和塞外敌军战马的嘶鸣声,再也听不到父母呼唤她的声音了。但是花木兰并不伤悲,像个男子汉一样,满腔豪情,恨不能一下子飞到前线去杀敌立功。

艰苦的行军,残酷的征战,花木兰都不在话下。惟一使她担心的是,朝夕生活在男人世界的军旅之中,处处得加倍小心,万万不能暴露出女孩子的身份!白天行军打仗,她从不掉队,夜晚露营,她和战友们挤在一起。幸好那时男女都蓄着长发,谁也没发现她的秘密。

一晃十二年过去了。花木兰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屡立战功。凯旋归来。皇帝召见这些勇敢的将士们,论功行赏。有的升了官,有的得到了财物。因为花木兰功劳最大,皇帝决定把她留在朝廷为官,当尚书。可是,花木兰对这些功名利禄不屑一顾,她只希望得到一匹能够远行的骆驼,带她赶快回到昼思夜想的家乡,看望她年老的双亲和情同手足的弟弟妹妹。

皇帝不好勉强她,只好指派她的战友们护送她回乡。

花木兰即将凯旋归家的消息传到了她的家乡。她的老父老母乐得不知说什么好,急忙互相搀扶着,赶到城外去迎接。她的妹妹立即梳妆打扮,烧水备茶,她的弟弟赶忙杀猪宰羊,准备慰劳远道归来的姐姐。

到了家,花木兰的同伴们被招待在前厅休息,大家亲热地说笑着。

花木兰却悄悄回到后屋自己的房里,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两鬓贴上专门装饰女人的花黄,然后袅袅婷婷地走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战友们道谢。

同伴们见花木兰一身女儿装来出现在眼前,都万分惊讶,没想到十几年来和他们朝夕相处,驰骋疆场的战友竟是一个女子,一位巾帼英雄!他们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喊道:“我们在一起这么多年,怎么就不知道你是个女的呢?”

花木兰从军的英雄事迹,在当时就传开了。人们编成歌谣歌颂她,赞美她。这些歌谣辗转流传,最后成了一首优美感人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从此以后,妇女从军的越来越多。她们有的学习花木兰女扮男装,有的组织成百上千人的女军跟男子并肩作战,为国立功,在历史上写下光荣的一页。

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无花木兰其人呢?众说纷纭。

有人根据历代文人赞颂花木兰的诗词推断,花木兰实有其人。

有的考证说黄冈县有木兰山、木兰乡,认为花木兰是黄州人。

有的经过考证,认为木兰姓魏。有的以为姓朱,大多数人认为姓花,不一而足。

也有的人认为,上述种种说法,是出于对这位巾帼英雄形象的热爱,将“木兰”二字入诗或用作地名,都不足以证明确有其人在。但是,当时北方人民不论男女老幼都崇尚武功,骑马射箭蔚然成风则是不容置疑的。《木兰诗》可能传唱的是一个相类似的事实,经过历代传唱,不断丰富、润色,成为有声有色、情节生动的故事,花木兰应该是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塑造的典型化的英雄形象。

这样看来,花木兰其人真相之谜,无须再赘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