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自然界之谜(自然瞭望书坊)
5177400000018

第18章 韩信之死

有一次,刘邦问起韩信:“你看我能领多少人马?”韩信直言无忌道:“不过十万。”刘邦又问韩信本人可领人马数,他竟傲慢地回答:“这个么,多多益善吧。”刘邦心里不快,看出来韩信竟看不起自己的军事才能,对韩信心生忌妒。

在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杀死田广,攻陷齐地,请刘邦封他为“假齐王”,镇抚齐国,刘邦当时心中大怒,恨他封官要赏,要与自家平起平坐。多亏谋士张良、陈平暗中指点,封韩信为真齐王。韩信心中十分满意,拒绝了项羽使者武涉建议,没有拥兵自重,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但刘邦心里从此有了芥蒂。

楚汉战争一结束,韩信被夺兵权,封为楚王。韩信在楚地,出入都摆着大将军的威仪。他忘不掉昔日统帅百万大军的辉煌,所以,没法以一颗平淡心生活。刘邦听说后,采用陈平的调虎离山之计,出游云梦,聚会诸侯之时,逮捕了韩信。审来查去,没有谋反实据,赦免了他,但把他降为淮阴侯。韩信心中不平,也就拒绝上朝,与刘邦之间又增隔阂。

高祖十年,陈栀叛乱,高祖亲征。韩信、彭越均称病,不随刘邦出征,刘邦对韩信又增疑心。吕后在宫中主事,听人举报韩信勾结陈栀,里应外合,图谋反叛。因此,与丞相萧何设计,诱捕韩信,在长乐宫钟室,用竹剑诛杀了韩信。

有人认为,韩信向来居功自傲,素有野心。兵权被夺,心生不满,必然会有恨忌刘邦之心。受到打击压制,很容易产生反叛念头。陈栀拥重兵,韩信有韬略,如果起事,有成功的可能。那时候,韩信可重分天下,安享尊荣。因此,吕后及时捕杀韩信,清除这个分裂反叛因素,制止了一次叛乱,避免了二次楚汉战争,还是很英明的,韩信被杀不冤。

有人认为,这是阴谋,屈杀了韩信。首先,告发之人的消息来源就不可靠。告发人是韩信欲处死的罪徒的弟弟,是韩信的仇人,韩信怎会让他知道机密大事?再有,韩信拥兵据齐时,有实力三分天下,却没有背叛刘邦。他被夺兵权,闲居京城倒想谋乱,这可能吗?说他与陈栀勾结,高祖头年就平定陈栀,说他第二年春天谋反,前后矛盾,显然是陷害韩信。韩信死后,看刘邦的态度就能窥出其中端倪。《汉书》中说,刘邦平定陈稀叛乱归来,听说韩信已死,“亦喜且怜之”。什么意思呢?

原来,刘邦一直视这些打天下的武将为眼中钉,肉中刺。这些人威信高,有军功,一旦有二心,很容易威胁刘家天下的稳定。韩信是刘邦最害怕的人。战争一结束就夺了他的兵权,云梦巡游,没抓住实据,无法以谋反罪杀他。刘邦已经很不开心了,早晚要寻借口除掉他。刘邦给韩信封个闲职淮阴侯,对韩信这样的功臣,不断压制,他是对不起韩信的。越是害怕韩信,也就想尽快除掉韩信。所以,听说吕后捏造罪名杀掉韩信,心中高兴,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他心里知道这是谋杀,韩信根本没谋反。因此,心中有愧,从心底涌出一丝同情:韩信虽是无辜的,但只能是这种下场,挺可怜的!所以说,韩信是被屈杀的。

我们回过头来分析,韩信有没有谋反的念头呢?楚汉战争期间,他攻城掠地,无人能敌,是不可替代的,刘邦要利用他,待他如兄弟,他没有谋反的念头儿。汉朝建立后,文官治理天下,武官倒有些碍事了。韩信这样的功臣,异姓封王,严重威胁着刘氏天下的安全。不管韩信是否忠心,旱要武力谋反的假设存在,他就逃不掉被剪除的下场。韩信兴许明白了这个道理,产生过不谋反是死,谋反也是死,不如反了的念头。但是兵权已失,还不是空想?他已经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了,只能落进刘邦和吕后的陷阱,任其谋杀,韩信真的与陈栀串通举事,也是刘邦逼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对忘恩负义,阴险狡诈之人,有何忠心可讲?韩信早该反了!

我们通常把韩信是否与陈栀图谋叛乱,作为认定他是否是被屈杀的标准。事实上,没有这件事儿,他也一定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