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奇妙的日食与月食现象(自然瞭望书坊)
5177000000033

第33章 日食效应

利用日食,尤其是日全食的特殊环境条件,可以进行很多方面的科学研究。

首先是太阳色球和日冕及太阳活动的光学观测研究,虽然现在有专业的大型太阳望远镜、色球望远镜、日冕仪以及太空观测台可以进行这方面的经常性观测,但不能完全取代日食时的观测。本书后面将详述用小型仪器容易进行的观测研究。这里仅简介其他方面的观测研究情况。例如,在太阳射电的观测研究中,小型射电望远镜利用日食过程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可以研究太阳在射电波段的临边增亮和活动区的性质。

很多证据表明,地球气候在过去5000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全球气候的数学模型,太阳的光度变化1%~2%就会对气候有很大影响,前面谈到,卫星携带优良仪器在准确地测定太阳总辐照(因而光度)的变化。不过。还有一种间接方法,美国的索菲娅(S·Sofia)等推算,太阳光度减小1%应导致太阳(角)半径减小0·72角秒。1836~1953年检测出太阳的水平直径和垂直直径分别有2·25角秒/世纪和0·75角秒/世纪速率的长期减小;而从13次水星凌日时间观测却得出,太阳直径减小速率小于0·3角秒/世纪;从测量日全食的月球本影带南北界限(就是让本影边界附近的观测者报告是否看到日全食)可以相当准确地推算出半径,从1715年5月3日和1976年10月23日的日全食得出太阳半径减小0·34角秒(误差土0·2角秒),这相当于太阳光度减小0·5%和地球气候变冷,而实际上却是变暖,看来,情况实在复杂,有待更巧妙的观测技术。

测定日食的日轮与月球各相切时刻和方位,可以检验预报,从而研究月球和地球的运行变化规律。

日食期间,太阳辐照减小,大气温度、气压及湿度都发生相应变化,这种变化也跟当地环境条件有关。

日食还有很多大气效应。1870年的日全食将要开始时,房屋的外墙出现奇特的飘动波纹——“影带”。气象学家一直在观测这种影带,以研究低层大气的变化。不过,影带的宽度、间隔、速度和反差在不同日全食的表现不同,跟温差和风速等有关,很难建立综合理论。2001年6月21日的日全食时,观测者专门在地上布置白布,用摄像机拍摄下这种变幻现象的过程。但2006年3月29日的日全食观测到魔幻的影带更复杂。

日食期间,不同天区的天光亮度、颜色和偏振也是变化的,例如,天顶呈蓝色,地平呈红色,观测结果可以进行很好的理论解释。

日全食的电离层效应是很显着的。日全食期间,E层的离子总浓度下降50%;F层下部降30%以上;电子浓度减少30%,温度降20%,变化是很快的。从1997年3月9日的观测得出,200千米以下电离层(E层和F1层)完全受日食控制,往上受控制减弱。日全食期间臭氧的柱总量有些减少,近地面浓度减少较明显。

日全食对地磁场有影响,尤其月球本影带的磁扰更为显着。日全食也影响地面大气电场。

有的学者作了日食的生物“实验”,例如,1954年6月22日波兰发生日全食,志愿队的观察得出,哺乳动物(如狗、猫)不受日食影响,鸟类显露焦虑迹象,尤其是全食带的云雀和麻雀停止鸣叫,昆虫的日食反应更明显,蜜蜂回巢,飞蛾出现,蝴蝶停歇在草地上,这些结果得到1961年2月15日等多次日全食观察证实。